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119期〔學術文摘〕宗祠—佳里陳姓宗祠「振繩堂」

摘自王念湘、沈識鶴、郭百超、李麗菁、潘豐富等著,《南瀛宗祠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145-149。

前言

陳姓宗祠「振繩堂」位於佳里鎮南勢街,是陳姓家族祭拜祖先和慎終追遠之地。佳里鎮為台南縣的農業大鎮,這裡的人民相當重視傳統,故包含振繩堂在內,一共有高達11座的宗祠建築。振繩堂的氣勢雄偉,興建年代又早,為佳里鎮內極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築。


宗祠照片 016.jpg
▲振繩堂的正面外觀

創建年代及沿革

據目前管理振繩堂的「振繩堂南勢管理委員會」考據,本堂創建於清康熙年間,其確切年代已不可考,但在佳里鎮為歷史相當悠久的宗祠。「振繩堂」奉祀的是唐玄宗年間的開漳名將陳邕,所謂的「振繩」,即「振興繩武」之意,這具有薪火相傳,延續武德的意思。

振繩堂的開基始祖為陳秉公,他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人,於清康熙3年(1664),隨鄭成功渡海來台,並參加了與荷蘭人的戰爭,之後定居於佳里的南勢庄,可以說是當地最早的開墾人。


宗祠照片 001.jpg
▲振繩堂的沿革碑誌

振繩堂至創建開始,屢經風雨侵襲,且又年久失修,因此於1960年委員會發起了募款,展開了第一次的修復活動。後來到了1993年,距離第一次的修復已33年,因此陳氏宗族又重新組成了振繩堂重建委員會,但由於重建過程過於浩大,並非委員會本身所能負荷,因此在全體陳氏宗親的幫助下,終於在1994年的最後一天完成了第二次的修復工程。如今所看到的雄偉華麗的振繩堂,也就終於重生於世人的面前。
建築內部規劃與特色

振繩堂為一座東朝西的建築,內部空間十分寬敞,樓層的挑高亦是相當闊氣,可充分地表現出先祖的風範。一樓現歸劃為里民活動中心,使得宗祠並不只是陳家人的私有財產,也成為了里民的公共財。二樓則為宗祠祭拜的所在之處。


宗祠照片 006.jpg
▲振繩堂二樓內的宗祠

入口門楣上掛有清道光9年(1829)的「振繩堂」牌匾,入門後則有清同治11年(1872)的「謨烈丕承」牌匾,這兩個牌匾可充分顯現出振繩堂悠久的歷史。


宗祠照片 012.jpg
▲入口門楣上的「振繩堂」牌匾

宗祠照片 004.jpg
▲入門後的「謨烈丕承」牌匾

振繩堂的祭祖活動

振繩堂的祭祖日期為冬至,而儀式是嚴謹的遵照古禮而進行,祭祀者往往需穿著禮服、獻上貢品、唸祭文等約2小時,相當講究。活動結束後,會進行餐宴來宴請陳氏祖先成員,費用由族人繳交,不足額再由管理委員會代墊。在冬祭的這個祭祀活動,與一般宗祠極為不同,可說是相當是一種很具有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非常值得保存。

結語

陳姓宗祠振繩堂,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建築也十分雄偉,歷經兩次修繕,目前保存的情況相當良好。而在冬至時按照古禮的祭祀活動,則不僅是在佳里鎮,就連在整個台南縣的宗祠都相當特殊。而里民中心的建立,更使得陳氏宗祠的內部空間分享給了社區,對於當地社區發展亦有很大的助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