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凃順從、凃叔君、黃明雅、鄭秀梅著,《南瀛歷史建築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136-149。

前言

現今社會,一般人一聽到鹽水,立即會想到著名的文化活動-「鹽水烽炮」。然而在炮陣交錯的動感場面外,鹽水鎮過往商業繁盛的歷史亦值得紀念。清領時代,鹽水因地形略微彎曲,像新月一般,被稱作「月津(津為渡口之意)」、「月港」,因具河港之利,可與中國、全台其他的商港進行貿易、航運,故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之盛號。本次所介紹的「八角樓」即是此時代氛圍下的產物。


八角樓的興建背景

清領時期,社會上商業繁盛,興起了一些商業組織,當時的鹽水地區各「郊商」於競逐貿易利益之下,逐漸形成一股股的經濟勢力,甚而跨足政界,成為地方上富有名望的大家族。而建立八角樓的「葉家」(「葉連成」商號)即是糖郊成員之一。

1鹽水八角樓.jpg


八角樓的歷史名人

葉開鴻(1808年出生,清朝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吾伴鄉二十四都人),來台後居於台南縣新市從事蓮霧買賣,因受僱於鹽水糖商,乃舉家搬至鹽水從事紅糖買賣。後與四個兒子葉瑞西、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成立「葉連成商號」,運送紅糖至中國販售,在從中國運回絲綢販賣,另航行中為求船隻平衡,亦從中國帶回許多建材(福州杉、磚瓦、石條等等)壓於船底以增加重量。於是在頻繁的貿易通航中,葉家大舉獲利,並使用大陸建材來興建三進式建築-八角樓。
葉瑞西(葉開鴻之長子,1841-1912年,清道光21年-日明治45年)是葉家走向政治的一個代表,其學問淵博,行事風範受人讚賞。曾參與科舉考試,取得秀才、庠生之位,後因晉捐有功,得「賞戴五品文官」之封賜。1895年,日本進入台灣之際,曾與當地鄉紳召募義勇軍抗日不果,終至歸降日本。當時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1858-1923,日本皇族,與明治天皇一樣同為孝明天皇之養子,亦為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同父異母之弟)率陸軍步兵混成第四旅團自嘉義布袋登陸,進入鹽水後,眼見葉家八角樓地勢最高,乃強制借住7日,做為軍隊指揮所。而後,葉瑞西的士紳階級與望族地位受到日本政府重視,臺灣總督府乃授予紳章(紳士資格),先後擔任過鹽水港堡保良局長、鹽水港區街庄長、鹽水港製糖會社監事,以及台南縣、嘉義縣的參事。


古八角樓的建築特色

古八角樓是一棟座西向東的三建式大厝建築(約300坪),清宣宗道光27年(1847)始建,多使用大陸建材,建築師傅亦是從大陸聘請而來並長住鹽水,歷時10年終於興建完成。一開始是供做「葉連成」商號辦公室以及葉家四房數十人的住所來使用。
1 .第1進建物:現僅剩斷垣殘壁(位於鹽水鎮中正路上)。
(1)原始建築-為俗稱「樓半」(有加蓋不甚高的2樓,供儲貨或寢室用)的4間店面式建築。
(2)拆除改建-於日本昭和10年(1935)「鹽水市街改正」時遭拆除,改建成水泥樓房,原有建材不存。
(3)炸毀消逝-於日昭和20年(1945)6月中旬,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盟軍架飛機空襲炸毀。

2 .第2進建物:現已不存,但原貌與原建材可見於鹽水翁鍾五宅第。
(1)原始建築-是閩南式三開間一條龍式建築,僅有1層,為祭祀祖先祠堂的花廳。
(2)拆除改建-日本昭和17年(1942),日本決定將第3進建物挪為「伏見宮貞愛親王紀念館」之用,在須拓寬館前庭園的需求,乃遷走葉家後人,並拆除第2進建物。後於紀念館庭園北方立有「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蹟鹽水港御設營所」石碑,光復後因反 日氣氛一度以水泥封住,但後來水泥脫落,文字得以顯現。
(3)現今存跡-第2進建物實已完全拆毀,但當時日人將拆除後之建材以4000元代價賣給當地名人翁鍾五。翁氏雖以葉家建材並依第2進建物之原貌興建自己的宅第,但意有使用日治時期之建材、建築手法,如:洗石子廊柱、磁磚台度、竹編白粉土牆等等。而今正門檐下的柱子、楹樑、木雕等支撐結構則仍為葉宅原物。屋內木雕精緻,然而因後代遷走,乏人照料,導致許多木雕構件被人偷走。

2伏見宮貞愛親王紀念石碑.jpg

3翁鍾五宅第.jpg

3 .第3進建物與其建築特色:即今日現存之「鹽水八角樓」。
(1)整體結構:為台灣少見結構完整的「2層樓式樓閣宅第」(樓閣之認定標準:1樓為磚造,2樓為木造),由12支24尺長的福州杉,從1樓貫通到2樓所支撐。而八角樓的「8邊」主要是由2樓的木造迴廊之興建方式塑造而成,並非是正8邊形,而是像龜殼般的形狀,又因為像八卦,故也被稱做「八卦樓」,而屋頂也因之具有8角造形,並採用一般民宅極少見的屋頂形式-「歇山頂」。

(2)1樓:主體的格局為3開間磚造長方形,建材以磚造或木造為主,樑、楹、門、窗全是用接榫作法,不費一釘一鉚,若見鐵釘則為日後之維修、補強。

「正廳」門面向內凹入,即傳統建築學上所稱的「凹壽」。

「前檐牆」是由板門與格扇門所組成的「三關六扇門」, 此格扇門在宴會或祭典等重大活動時可以拆卸,讓室內空間往外延伸,更為寬敞。而 格扇門上的縧環版有精美的人物透雕,由左而右又依次為「紫氣東來」(象徵聖人將至)、「竹林七賢」(期許子孫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渭水遇賢」與「三顧茅廬」(期望子孫能得到君王賞識),表達對後代子孫的訓勉與期許。

「走廊」廊下有2根檐柱,其下各接1顆南瓜形的青斗石柱珠,樑柱間各有1隻仙鶴雀替(為樑、柱的接點,具強化結構之功能),2樓亦有2隻,仙鶴嘴裡分別啣著棋、琴、書、畫,表示書禮傳家之意。

4仙鶴雀替.jpg

「彎光門」位於走廊兩側,因門頂上彎曲的部分使用「彎光石」(拱形的磚石,燒製技術較難,僅大戶人家可負擔)而得名,門前裝有木門,為民國96年(2007)新裝上去。

5彎光石與彎光門.jpg

「廳堂」經由前檐廊跨過門檻後即進入廳堂,大廳的兩側各有前後2個房間。廳內祭祀祖先用的「頂、下桌」,上有浮雕「茄苳入石榴」。「茄苳木」呈深褐色,「石榴木」則偏黃色,木匠會先將蟲魚鳥獸的花紋雕在石榴木上,並對茄苳木做陰雕,最後再把石榴木鑲嵌到茄苳木裡,形成黃與深褐兩種不同的色澤。若非頂桌其中一塊鑲嵌掉下來,也不會發現這塊桌子的奧秘。廳堂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幅「葉瑞西畫像」,附有簡略文字記載其生平。因葉瑞西曾任清朝官吏,廳堂的牆壁是紅色的,但油漆多已剝落。

6廳堂內頂下桌上的浮雕茄冬入石榴.jpg

「一樓後門門額」上有2枚菊花石雕,每朵各有18瓣花瓣(日本皇室的徽記為菊花,親王亦可使用),左邊的菊花花瓣向右旋,右邊的菊花花瓣向左旋。日治時期八角樓的後門還有日本軍隊站崗,凡是經過的民眾都需脫帽行禮或下車敬禮。

「後門北側的小木門旁之磚造牆壁」有2種不同的堆砌工法。木門左邊是1排實心堆砌磚牆(築牆價格較高,僅為大戶人家可負擔),切面不平整,有被拆除過的痕跡;再往左是1片斗砌磚牆(築牆價格較低,一般平民可負擔),由一丁一目一橫一豎的方式,中間塞入石頭、建材,磚塊裡面因使用福建泉州八沙石而具有白色點點,過去稱這種牆為「阿媽的私房錢」或 「金包銀」,因為阿媽會把磚塊挖出來,把私房錢塞裡面,由於牆的中間是空的,優點是耐熱、隔熱效果較好,但缺點是怕容易因地震而瓦解。

7金包銀.jpg

(3)樓梯:樓內有2座樓梯,1座螺旋木造樓梯位於1樓右前房,為昔日通往2樓的垂直動線,為顧及安全現已上鎖;另1座磚造樓梯則位於1樓北側,上去後往右可進入八角樓2樓的左側廊,往左可進入茶樓,前方正對著1扇圓月窗,窗上有塊木板,可從內側往外撐開。

(4)2樓:格局為1廳4房,另設迴廊。迴廊四周都有欄杆,除了正面外其他各面都有日治時愛才傳入的百葉窗(木製)。百葉窗的中軸是一根有突起的縱木,當轉動縱木,突起會壓動木葉,木葉就一片片的翻開。

4 .茶房:現今仍存,位於八角樓北側,下半部為磚造,上半部為木造建築為昔日文人名士聚會處。

8茶房.jpg

5 .後花園:於第3進建物的後方,於光復後被徵收,改建為郵局。


結語

八角樓位於鹽水鎮鬧區,西邊有眾多行政機關,東邊則為美食集散地,週遭大環境還有聚波亭、橋南老街、武廟、鹽水蜂砲…等著名的文化資產或旅遊景點。此外,台南縣政府參與內政部營建署96年度「城鎮地貌改造—創造台灣城鄉風貌改造計畫」,以「月津風華再現」計畫獲得最高獎金一億元的補助來進行建設,其中第1期工程「橋南老街與公1公17景觀工程」已於民國98年初完成,管線地下化、清水磚步道,重現清末街道的復古景緻,水質清澈可見魚,成為當地民眾散步、拍戲劇組的取景處,更於同年5月獲得世界不動產聯合會「2009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優良環境文化類金質獎」。前陣子八八水災,雖對環境整潔造成一定影響,但業已修整完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