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89期[學術文摘] 南瀛老街誌(二)

摘自張溪南著,《南瀛老街誌》,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第11輯,南瀛地景文化專輯53,台南:台南縣政府,2007。

南瀛古街

‧ 蔦松街
位在今永康市蔦松里。該處以前有蔦松溪,蔦松街位在蔦松溪南側,附近有一座「烏鬼橋」,據傳是荷蘭人所帶來的烏鬼(小黑人)所建,現在省道一號上的「烏水橋」便是其舊址。但目前烏水橋北側已成為工業區用地,除街道上還可看見「蔦松一街」的街名外,已經看不到任何蔦松古街的任何遺跡。

‧ 舊社街
位在今歸仁鄉看東村。清朝時期附近的「小香洋」農耕興盛,有「香洋春耨」美稱,由小香洋運送糧產至府城的路線稱為「中路」,舊社街因位於此路線上而繁榮起來。而陳永華曾於此地有「教民燒瓦」的記載,因此窯業也頗為興盛。但後來南、北路水運逐漸取代以路運為主的中路,舊社街也因此沒落而成廢庄了。

‧ 汫水港街
位在今鹽水鎮汫水里。汫水港街和鹽水港街約在18世紀初開始發展並成街市,因當時的倒風內海尚未淤填,汫水港作為鹽水港的分支港,具有可以載運五穀的轉運港功能,甚至將流經其港的河流稱為汫水溪。但汫水溪逐漸淤積,現已成為大排,而汫水港也漸趨沒落而鮮為人知。

‧ 下茄苳街
位在今後壁鄉嘉苳村。清初時是北路的重鎮,也是倉廩所在,現在的下茄苳雖已沒落為後壁鄉的一個小村莊,但卻有旌忠廟及泰安廟兩間廟宇,一個小村莊有兩座歷史悠久的廟宇,足以證明其舊日的風光。

‧ 急水溪街
其位置疑為今柳營鄉人和村附近。在急水溪畔的舊街市不少,但名為「急水溪街」的只此一家,許清保曾推得「急水溪街」可能在橋南,但「急水溪街」、「橋南」為何會驟然消失,據推測可能在18世紀末因急水溪河道變遷的關係,使得史書、方志等歷史紀錄較少見到關於「急水溪街」的記載。目前街內最有名的為流行音樂大師吳晉淮的故居(如圖)。

‧ 大排竹街
位在今白河鎮大竹里。大竹里舊稱大排竹,是明鄭時期漢人所開墾的據點,初時因本土初拓,吏治不良,因此民眾在庄外插種竹子以禦敵,故稱大排竹。發展到清道光年間時已是一大街肆。大排竹目前是白河鎮的一個里,村內許多廢棄的菸樓,顯示舊時有種菸的風氣。

‧ 蓮池潭街
位在今善化鎮小新里。蓮池潭街乃因善化鎮內的「蓮池潭」而得名,蓮池潭在「乾隆輿圖」裡有明示標記,但現今已淤填不存,而小新里的耆老們甚至也都不知有蓮池潭街這條古街。
哆咯嘓街
位在東山鄉北馬村附近。哆咯嘓在清初時稱為「倒咯嘓舖」,位在急水溪上遊的內陸,是平埔族哆咯嘓社的居留地。後因漢人拓墾的關係,被迫遷移的西拉雅族部份移至此地,而哆咯嘓社也因此遷往更東北的嘉義、白河一帶山區。到了清中葉,漢人的足跡也來至此地,建立新聚落並和平埔族通婚,山產、農產的交易也漸熱絡,便在山隘處發展出「哆咯嘓街」。

‧ 噍吧哖街
位在今玉井鄉玉井街。「噍吧哖」為平埔族語,意即「番薯寮」,玉井地區原為平埔族「四社平埔」的據點,後和大武壠、噍吧哖兩社合併為「噍吧哖庄」,到了雍正年間因漢人移入甚多,商業發達而發展成「噍吧哖街」。此地最有名的便是1915年發於生此的「噍吧哖」事件,虎頭山上便樹立著「抗日烈士余清芳紀念碑」以供後人追思;另外由於地形、氣候因素,玉井也成為世界知名的芒果產地。

‧ 菁寮街
位在今後壁鄉菁寮村和墨林村交界。菁寮街約在清同治年間形成街市,因其位居舊鹽水港腹地,又在八掌溪畔,是連結舊鹽水港、下茄苳街、諸羅縣城的要衝,使得貿易興盛。到了日治時期,菁寮街更被選為模範村落。至今,菁寮村則再因紀錄片「無米樂」而使一般人印象深刻。目前街內店家大多還有在營運,並且在老街活化的政策下將路面整修,將這一歷史悠久的老街以嶄新的面貌譜出新的故事。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