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64期[學術文摘] 台南縣糖業鐵道史(一)

摘自 周俊霖、許永河著,--初版--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民96(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第11輯)(南瀛地景文化專輯;57)
台灣糖業發展簡史

台灣的糖業存在已久,從古文獻中即可發現早期先民即已開始植蔗製糖。荷蘭時期台灣的砂糖已是當時重要的對外輸出品,銷售市場遠至波斯、荷蘭、日本等國;明鄭時期由福建引進新蔗種,提升了蔗糖產量,外銷市場遠至英國、日本。清朝時期,台灣南部一帶已蔗田片片,各地「糖廍」林立,清朝著名的著名的旅遊探險家郁永河曾寫下「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蘢蔥路欲迷;絪載都來糖廍裡,只留蔗葉餉群犀」描寫台灣南部一帶蔗田風光之詩句。只不過入清以來台地的製糖技術卻少有進步,舊式「糖廍」規模並不大,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品質也不一,所以清初台灣的糖業外銷市場縮小為日本、呂宋、華北等地區。台灣蔗糖的銷售市場之所以會日亦的縮小,除了糖業生產技術並未提升外,還有是隨著全球各地糖業的生產國愈多,台灣蔗糖市場的競爭對手就越多,如呂宋、澳洲等地從原本的蔗糖輸入國轉變成糖業的輸出國。

甲午戰後日人領台,日人對於台灣糖業極端重視,因糖業對於殖民政權的經濟發展有相當大的挹注作用。有鑑於此,日人便開始有計畫的建立新式製糖場,逐步消減舊式糖廍。明治33年(1900)12月,日資三井財團於高雄橋仔頭成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創立台灣第一座新式製糖工廠,開啟了台灣糖業的新世紀。光復後,四大會社劃歸台糖公司統一管理。蔗糖是政府賺取外匯的生財產品,所以即使自家種植的甘蔗,仍不能食用,必須全數賣給糖廠,只要吃了這種製糖的原料甘蔗,不管是誰家的,一率罰款。台糖在歷經一段風光歲月後,高製糖成本抵擋不住國際間其他廉價糖品的競爭,致使分布於鄉間的糖廠一間一間關閉,台灣糖業正逐漸走入歷史。

糖業鐵道沿革

糖業鐵路,簡謂「糖鐵」,為配合糖業所需而興築的鐵路。通常以運送原料為主,兼有載運旅客之功用,曾是台灣交通主力之一。有別於官營鐵道的1067公厘軌距,糖業鐵路普遍採用762公厘軌距以撙節成本,故行駛於其上的列車稱為「五分車」。由於台灣糖廠的主要分部區域集中於中南部,故糖業鐵道系統的地理分布也偏重於中南部,特別是嘉南平原與其南北兩側的屏東、高雄、彰化、台中等地,其中全台各地的糖鐵總里程表以台南地區最長。
台灣糖業鐵路的歷史由橋仔頭工場開始,初期工場鋪設有762公厘可拆式輕便軌道,以水牛拉引貨車的方式來運送甘蔗。明治40年(1907),橋仔頭工場擴大生產規模,自爪哇引進修築專用鐵路運蔗的觀念,以蒸氣為動力來拉引貨車。同年(1907)11月,在總督府的同意下,橋仔頭工場構築完成了一條可行駛蒸氣火車的鐵道,成了台灣糖業鐵路的始祖。

橋仔頭工場的成功例子,開啟了台灣糖鐵的新紀元,各製糖會社紛紛興建鐵道來載運甘蔗原料及輸送產品。由於台灣的糖廠分別由四大會社所經營,故糖業鐵路通常以糖廠為中心成放射狀分佈,連接各農場與原料區,並與國營鐵路在車站接軌以便轉運。各糖廠因隸屬不同會社,縱使彼此間的原料區相毗鄰,鐵道路線卻不互相銜接,形成各自為政的情況。四大製糖株式會社的糖業鐵道合計約2600多公里。

日治時期的糖業鐵道除了載送甘蔗原料與產品的專用線外,部分路線亦兼營客貨運的業務,即俗稱的營業線。明治42年(1909)5月20日,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辦理「新營–鹽水」區間約8.4公里的營業路線,為台灣糖業鐵路營業的先驅。之後,其他製糖會社紛紛跟進,開辦糖鐵營業路線。以昭和18年(1943)四大製糖株式會社2600多公里的糖業鐵道中,定期兼營客貨運的營業線約佔四分之一,若再將不定期兼辦客貨運半營業線計入,則將高達九成五。這綿密如蛛網的鐵道,成了廣大農村居民重要的交通管道。殆至日治末期,因受二次大戰的影響,糖鐵的興築遂告停頓。光復初期,據統計全台各糖廠鐵路全長共2964.6公里,其中原料線有2337.5公里、營業線627.1公里。台糖公司成立後,接收全部糖業鐵路,統一管理,並逐漸改進設備使其標準化。

台灣糖業鐵路分布在大甲溪以南,全盛期線路總長達3千餘公里,交織有如一片蜘蛛網,深入中南部各地農村,對鄉村發展有相當大貢獻。光復後已有營業線527.9公里,每日營業班車190次。到了民國42–43年期間,擴充為41線,營業里程為675公里,每日定期班車加至600餘次。民國46–47年期為對外客運全盛時期,當時每日旅客人數高達6萬人以上。但隨著公路日漸發達,「五分車」的客運量逐日萎縮,民國47年(1958)後開使始逐步下滑,到50年(1961)時僅剩25條,571公里。台糖自民國53年(1964)以後為配合內外環境之演變,開始逐步停辦不經濟之營業線,但仍儘量維持學生通學班車以利地方。民國60年(1971)時,台糖只剩營業路線17條,490公里,70年(1981)時更僅存3條營業線,25公里的鐵路。民國71年(1982)8月17日,北港糖廠嘉義線停辦客運業務,糖鐵的營業客運即告全面結束,結束了全台糖鐵「五分車」73年(1909–1982)的客運歲月。

早期一般農村由於交通不便,農村客貨運輸幾乎全依賴糖業鐵路,糖鐵對地方的貢獻至大。糖鐵之鋪設,原為專供製糖原料暨產品之運輸,其兼闢營業線者,純為順應地方之需求,讓偏遠地區交通順遂、帶動地方繁榮,但營業線基於原料運輸條件的限制,路線往往曲折迂迴,對於經營上的經濟效益實在不大。也因此,在公路運輸逐漸普及與發達後,各糖廠的營業線相繼停辦,回歸至單純的原料運輸業務。近幾年來,臺灣糖業持續沒落,隨著台灣地區都市發展與原料產地之變遷,加上各地方政府積極致力於道路建設,原有的鐵道反成了妨礙公共建設之設施。且鐵道行車安全維護不易,台糖也開始配合環境變遷改變原料運送方式,原先以鐵道運輸原料的方法漸被公路運輸給取代,糖鐵也就慢慢消失在生活的週遭。近年來,糖業鐵路不斷嚐試轉型,朝向觀光化發展,稍讓記憶中的「五分車」,得以繼續奔馳在這塊土地上。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