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瀛學》電子報第114期〔學術文摘〕戲院—新化戲院
摘自陳桂蘭、王朝賜著,《南瀛戲院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294-299。

前言

新化鎮古稱「大目降」(Tavocan),是西拉雅平埔族「大目降社」的原屬地。新化開發甚早,可追溯到荷據時期。日治時期屬臺南州所轄,設有「新化郡」,郡役所也設在此。新化鎮的建設在日治時期已打下了基礎,鎮街熱鬧繁榮、人口聚集,因此在新化鎮上共有新化戲院、新光戲院、天新戲院等三家戲院。其中新化戲院是新化鎮最具歷史的一家戲院,也是在日治時期至民國60年代新化鎮最重要的戲院。

D1-01a日治時期新化戲院.JPG

▲昭和8年(1933)時的「護安宮」老照片,新化劇院位於護安宮的正後方,可看到其圓拱門和屋頂

戲院的歷史與特色

新化戲院,遠在日大正14年(1925)就已成立,當時的名稱為「新舞臺劇場」,創建及經營者是地方士紳蔡文讀先生。蔡先生為「台灣文化協會」的成員,對推動與提昇台灣人的知識運動頗為熱衷,成立戲院是其對藝術的興趣及一股熱誠。

據許多地方耆老的回憶,如1930年生的許清松先生,1936年生的康哲勳先生回憶日治時期的情形時說,當時新化鎮街已可說是相當熱鬧,有郡役所、街役場等政府機關,加上日明治36年(1903)設置的「甘蔗試作場」,以及明治38年(1905)設置的「糖業講習所」,乃至昭和15年(1940)成立的「臺灣總督府種馬牧場」(今天的畜產試驗所),以替日本政府從事戰馬的培育養殖。而這些機關和學校的成立,也讓新化郡成為了當時臺南州極為重要的地區。而新化戲院也就在新化的這種發展情勢下,座落於護安宮的後方,並與繁榮的街道比鄰,吸引了許多觀眾的光臨。

新化戲院成立後的1920~1930年代,主要是上演當時最受民間歡迎的歌仔戲,同時因文化協會的知識啟蒙運動,而也有了新劇(話劇、時裝劇)以及美臺團的電影巡迴放映。新化戲院的出現,也使得護安宮一帶成為了更加繁榮的街道,不僅有許多酒家或撞球間等娛樂場所,文人雅士、政商名流、市井小民、販夫走卒等絡繹不絕,呈現出了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

除了娛樂的功能以外,戲院也常應「臺南公會堂」的要求,已舉辦政府建設宣傳片的巡迴放映,劇院也常因應需要配合作為播放影片及教化百姓的場所。日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當局開始推動「皇民化運動」,傳統戲曲受到壓抑與禁演。這時的戲院多半演出日本歌舞團及具軍國意識的皇民劇,不過大多數的民眾並不喜歡。

戰後,民間傳統文化活動恢復了活力,戲劇也因此重新流行了起來。此時老闆蔡文讀先生組織了「文化電影團」,開始巡迴播放電影,後來蔡文讀又經營了台南市的世界戲院,因此無暇兼顧新化戲院的經營,於是將戲院的經營權賣給康鐵柱、林登錄等地方知名人士。雖然新化戲院的經營權易手了,但熱鬧的
情景不但沒消退反而還更升溫了。

戰後,新化戲院附近的護安宮廟開始聚集了一些攤販,戲院前的信義路也開了許多餐館,外頭則是傳統市場及另一條聞名全國的「新化老街」,可以說這一帶的信義路到傳統市場所在的老街這一帶仍繼續保持著「新化最繁榮的角頭」的名號。

D1-01b新化戲院前街道.JPG

▲新化戲院前的街道,日治時期這條街最為繁榮

到了1940至1950年代末期,傳統戲劇如「三國演義」、「包公案」、「隋唐演義」等戲劇大受歡迎,10天一檔的時間,各個戲班無不使出看家本領,讓觀眾們看個過癮。而當時沿著戲院口一直到菜市場,由於戲院爆滿的影響,各商家都生意興隆,顧客也川流不息,每個攤販常經營到深夜,宛如不夜城。

戲院左側是庄廟「護安宮」,右側是小吃部、織布場之外,後方則是一大片果園。因此當時有許多小孩會從果樹後方偷看「霸王戲」,這時看守戲院門口的人會拿棍子四處巡邏,甚至和小孩子大玩捉迷藏,十分有趣。而在戲劇結束前的10至20分鐘,戲院為了招攬顧客,會開放大門讓民眾進場看戲。這時許多人就一窩蜂的衝進來,形成了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

1950年代起,開始有了巡業團(電影團)播放電影,歌仔戲和電影成了新化戲院最常出現的節目。當時最有名的是地方人士康大埤大戲、林大埤電影,每一檔戲10天,並輪流交替演出。1953年,政府在虎頭埤建設新兵訓練中心。阿兵哥的進駐使得新化街更加熱鬧,戲院的生意也更加興隆。

1965年,華亮巡業團進駐,這對新化戲院有了決定性的影響。此後戲院實際上都由華亮巡業團經營,這段時間新化戲院最為風光熱鬧。1966年,另一家戲院新光戲院成立,兩家電影院開始進行拼場,十分精彩,令鎮民們難忘。1970年,華亮巡業團頂下新光戲院,兩家戲院竟同屬於一個巡業團經營。1971年,新化戲院的股東們收回經營權,但在1973年,新化戲院不敵新光戲院,在股東們的考量下,決定歇業,從此新化戲院—這個最早出現於新化鎮上的戲院,也最先走入了歷史。

建築特徵及現狀

新化戲院的結構基本上以杉木為樑架,中脊向東西兩側斜簷,四周也是以木板編釘。戲院內的戲臺則是以木頭搭建,兩邊各搭設有木板通鋪,作為戲班演員住宿休息時之處所,戲臺下座位則是一排排有靠背的木板椅。向北的戲院口則以紅磚砌成圓形拱牆、類似牌樓,以作為門面。隨著時代的變遷,新化戲院現已改建為大樓,故目前只能藉由老照片,才能看出新化戲院的舊時面貌了。

結語

新化戲院的成立,使新化居民在欣賞傳統及現代戲劇、影片中,並提昇新化人的藝術涵養及娛樂品質。同時,也成功地繁榮了市街,並對經濟活動做出了貢獻。縱然戲院已經消失,但新化老戲院仍是新化老一輩人的共同記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