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117期〔學術文摘〕戲院—大新戲院

摘自陳桂蘭、王朝賜著,《南瀛戲院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214-218。

前言

大新戲院位於下營鄉。下營鄉是明鄭設鎮儲兵屯田之地,位於頂營、中營之間,又稱海墘營,為一農業鄉鎮。在下營鄉傳統市場中,在文明街與民生街的轉角處,矗立了一座灰色建築物,雖然很難聯想到它曾是戲院,但它確是下營鄉風雲一時的戲院—大新戲院。

戲院的歷史與特色

大新戲院原先是露天戲院,由駱煥宗先生獨資經營,因為生意頗佳,加上駱煥宗本身擴大經營的意願強烈,就於1967年,與友人陳文王合股,並出地籌建戲院,取名為「大新戲院」。它的命名原因之一是當時高雄的大新百貨頗有名氣,再加上因為戲院要「大間擱新」,所以才取名為「大新戲院」。

大新戲院的老闆駱煥宗從小白手起家,是一個教導裁製衣服的師父,後來生意越做越大,所以開始投資戲院的生意。大新戲院是駱家的家族企業,駱煥宗的媽媽掌管販賣部,太太則負責顧票口,兒子則要協助排片與放映事宜。一家人一起經營戲院,和樂融融,相當溫馨。

大新戲院的節目魅力難擋,常有小孩子在天冷時還徘徊戲院前,等著「撿戲尾」,駱煥宗的太太相當善心,不忍心小孩子受寒,於是在開演後的十分鐘,就會放行小朋友進到戲院,這也是大新戲院的獨有現象。

後來,駱煥宗將戲院交給兒子駱志明接手經營,駱志明幾乎從小就在戲院長大,非常熱愛電影。駱志明說,因為地處農村,加上60年代缺乏娛樂,以及當時到其他鎮市交通不便,所以大新戲院的客人幾乎都是在地村民。當時每到黃昏時刻,戲院前就開始有客人在排隊買票,有時候客人太過踴躍,以致於來不及收錢售票,索性拿個箱子,讓客人直接投錢進去,再趕快進入戲院去搶位置。有時聽到鏗鏘的金屬聲,以為客人投入的是錢,想不到竟然是金屬鐵片。駱志明與母親說到這些往事,都忍不住笑了出來。的確,他們回想到這段戲院風光的年代,生意興隆是相當常見的事。

B2-02f大新戲院主.jpg
▲大新戲院老闆駱志明與放映機合影


B2-02b大新戲院側面.jpg
▲大新戲院的側面

大新戲院開業之初,基本上屬於綜合性質的戲院,後來幾乎都是以電影為主,所以駱志明經常要到台北去買片子。因為是鄉下地區,所以院線首輪的片子較難輪到,通常幾乎都是三輪片。但儘管如此,大新戲院仍有它能吸引觀眾的地方。當時戲院聘請電影技師洪進文擔任解說員,並將國語片譯為台語,所以電影的票房極佳。當時大新戲院所放映的電影,如邵氏、嘉禾的武俠片,以及瓊瑤小說的改編電影,每當上映佳評如潮的電影,整間戲院也就座無虛席,即使是站票觀眾也都毫無怨言。

除此之外,歌舞團的表演也深受下營人喜愛,曾經歌舞團的精彩節目,一連表演六天,場場都爆滿!當地村民甚至還在戲院邊圍地「寄車」,來經營生意賺錢,由此可見大新戲院的生意之好。甚至連豬哥亮都曾在大新戲院表演過。當年
豬哥亮在喜相逢歌舞團表現優秀,從丑角搖身一變成為了主持人,其歌舞團的風評極佳,後來票房失利慘淡經營,甚至豬哥亮的最後一場秀,就在大新戲院表演,下舞臺後就直接解散,還要把戲箱道具與服裝全數典當給大新戲院,令人不勝唏噓!

後來,由於電視與錄影帶的普及,衝擊到了戲院的生存,直到1987年,駱家才無奈地放棄經營大新戲院,並易主經營。1988年,大新戲院正式結束,放映機也不再啟動。後來大新戲院租借作為成衣加工廠,如今工廠也已不再經營,僅剩下空曠的戲院軀殼,大新戲院過往的繁華,也只留在老一輩的下營人的心中了。
建築特徵及現狀

大新戲院建築主體穩固,採用鋼樑結構,並特別聘請嘉義的鋼樑師父來搭建,二樓還有挑高空間,座椅也是當時流行的單一座位,銀幕則是噴上銀漆以突顯影像立體感,還有提供戲團演員專屬的休息起居室,相當寬敞舒適,確實是下營鄉頗為氣派豪華的戲院。到了77年大新戲院結束後,放映機和一根根正負極碳棒與膠卷,無言靜默的留在放映室中。目前只剩下一方大新戲院開幕慶賀的匾額,以及高掛在舞台上方的大新戲院標誌,足以證明大新戲院所擁有的美好光景。


B2-02e大新戲院.jpg
▲大新戲院的標誌,高掛在戲院舞台正上方

B2-02c大新戲院招牌.jpg
▲大新戲院開張時,駱煥宗的友人合贈的金箔招牌

結語

大新戲院雖位於農業鄉鎮的下營鄉,但被駱氏家族經營的有聲有色,不但時常高朋滿座,就連著名的藝人豬哥亮也曾在這裡表演過,且其原始建築目前也仍保存著。只要未來能妥善規劃運用,相信大新戲院亦能成為一個下營鄉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