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97期[學術文摘] 南瀛老街誌(十)

摘自張溪南著,《南瀛老街誌》,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第11輯,南瀛地景文化專輯53,台南:台南縣政府,2007

新市老街

新市地區原為西拉雅族新港社的居住地,新港的平埔族語意為「魚」。荷人入台後,便開始在新市一帶設立教堂,並用羅馬字將新港人所用的語言給拼出來,用以傳授聖經內容,這就是有名的「新港文書」(俗稱番仔契),這種文字直到乾隆年間都還在使用。

到了清領時期,新港已發展成街,稱「新港街」,是府城與諸羅縣間的交通要衝,街內有一建於新港溪上的「馬鞍橋」(俗稱米安橋),為對外聯絡之要道,現今馬鞍橋已拆除,但舊址建有「馬鞍橋紀念碑」用以紀念。目前新市鎮內的台南科學園區,有許多史前文化遺址,包括大坌坑、黑陶、茑松文化等,園內並設有相關的史前文化展示空間。附近尚有「新港西」及「木柵街」兩條老街,因此廣義來說,新市老街是由「新港街」、「新港西」、「木柵街」三條老街所組成的;而科學園區一帶,可說是台南縣從過去(史前文化)以至今日(老街、科學園區)的發展源頭所在。

新港西:新港西又稱「看西」,位在今豐華村附近,台南科學園區西南邊,為荷治時期「番學」設立所在地,文化水準很高。
木柵街:木柵街最早可追溯至漢人入墾初期,當時為了防止平埔族騷擾,而在庄頭立木柵以禦之,故名木柵街。到了清中期時,木柵街發展成中間有一河道隔開,南北各有一商街、位居交通要衝的繁華街道。但到道光3年(1823),由於大雨造成氾濫,沖毀了木柵街,居民紛紛遷入「新港街」,木柵街便因此沒落了。

再造老街:新港街歷經清領以及日治時期,已經非常繁榮,並在日治時期改稱為新市庄,光復後更名為新市鄉。但在民國53年(1964)發生的白河大地震,將新市地區的街市摧毀殆盡,重建之路漫長。但因南科的設立,使得人口急劇遽增加,加上新市鄉公所積極推動的老街重造計畫,讓新市又再度繁榮起來,使新市老街歷經荷治、清領、日據時期後,終能使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老街以嶄新的面貌出現。

白蓮霧節:蓮霧是在荷治時期時引進台灣,其品種除「屏東黑珍珠」外,以「新市仔蓮霧」最為有名。新市白蓮霧嘗起來酸酸甜甜,味似情人果,據說曾被嘉慶皇帝封為水果王。因此新市鄉公所及當地文史團體,從民國91年(2002)起,便規劃了「新市白蓮霧節」,並發起尋找白蓮霧老樹的活動,從而開創本地產業文化新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