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74[學術文摘] 楊逵 傳(二)

 

摘自 陳益裕 著,新化.成立「楊逵文學紀念館」,《南瀛文獻》第五輯,新營:台南縣政府,20069月,80-92

 

地方的聲音‧官方的支援

 

    楊逵,民國74年(1985)走完了人生旅程,生前的文學書寫,繁花似錦的,炫人眼目。上說的「送報伕」和「壓不扁的玫瑰」,是小說代表作。除外,如靈籤水牛、模範村、蕃仔雞、無醫村、鵝媽媽出嫁,均以冷靜的筆觸、樸實的風格,勾勒出普羅大眾內心最深沈的呼喊。包括許許多多的散文、劇本一樣在乎這塊土地,俯仰生息的人民,小國寡民的社會,有強烈的人道關懷,赤裸裸的存在字裡行間。

    如此,多元化的文學作品,的確成就了楊逵「寫實主義」的品牌,「人道主義」的形象。文學界有專門在作研究的人,告訴大家,楊逵可貴之處,宛如飛鳥看天,花木向陽象徵追逐真理,崇尚公義的一顆心靈。要認識他,可以三種植物表示三個橫切

面向從「壓不扁的玫瑰」,看待楊逵文學作品的精神,從「唱出血的孤挺花」,看待楊逵社會運動的熱忱,從「秋天的野菊花」,看待楊逵生命實踐的風範。

    不管怎麼樣的面向看待楊逵,楊逵始終有意志,有能量,即使無法匡時濟世,但竭盡自己生命的力量,卻如蒼穹之有恆。倒是我個人的詮釋,楊逵就是親鄉愛土,一股原始的感情流露無遺。土地是他另類的母親,母親有苦難,他付諸行動,他搖筆控訴,以文字呼應土地反撲的聲音。所以,他堅持的是一種立足於本土,展現有根、有靈魂的文學風貌。

    從來,人們念及楊逵,肯定他為典型的台灣文學本土作家,如同彰化的賴和、美濃的鍾理和都是不可忘懷的人物。唯後兩者,均設置有文學紀念館,楊逵也有需要。「我父親一直就有願望,成立一個文學館。」有一次在南瀛文學頒獎典禮的場合,私下餐敘,聽到他兒子楊建這麼說。終究,楊逵生前的願望實現了。

    由於民間文史工作者的聲音,地方政府(台南縣文化局、新化鎮公所)聽到了,特別是康文榮,扮演「溝通」的角色,徵求家屬的同意,本著「人親‧土親‧文化親」的信念,兒子楊建說是樂觀其成。當然,也歸功於上級單位,鼎力支持,局長葉澤山的思想,能為知名文學家、藝術家,立傳、建屋或開步道、紀念館,以建立地方特色,傳承文化資源,已逐漸成為一種風潮。尤其出國旅遊,會知道老舍在北京、賈平凹在西安、川端康成在東京、桂冠詩人渥茨華斯(Wordsworth)在英格蘭湖區。目睹一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學精神資產,守之護之,彷彿有靈思之光,照映著這塊土地,深深的感觸在心坎裡。

 

文物‧已屬公共文化資產

 

    反正,許多因緣際會在一起,竟其全功。楊逵的文學紀念館,纔得以聳現。整個館的建構特色,似乎再現「壓不扁玫瑰」小說的影子、精神。因為處境寬闊,廣場有栽植玫瑰花的園地,仿東海花園的環境氛圍。至於內部,利用陽光的移動,呈現「春光關不住」的意象,也就是楊逵這一生懷抱著陽光,陽光為追求夢想,勇敢、熱情與自信的能源。

    至於展示空間,看一看有楊逵當年的時空背景,歷史事件的陳列,有從出生到日本留學,發表「和平宣言」時期,直到綠島出獄後的晚年生活,配合文字、照片展出,真是身世多變,滄桑之感。一些生前使用的書桌、文具、書籍、手稿、出版作品、紙箋名言,以及日常用品、私藏物家屬都慷然捐贈部分,公開出來。我個人認為,最吸引人的是「書房」擺置,覺得「文字固然是作家思想的精華,但是影像實物卻能鮮活了讀者對作家的想像,體會他們作品的精神和含義,也加強了對文學歷史的認知興趣。」

    那一天開館,家屬楊建、楊素絹、楊碧、楊翠都來了,到先人生命臍帶所繫的地方。面對著新化鄉親,都是笑逐顏開的神采,因為讓先人有種「落葉歸根」的感覺,鄉親亦對後代子孫,捨得將先人遺物公開,有文化傳承發揚的意義。其實,彼此都有正確性,畢竟作家的努力與成就,倘若備受文壇的肯定,那麼諸多文物,不再只是作家個人或作家家屬的東西,它應該屬於社會大眾的文化資產。

 

    另有一場「楊逵文學之路」座談會,國家台灣文學館館長林瑞明,想起1975年曾與楊逵同住一年,曉得他時常坐在書桌前寫文章,經常用右手托腮思考,書桌因此被手肘磨出了一個凹洞。又透露他生活節約,常常一星期上市場一次,有時接連十多天,都是吃煎吳郭魚,再配點青菜。楊翠則佩服阿公,老之將至,還在唸英語,語音不準,笑話百出。但永不懈怠,再學習的精神,給自己求學生涯,影響很大。在場有李勤岸教授(台師大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同是新化人,剛從美國(哈佛大學教職辭去)回來,返鄉「共襄盛舉」。將個人收藏和與楊逵相處四、五年的回顧,點點滴滴與鄉親好友分享尋味。他說研讀其文學作品,探討其心路歷程,強調楊逵有其獨特「永遠打不倒」的意志、精神。這是,可以給年輕人很好的生命示範。希望「壓不扁的玫瑰」的向陽精神,能夠復活,能夠貼近年輕人的心靈。還有他喜歡跑步,也在奮勇前進的跑步精神,期待大家一起賽跑,因為他生前曾經鼓勵「小伙子,大家來賽跑,不為冠軍,不為人上人,老幼相扶持,一路跑上去,跑向自由民主和平的新樂園。」

 

營造出新化人的心靈地標

 

    「新化,誰來吹風踏土繞圈子,發現有了新的文化風采,是遊人瞻仰、神往的好所在。」「新化,有了楊逵的文學紀念館,好像增加了一則地方傳奇,好像里巷有詩,活絡了對作家的想像空間。」

總之,一座嶄新的建築物,新化人感受到了會有文學氣息的薰染,文化力量的釋放,所以一對公職退休的夫婦,這麼有知覺,這麼樣感性的說詞,並以此為榮。

當然,屬於文學文化的風華,需要觸媒,這個觸媒,是「感動」,感動要來自於親近、接觸,而鼓勵文學文化接觸是建設的無形,那麼楊逵的文學館,欲發揮其薰染、陶冶、教化的功能,應從社區總體營造的觀點,著手動員,首先定位為社區藝文團體之家,希望帶動地方的文史與藝文團體的永續發展與成長。

    誠如成大教授,也是作家的孫女楊翠說的,館藏作家的史料,即使豐富,「豐富再生產」,能量擴散得出來。文學、文化不再是廟堂之物,而成為傳統意識、共同意志去體現的東西,讓文學紀念館是美好的據點,成為優質的生活空間,公部門繼續給予些許經費支援,在這裡舉辦讀書會、演講或研習活動,營造出新化地區,全民生活的心靈地標,善莫大焉。

 

 

【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