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84期[學術文摘] 南瀛縱貫線鐵道史(二)

摘自周俊霖、許永河著,《南瀛鐵道誌》,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第11輯,南瀛地景文化專輯57,台南:台南縣政府,2007。

後壁車站
地理位置:
後壁車站位於台南縣北境之後壁鄉後壁村,是台鐵在台南縣的第一站,以八掌溪為界和嘉義縣互相遙望。站前為省道台一線以及往東通往白河之172甲縣道,且鄉內公部門幾乎位於省道與縣道兩道交叉處或其延伸附近,因此後壁車站附近可說是後壁鄉內政治、交通中心。

歷史沿革與現況
後壁車站於明治35年(1902)設立,初名後壁寮乘降場,後改稱後壁寮驛,大正9年(1920),後壁寮改稱後壁,因此車站名隨之改稱後壁驛,光復後則更名為後壁車站持續至今。該站本為3等站,後因乘客減少,於民國90年降為甲種簡易站。當地人俗稱後壁車站附近的區域為「後壁車頭」,最初是日治初期因鐵路及道路通過開始有人口聚集,後在大正13年(1924)由菁寮士紳黃謀等兄弟4人,合設「黃振興合資會社」開墾廣大荒地,促使「後壁車頭」開始聚集成庄。光復後,「車頭」及其附近區域合成一村,稱後壁村。現存後壁車站建於昭和18年(1943),站房為日式木造,屋頂四面為斜頂,稱「四注造」。2003年車站前的廣場經過綠美化後,已成為景觀雅致之景點。

車站周邊
由車站前的172甲縣道可通往以蓮花而全台聞名的白河鎮及泡溫泉聖地關仔嶺,至於後壁鄉較有名的景點包括了:由台糖烏樹林糖廠轉型的蘭花與鐵道園區;下茄苳主祀媽祖的泰安宮;由得過建築業界最佳殊榮─普立茲獎的設計師設計的天主堂「後菁寮聖十字架堂」;以及列入縣定古蹟,許多電視劇都曾取景過的菁寮阮宅、日治時期傳統大戶人家代表的後壁黃宅……等展現古厝風格的住宅。
新營車站
地理位置
新營之名最早可追溯到明鄭時期,最初明鄭於鹽水舊營附近開墾,後墾區擴大,又於中營里設鎮屯墾,而為有所區別,便將中營里所在的墾區稱為新營。新營車站是台南縣內等級最高之車站,初為頭等乙站,後在民國74年改成一等站,北為後壁、南為柳營車站。新營車站早期非常繁榮,運輸、服務業等商家林立,但在公路運輸發達後,站前的商業活動也隨人潮離去而逐漸沒落。

歷史沿革與現況
明治32年(1899),總督府將臨時鐵道掛及臨時鐵道敷設部合併成鐵道部,開始南北縱貫線的修築工作。此時台灣局勢和初期不同,路線選定不再和之前一樣偏重在軍事方面,而要經濟與軍事並重,因此嘉義到台南興建時共有三條線可選,分別是近山區、重軍事的六甲線;近海區、重經濟但因地形問題修築不易的鹽水港線;介於兩線之間,可兼顧軍事及經濟的新營庄線,最後終於決定採用新營庄線作為縱貫鐵道修建之處。明治34年(1901)新營庄停車場正式營運,大正9年(1920)改稱新營驛,光復後則更名為新營車站。

車站周邊
目前車站附近最熱門的景點當屬台糖公司周邊所設立的鐵道園區,園區內有一條五分車觀光路線─八翁線,終點站是營長牧場內的新八老爺站,內可觀賞動物及品嘗美味的乳製品。車站北邊的天鵝湖為近年新設之休憩場所,內有環湖棧道和噴水池等設施。新營市西側鐵線橋通濟宮和太子宮太子爺廟都是縣定古蹟,其建築古色古香,非常值得一觀。

柳營車站
地理位置
縱貫線在過急水溪後即進入柳營鄉範圍,日治時期並無柳營車站,是在光復後因地方要求下才設置的,北為新營站,南為林鳳營站。車站所在之柳營鄉原為明鄭時期屯兵開墾之地,原名「查畝營」,大正9年(1920)以當地大姓劉姓之「劉」字譯日音為「柳」,因而改名柳營。

歷史沿革與現況
柳營車站設於民國49年,等級屬簡易站,歸新營站管理,,設立目的是以輸運當地通勤族和學生為主。雖然在民國51年及54年設立的鳳和中學及敏惠護校讓柳營站的旅運人數增加不少,但隨著公路運輸發達,利用鐵路通勤之學生也日益減少,目前站內僅有一站務員負責售票。

車站周邊
柳營鄉以農業聞名全台,鄉內包括八老爺、營長等牧場都漸轉型為休閒觀光牧場,適合親子同遊。士林村的劉家古厝內高舉著一隻擁有百年歷史,朱色的「舉人竿」;果毅村內鑿有明鄭陳永華將軍及其夫人之墓,但現在只徒留墓塚而已。鄉內台一線省道旁的義士路兩側種植成排的芒果樹,被評為南瀛八景之一。旭山村內則有佛山觀音巖及尖山埤水庫兩景點。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