摘自石萬壽,〈台南縣境之原住民〉,收錄於《西拉雅文化研習營講義彙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7年7月,頁60-65。

--
台灣地處海島,民族之來源當屬海洋特色,即由四方而來,向四方而去,非單一來源。來台灣最早之民族,為來自太平洋之矮黑人(Negritos),身材矮小,膚色黯黑,或稱琉球人,使用打製或剝製石器或骨器,在台灣東部各地以及若干地區常發現,長濱文化遺址為其代表。此一人種,或稱已消滅,布農(Bunun)一詞在阿美(Amis)語之意為猴死囝仔,即矮人,或為此一部族之後裔。

在矮黑人之後,日本、琉球一帶之族群,身材高大,膚色白皙,使用赤色陶器,約在距今三千年以前入台灣。今分為阿美、泰亞、賽夏、鄒、邵族五族。鄒為咱,即我們之意,今取北京話譯為鄒,原譯曹族則為台語。由阿里山北行者為北鄒族,入居和社,與阿里山各社不和,大敗北走日月潭,另稱邵族。由阿里山西行曾居諸羅山,西南行則至台南一帶分成兩群,一稱大武壠(Tevorangh),稱善化里西里內中股大武壠保,後逐次東移,居高雄縣三民鄉,稱簡仔霧。一稱內優(Nettue)。今移至高雄縣桃源鄉,稱四社(Saarus),亦稱曹族四社。兩群今稱南曹族,或併入平埔族內。

三千五百年至二千年以前,由台灣海峽對岸之越族渡海來台,使用鐵器、黑陶、灰陶之平埔族(Pinpu)以鐵製武器擊敗使用銅器且體格高大之拜鳥民族,佔領西部、東北部之宜蘭平原,逼拜鳥民族退入山區。此一族系,分為八族群,其中四大社與鄰近各族有拜壺習俗。

一千五百年以前,由南洋順烏水溝北上之拜蛇民族,尚黑色,身體矮小,膚色黯黑。部分族人留居蘭嶼,稱達悟族,即討海人。大部分由都蘭山登陸,入大武山,居住高山為魯凱,在淺山為排灣,居住平地為卑南族,,由於排灣人數比其餘三族人口總和多,合稱排灣四族。以強悍著稱,貴族衣服上繪百步蛇,相傳建立卑南王國,唯無法征服用鐵器之平埔族,因而分佈在南部山區、恆春半島、東部平原、海島。達悟族原稱雅美族,為排灣四社保有南洋原居地習俗、語言最多者,與菲律賓土著語可相通。

在台南縣境之原住民主要為平埔族,在左鎮、玉井、楠西、南化等鄉則為曹族。台南縣平埔族社由南而北有大傑顛、四大社、諸羅山社三社群。大傑顛為荷治時期大社,後為荷欄擊敗,退入大岡山以東,領地成為漢人墾殖地區。四大社群,即新港、目加溜灣、麻豆、蕭壠四大社及其支社。荷治以前,新港社最弱,麻豆社最強,新港社聯合蕭壠社對抗麻豆社與目加溜灣社。荷蘭人入台後向新港社支社赤崁社購買土地,常徵調新港社壯丁征討各族社,並建基督教堂於新港社,新港社遂成四大社中最強之社,然鄭成功入台,卻最先歸順。目加溜灣社在今善化鎮,鄭氏入台即歸附,位於交通要衝,又與曹族四社接境,最早形成市街,沈光文即避居此地,設塾教育番童。黃教之役後東侵內攸四社頭社,官府則以內攸、大武壠四社與善化社有關,稱其為善化西里內中股大武壠社。禁向日(又稱食餅節,以水果餅代替米糕油飯)為十月十五日,以頭社保存較完整,為番仔佛節之代表。蕭壠社群於乾隆時期由倒風內海,溯急水溪而上,移居吉貝耍,今東山鄉東河村,是最大之分社。

在台南縣境內之平埔族與曹族,皆有拜壺信仰。平埔族所以奉祀壺甕,大致有三項理由:其一,露天燒製,燒成之陶器不多,且容易破損,存留者極少。四大社系鄰近拜蛇民族之排灣、魯凱族社,所奉祀的百步蛇平日棲息於陶甕內,靈蛇往生,新蛇未迎奉前,族民亦視陶甕為神體。四大社受其影響,壺內以水代蛇,以安祖靈。其三,陶甕有隔熱作用,在夏日容易中煞之際,壺內之水溫較壺外溫度低,飲壺內之水或有消暑作用。故族民有病,尪姨多以壺內之水與求者飲之。

公廨為族中理事之所,多在頭目家前廣場,四大社則在離村舍較遠之地,曹族則稱庫鉢,為聚會所兼青年訓練所。所不同者,庫鉢中之敵首架,四大社以壺甕與山豬頭代之而已。

在左鎮、南化鄉境之平埔族群,有圓面、橄欖形淺目,常面、橄欖深目之不同。深目之平埔族可能是曹族四社,及大武壠社群之特徵,與今之曹族面像相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