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李秉璋、李方宸、陳慈玉,〈日治時期臺南縣產業發展史—以鹽業和糖業為例〉,《南瀛文獻》第三輯,新營:台南縣政府,2004年9月,18-31。

--

三、日治時期臺南縣糖業的發展
臺灣在開發初期即有自大陸引進的傳統製糖業,迨清末開港通商,製糖業已具備相當基礎。臺灣糖在當時國際糖市場雖受好評,其每年輸出量亦遠大於昔日,但製作技術卻相當落後,終究不利於市場競爭。日本據臺後,鑑於其國內對糖的需求量頗大,殖民政府遂自1896年起著手整頓臺灣糖業,首先改良甘蔗品種。1898年,兒玉源太郎出任臺灣總督,並以後藤新平為民政長官,強調振興產業為臺灣殖民政策之重心,而獎勵發展糖業乃第一要務,遂於1900年投資100萬圓成立臺灣製糖會社,並在橋仔頭庄(今高雄縣橋頭鄉)建立全臺首座新式製糖工場,1902年1月開工。
若依據臺灣總督府之調查結果,原本是建議將工場設在麻豆(今臺南縣麻豆鎮)附近,而鈴木藤三郎社長及山本悌二郎實際踏查後卻認為,應於曾文街(今臺南縣官田鄉)或橋仔頭間任選一處為預定地。待評估這兩地的製糖條件後,認為橋仔頭當時已有官營鐵路(以下簡稱官鐵)縱貫線南段通過,且該處位在臺南以南大約6哩處,與高雄相距3、4哩,交通運輸環境較佳,乃決定於此興建工場。
臺灣製糖會社在橋仔頭工場築成自用鐵路運蔗後,其他製糖業者紛起效尤,先後鋪設糖鐵,除了運蔗,亦對外開辦營業服務地方,輸送民間客貨。糖鐵之展築與製糖業的發達程度具有密切關係,尤其是專用線。
臺灣原有的甘蔗產區集中於濁水溪以南的旱田。日治初年,蔗田面積約在15,000-30,000公頃。1908/1909年期後,蔗田面積逐漸擴張,由南部伸展至中部水田地帶。東臺灣自1913年起也出現新式製糖工場,至此,新式製糖工場原料區已遍佈全島宜於植蔗之地。1915/1916年期,甘蔗收穫面積已突破100,000公頃,而1917/1918年期的收穫面積更激增至146,000公頃,此後以迄1938/1939年期,臺灣甘蔗收穫面積從未超過此數。
糖之產量方面,同一時期亦明顯增加。
1. 1900至1919年間,是臺灣糖業的成長期。
日治初年,臺灣的年度糖產量僅45,000公噸左右。其後,由於糖務局之積極獎勵與補助,參與糖業經營者漸多,各地紛設改良式糖廍,約可增加2%的製糖率。其次,由於改良蔗種之漸增,施肥及栽培方法亦獲得改良,故至1905/1906年期,全臺產糖量即達76,433公噸。1908/1909年期,由於新式製糖工場陸續增設,製糖率遂持續提高,產糖量達122,327公噸。1909/1910年期,因較優蔗種的普及栽種,平均製糖率已提升到10%以上,產糖量也激增至204,241公噸。其後,除了1911、1912及1913年之暴風雨使全臺糖產受重創外,一般趨勢實屬繼長增高,1916/1917年期,糖產量一躍而至458,094公噸。
日人確立臺灣糖業政策之初,工作偏重於農務改進及發展。自1907年起,新式製糖工場相繼在臺設立,由於正逢日俄戰爭後,日本金融界因戰勝而繁榮活躍,遂紛紛向臺灣投資,乃促成新式製糖工場及改良式糖廍的勃興。1910年雖有「製糖能力限制令」之頒佈,但已請准設立的新式製糖工場仍陸續竣成,其後產糖能力逐年增大,改良式糖廍卻隨著新式製糖工場之增設而衰退,舊式糖廍更遭受淘汰。1917/1918年期,全臺共有新式製糖工場37所,每日壓搾能力達31,654公噸,初步達成了增產目標。
2.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臺灣糖業的農務革新時期
由於歐美各國控制對砂糖的採購量而使糖價在1920年後期暴跌,生產減退,糖業界進入「碰壁時期」。業者只好轉而改進農務,致力於提高單位面積的甘蔗產量以降低生產費用,此即所謂「謀立體之發展」。故在1922~1923年間,縱使原料栽培範圍逐年萎縮,卻因單位面積蔗莖收穫量提高,所以全臺產糖量仍逐年增遞增,甚至於1929~1930年間突破800,000公噸,此後日本的食糖即可自給自足。其次,臺灣糖業在此時尚面臨「米糖對抗」壓力,日人除了自爪哇引進大莖種蔗苗以增加單位面積產量,還修築嘉南大圳以改進旱田灌溉,使甘蔗不必在水田區與稻作競爭,並採取秋植方法延長甘蔗生產期而增加含糖率。1920/1921年期之臺灣甘蔗收穫量每公頃僅25,582公斤,到了1930/1931年期已達68,325公斤,同一時期製糖率亦從9.4%增至13.54%。
3. 1934至1943年的10年間,可稱為臺灣糖業之黃金時期
1930年後,世界經濟普遍蕭條,糖價再度暴跌。日人一面使日圓貶值,另一方面則在中國沿海各埠從事武裝走私。1934年後,因產銷調節得當,臺灣糖業又漸入佳境。1938/1939年期,全臺甘蔗收穫面積擴充至140,000公頃,收穫甘蔗12,840,000公噸,每公頃收穫量達79公噸,總產糖量為1,400,000公噸,後3者皆創下日治時代臺灣糖業的空前紀錄。到太平洋戰局扭轉,臺灣之糖業仍甚繁榮,每年的平均甘蔗收穫面積為140,000公頃,平均產糖量更高達1,000,000公噸。
4. 1943年~1945年為衰退期
1943年以降,因太平洋戰局緊張,加上日軍佔據南洋各主要產糖地區,導致全臺食糖過剩,而米糧卻不足。臺灣總督府乃改變政策,逐年縮減蔗田面積,蔗田改種糧食作物。且盟軍自1944年以來不斷地轟炸臺灣,製糖工場多數損毀,產糖量只得88,000公噸,臺灣糖業至此一落千丈,直到臺糖公司在1946年成立,並於接收日資四大製糖會社(臺灣、明治、鹽水港、大日本)資產後全力從事復興工作,方使臺灣製糖工業起死回生。
臺灣糖鐵的持續修築,與製糖業之擴張具有密切關係。
個別地區之製糖所數量以臺南最多,共有8處。如以會社勢力範圍作區別,則臺灣製糖的主要領域南起屏東平原,中經高雄平原,北迄嘉南平原南境,並在埔里盆地擁有少許經營空間;明治製糖之主要領域為嘉南平原,且於埔里盆地及彰化平原佔有相當規模的經營空間,待1943年兼併臺東製糖後,其勢力始進入花東縱谷南端;大日本製糖較晚在臺投資,往嘉南平原北境發展,主要領域乃濁水溪南岸之平原地區,是以虎尾溪畔為中心,稍後則因兼併使勢力範圍推進至濁水溪以北,而幾乎含蓋整個臺灣中部、北部,以及東北角;鹽水港製糖的領域較為分散,原以嘉南平原為中心,亦曾往高雄平原、屏東平原,以及花東縱谷北端擴張,惟1927年之金融風暴(臺灣銀行事件)導致經營狀況不穩,其設在高屏地區的工場遂被臺灣製糖趁機併購。即使如此,鹽水港製糖仍於同年兼併林本源製糖,遂建立濁水溪北岸之勢力範圍,而其位於花東縱谷北端的經營空間始終穩固,亦有相當規模。
鐵路系統的分佈區域:高屏全境與南臺南地區糖鐵系統皆隸屬於臺灣製糖會社;中、北臺南地區糖鐵系統分別隸屬於明治、鹽水港兩製糖會社,惟前者居南,後者偏北;嘉義地區糖鐵系統幾乎完全隸屬於明治製糖會社,惟北境路線多歸大日本製糖會社經營;雲林地區糖鐵系統完全隸屬於大日本製糖會社;南投地區糖鐵系統分別隸屬於明治、臺灣兩製糖會社,但以前者里程較長,其位置在後者西南側。此外,尚有大日本製糖會社之營業線從北而南貫穿南投地區,惟其營運區間起自臺中而訖於南投,是由臺中製糖所經營,故不視為南投地區糖鐵系統;彰化地區糖鐵系統從南到北分別隸屬於鹽水港、明治,以及大日本製糖會社;臺中、苗栗、新竹、桃園,以及宜蘭地區糖鐵系統皆隸屬於大日本製糖會社;花蓮地區糖鐵系統完全隸屬於鹽水港製糖會社;臺東地區糖鐵系統原本隸屬於臺東製糖會社,於1943年被明治製糖會社併購。
臺南地區不僅製糖所數量最多,共有8處,且當地每日搾蔗總量亦居全臺首位,故該區域糖鐵里程最長。某區域內的製糖所數量及每日搾蔗總量皆會影響當地糖鐵里程,但後者尤其重要。臺南、雲林地區由於製糖所數量較多,且每日搾蔗總量分別排名全臺第1、2順位,故為西海岸中、南部糖鐵系統之主要分佈帶,是臺灣製糖工業最發達的區域,它們皆位於嘉南平原上。
1939年的高雄州有糖鐵461公里;臺南州有糖鐵1259.6公里;臺中州有糖鐵644公里;新竹州有糖鐵82.7公里;臺北州有糖鐵31.1公里;花蓮港廳有糖鐵81.3公里;臺東廳有糖鐵20.1公里。
由於日治時代的臺中州、臺南州,以及高雄州植蔗環境優良,頗能吸引製糖會社前往設立製糖所。當製糖會社為了增產而打算提高旗下製糖所之每日搾蔗量時,就必須取得更多原料,其方法不外是擴大甘蔗栽培範圍,或在有限的平面空間內增加單位面積產量,凡此皆使甘蔗收穫量膨漲,其搬運距離也可能隨之延長。為謀及時且適量地輸送原料,各製糖所乃持續增築自用鐵路,而逐漸交織出可及範圍頗廣的地方鐵路網。
歸納而言,植蔗面積愈廣、蔗莖採收量、每日搾蔗量,以及產糖量愈多之行政區,其轄境內的糖鐵里程愈長。臺灣多數製糖所聚集在臺中州、臺南州,以及高雄州,它們的每日搾蔗量合計約佔全臺每日搾蔗總量之92.06%(臺中州22.46%;臺南州54.05%;高雄州15.56%),故境內糖鐵里程甚長,係以臺南州居首位。

四、臺南縣產業與「日本帝國」的關係
臺灣糖大部分被運往日本,而其實將近60﹪的食鹽也是供給日本的。施行鹽專賣才短短的三年,臺灣的食鹽即大部分以日本為外銷地。可見臺鹽的競爭力是非常強的。自1914年至1919年,臺灣又填補日本鹽田整理所空下來的市場。1931年輸日臺鹽能夠遽增,是因日本專賣局在1930年對進口鹽設定鹽份基準,使得臺鹽一時受挫,但經過急速應變後,臺鹽品質勝過其他的輸日鹽,所以外銷量增加。1935年以後,臺鹽輸日的數量突然大增,是因應中日戰爭的需要而來。此時臺灣本身也因化學工業逐漸導入,對鹽的需求加大,但因大批工業鹽田的開設,所以仍有甚多的鹽外銷日本。
臺鹽的外銷業務至1937年時,逐漸的為大的日本公司所瓜分。三井物產負責朝鮮方面,臺灣製鹽會社負責北洋及南中國方面。南日本鹽業會社的工業用鹽專門輸出日本。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負責其他臺鹽的輸日。而安平港是當時臺南鹽的集散地,這是由於北門、布袋、烏樹林等小港口受限於地形,一年之中僅有3-7個月可以裝卸、通行運鹽的船。(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