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116期〔學術文摘〕戲院—新光戲院

摘自陳桂蘭、王朝賜著,《南瀛戲院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299-234。

前言

新光戲院位於新化鎮傳統市場內,也是1970-~80年代新化鎮上最為風光的戲院。它象徵了新化鎮繁華的縮影,也是在新化戲院之後,第二座出現於新化鎮上的戲院。新光戲院目前雖已拆除,但它的身影仍將永存於新化人的心中。


D1-02a新光戲院一角老照片1.JPG
▲新光戲院拆除前門前左前方

D1-02b新光戲院一角老照片2.JPG
▲新光戲院拆除前門前右前方

戲院的歷史與特色

新光戲院興建於1966年。它的興建與兩個關鍵人物相關—楊水先生和童春華先生。楊水先生的家族在日治時期由下營遷來,並於當時的新化戲院東側開設「豐泰織布廠」。後來事業越發展越大,更在1964年跨足投資「中興磚窯廠」,又在建築業上相當成功,也使得楊家的家運被推上了高峰。

家運興盛的楊家,在1966年,楊家的兄弟老么楊水看到新化戲院的經營十分成功,於是想將家族事業跨展至娛樂業。同年在大同街上的傳統市場邊,開設了新光戲院。成立之後,兩家戲院開始展開了「拼戲鬥場」的戲碼,不僅在播映的片子上力求新穎,票價上也展開降價優惠,一家打出「入場全部半票」,另一家就打出「買一張全票送一張全票」,至今當地人仍對此種拼場的情形印象相當深刻。

這種拼場的情形大約持續了4年,直到1970年楊家將戲院頂讓給童春華先生。童先生相當用心經營新光戲院,不僅專程赴日本東京考察當地戲院,還將戲院內外都重新翻修與裝璜,更買回了日本最新型的「常盤」電影機來播放影片。當時戲院不僅廣告做得好、視聽設備好、空間座椅也很寬敞舒適,因此戲院的經營呈現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情景。

童春華先生於1973年退出新光戲院的經營,專心於對外宣傳戲院的業務。透過他對戲院和電影的深入了解,新光戲院的聲名成功地傳播到了台南縣市的各個角落。


D1-02c新光戲院前街道.JPG
▲新光戲院前傳統市場街道

戲院除了提供休閒娛樂的功能以外,還同時被當成是愛國教育的傳播媒介。1970年代,當時盛行愛國片,諸如「英烈千秋」、「梅花」等影片上映時,新光戲院還接受了當時鎮內國中小的預約,讓學生能以半價的方式觀賞電影。

除了電影以外,新光戲院也曾安排歌舞團的表演,尤其是藝霞歌舞團的駐場演出與台語片影星的登臺公演,風評不錯,令人回味無窮。然而,1980年代後,除了一些知名度高和票房好的影片能吸引觀眾以外,一般小型的電影已無法獲得青睞。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新光戲院的票房可說是每況愈下。1988年,童先生因在外國投資事業,無暇顧及戲院事務,遂將戲院停業,土地也轉手賣給他人,結束了曾繁華一時的新光戲院。

D1-02e新光戲院現址.JPG
▲曾繁華一時的新光戲院,就位於圍牆後方

結語

新光戲院對於新化鎮的繁榮貢獻很大,許多附近鄉鎮甚至山區的民眾都會來新化鎮看電影,他們看完電影後,還會順便去逛傳統市場或老樹商圈,連帶地也繁榮了地方經濟。雖然如今戲院的建築已全數拆除,遺址已長滿了雜草,只能透過老照片才能看到新光戲院曾經的風光。但新光戲院的風采,仍將長留於新化人的心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