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41期
[學術文摘]沈乃霖醫師與臺南縣平埔族的研究

摘自劉淑玲,〈沈乃霖醫師與臺南縣平埔族的研究〉,《南瀛文獻》,第四輯,頁139-145,新營:台南縣文化局,2005年9月。

--
一九三六年,台北帝國大學設立後,開始有系統並且大規模的進行台灣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在台的日籍教授如森於菟、金關丈夫、國分直一等都投入心血,採集資料深入研究,親自記錄並加以分類研究,奠定平埔族研究的基礎。近年來,在政府及學術單位大力推動及研究下,台灣原住民平埔族的相關學術研究也日益豐富。台南縣新營市沈乃霖醫師在森於菟教授、金關丈夫教授指導下,對於台灣地方研究上,特別針對台南縣平埔族的研究,相當用心。

沈乃霖醫師出生於一九○九年的新營庄(現新營市),一九三二年三月醫專畢業後,四月沈乃霖繼續留在內科學教室當助教兼附設醫院內科醫員。一九五○年以「台南縣頭社平埔族的體質人類學研究」學術論文送審日本國立東京大學,並且取得醫學博士之學位。

在日本統治台灣初期對台灣原住民的工作比較傾向語言學、民族學。一九三六年,台北帝國大學新設醫學部,至此台灣體質人類學才得以有系統、有計劃且大規模的進行研究。並且由日本國內著名大學聘請教授來台開設解剖學教室,在醫學部設有兩個講座;森於菟教授 擔任第一講座主任,金關丈夫教授則擔任第二講座主任。森教授主要從事「臺灣各種族之皮膚色調及蒙古斑〈兒斑〉」等的研究,金關丈夫教授則以測量及觀察兩種方式進行人體測量。

因此森教授的門生以調查台灣各種族之皮膚為主,特別於膚色、毛髮、兒斑方面。金關丈夫教授有感於平埔族漢化迅速,認為如果不趕快調查整理平埔族的資料,平埔族固有的特徵會完全消失。因此他認為平埔族田野的調查工作,要儘速的展開。森教授對於金關教授的主張亦有同感。沈乃霖與森教授認識的原因是森教授曾於昭和醫專講課,當時沈乃霖就讀醫專一年級時曾經教授解剖學、組織學及胎生學,吾妻教授特別拜託森教授,認為沈乃霖是一位「可愛、誠實」人才,希望森教授到台灣能繼續指導沈乃霖。

沈乃霖醫師對平埔族的研究,主要是針對體質人類學方面,其指導教授金關丈夫博士被學界喻為台灣體質人類學的開拓者。沈乃霖博士的主要論文是研究「台南縣頭社平埔族的體質」,他以大內鄉頭社、嗚頭兩村為主,展開「生體觀察」、「生體計測」,論文中各並廣泛的比較本省內及省外之近接諸民族的「體質」、「血型」、「手掌理紋」等項目。

沈乃霖對於前去大內鄉頭社、嗚頭(現名環湖村)兩村的調查研究曾用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沈乃霖在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發生前幾日(二月二十一日到二月二十八日),正與當時台灣大學人類學專家金關丈夫教授、國分直一教授、余錦泉教授、蔡滋里講師、蔡錫圭助教等人,在台南縣大內鄉頭社村、嗚頭村從事平埔族體質的調查工作。當時金關丈夫教授負責觀察平埔族的身體,余錦泉教授負責頭部、臉部的測計,蔡滋里先生負責計測身體、四肢,蔡錫圭先生負責手掌理紋、腳底紋,沈乃霖則負責檢查血型。林躍鯉醫師在沈乃霖調查體質工作上,提供血清方面的檢驗協助。

在嗚頭調查約五十名的平埔族人,據沈乃霖的回憶,嗚頭部落原住民,幾乎都忘了平埔族的古語,在當時與平埔族進行調查所交談的語言則以臺灣話及日語為主,不過平埔族人仍使用古語唱著自古以來的傳統歌謠。


● 沈乃霖醫師研究平埔族的貢獻

一、 在體質人類學方面
沈乃霖在金關教授的指導下,與同時期接受金關教授指導的同學們,從一九三六年至一九四九年間,以居住在臺灣及其周邊東南亞國家諸民族為主,從事人類學方面的研究。

沈乃霖的論文中關於生計的調查比較對象為福建系及客家系臺灣人及羅東地區大社、烏牛欄、新港、頭社、左鎮、萬鑾等地方之平埔族並將中國大陸地區中國人及日本人、朝鮮人均列表統計分析。根據沈乃霖及大家的調查發現:台灣漢族中福建系與中國大陸中部及南部之漢族無多大差別,唯客家人中卻有類似高山族的體質,就平埔族而言,體質上有類似台灣漢族也有類似高山族,然大抵較接近漢族。

沈乃霖在頭社平埔族的體質調查主要在生體觀察有眼部、耳部、口部、鼻部;在生體計測有頭部、軀幹部計測、四肢計測,其他研究如在溼型耳垢出現率方面,平埔族約40-50%。腋臭約15%,味盲約07%。體質調查時,針對頭社男生一四五人、女生一二四人及嗚頭男生十五人、女生八人,年齡層為十八歲至七十四歲之間,為判定人種關係還進行婚姻關係的調查。此外與林槐三教授共同對頭社地區男生一九三人、女生一八三人,進行手掌理紋的研究;與蔡錫圭教授進行六重溪地區男生一三四人、女生一七四人的平埔族血型研究。

二、 在血型調查方面
一九五四年二月在臺灣醫學雜誌五十三卷第二期,與蔡錫圭發表就六重溪平埔族之血型研究,並且與相近諸種族做比較。

沈乃霖發表在臺灣帝國大學解剖學研究室的論文中將平埔各族群的血型AB 、A 、B、 O等四種血型的比較,他認為在臺南縣的平埔族聚落中只對頭社、左鎮、六重溪有調查成績,其它部落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進一步的調查而感到遺憾。在仙草埔的血型檢查成績中發現仙草埔與屏東縣新開Makato(現萬隆村)的平埔族血型關係最親近,而與高山族相比,則與阿美族關係最親近;沈乃霖調查的範圍主要以台南縣仙草里白水溪及岩前兩村落之住民為主,此二村落的住民以西拉雅系平埔族佔多數,他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方式與福建系台灣人沒有不同,但自身有平埔族的意識,在調查白水溪男生二零九人、女生二一四人,岩前男生八十三人、女生六十四人,這五百零七人中,調查出並沒有混血的情形。在此處調查時,沈乃霖與當時任職白河鎮衛生所的賴西川先生,發現甘為霖牧師遇難紀念碑的原碑址,現碑址位於白水溪教會旁,原碑址現在白河水庫內。一九四六年沈乃霖調查時發現頭社未與仙草平埔族之間有婚姻關係;在沈乃霖調查之前,過去沒有對仙草平埔族有任何之體質學上的調查報告。

他與高雄醫學院教授黃岷川教授共同研究台灣各種族(含平埔族)的研究,根據黃岷川教授在一九六二年暫概括其調查成績,發現平埔族(只調查西拉雅族)中Rh血型為陰性的是O%。一九六七年至一九六八年與黃岷川教授共同發表─關於台灣諸種血型分布。一九六二年針對台灣住民中的福建系臺灣人、廣東系台灣人、高山族之Saisiyt族(賽夏)、Bunun族(布農)、Rukai(魯凱)族平埔之西拉雅族作味覺能力調查,其結果發現平埔之西拉雅族,味盲約7.7%。一九六五年四月再與黃岷川教授、沈柏青教授共著「台灣居住諸部族之PTC味覺能力之研究」。

沈乃霖的論文特色在於清楚的交代使用的材料及當時的社會背景,並且利用統計圖表說明各種族間的各類差異。沈乃霖醫師研究的最大貢獻是對於漢化已深,甚至幾近消失的平埔族群,在日據時期及光復初期的研究上,提供詳盡的資料,因為它完整記錄並保存平埔族在體質人類學研究上重要的資料。

光復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漸漸沈寂,主要是發現人類的體質容易受到外來因素,包括生態、文化或風俗習慣的影響。其次,因為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變遷加上人口外移等因素,平埔族人不願意表露血統來源及身分,使得研究者較無從判斷族別,也不易蒐集調查的資料。不過最近一九九○年代末期,慈濟醫學院及中研院民族所的研究人員,又再度展開對先住民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可見這部份對醫學及民族學的研究仍有其必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