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王念湘、沈識鶴、郭百超、李麗菁、潘豐富等著,《南瀛宗祠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42-47。

前言

柳營鄉為台南縣的農業大鄉,劉家則為柳營開墾的先驅,世代人才輩出,為柳營望族。劉家祠堂建築古典,屬四合院建築,為仿中國南方宗祠所建造,在柳營鄉為相當具有特色的與歷史意義的宗祠建築。

01.JPG

▲劉家祠堂為四合院,這是它的正面外觀。

柳營劉家簡史

劉家先祖劉茂燕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人,為鄭成功部將,他殉國於清順治16年 (1659)的南京之戰。2年後,劉茂燕之妻與其子劉球成一同渡海來台,他們初居台南府城,後搬至麻豆,並於麻豆打鐵巷一帶一路往北開墾。
到了三世祖劉旭時,由於時正清朝統治台灣初期,民變四起,於是劉旭就組成民兵,以保衛家鄉,後來果真打敗了來犯的土匪,因此清廷特地封其為「昭武都尉公」。到了四世祖劉麟時,台灣治安更加惡化,北起諸羅,南到麻豆官田一帶,時有土匪打家劫社,因此劉麟乾脆將諸羅至麻豆一帶的民兵集結起來,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此外劉家也積極救濟平民,使得劉家成為了地方上的慈善家和保護者,也慢慢地成為了地方上的望族。

到了五世祖劉全時,他對經商十分善長,且當時正值清乾隆時期,台灣製糖業開始蓬勃發展,於是劉全全力購買土地來種植甘蔗,並於台南府城開設糖號「得昌」,劉家甚至還將糖業貿易拓展至中國、日本及南洋,劉家至此開始建立了豐厚的產業。五世祖之後,劉家人代代為官、經商皆頗有成就,加上家族為人皆熱善好施,成為了鄉民的榜樣,甚至常幫鄉民排解糾紛。柳營劉家可說是柳營的代表性家族之一,在柳營的開發史上是不可忽略的。


創建年代與沿革

劉家祠堂建於清道光14年(1834),是劉家的公廳,為劉家的六世祖劉思推等人所興建。當年是為感念祖先的豐功偉業,以及表達對祖先的慎終追遠而設立的。

同治6年(1867)祠堂曾經又整修過了一次,到了1991至1994年間,宗祠由家族的祭祀公業撥款800萬來進行維修,將漆色與壁面彩繪重新彩漆,2001年,又將古厝右前方豎立高約15米的旗杆重新補土上漆。可以說劉家祠堂的管理委員會,為了祠堂的管理和維護是不遺餘力的。

建築特徵及現狀

劉家祠堂當年興建時,是延聘唐山工匠,並參照大陸南方宗祠的格局而建造的,其建材皆是由大陸運送而來。目前有一進落院是馬背式的屋脊,屋脊後面還有通氣窗,十分特殊。正廳前有寬敞的天井,兩側則是護龍。各個穿廊、雕樑、窗斗上,都繪有花草裝飾,山牆中央甚至還裝飾有「獅銜八掛」浮雕,以作辟邪用。

02.JPG
▲劉家祠堂的馬背式屋脊和山牆屋脊上的「獅銜八掛」浮雕

03.JPG
▲屋脊後方的透氣窗

雖然於清同治6年(1867)以及1991至1994年,劉家宗祠曾經經過了兩次整修,但人為的修護最終仍不敵大自然的摧殘,後兩院以及外護龍因年久失修而相繼拆除。宗祠院前兩邊分豎有旗杆,稱為舉人杆,是為了記念七世祖劉達元高中清咸豐2年(1852)舉人所設立的。這2支杆子是由福州運過來的。但可惜的是其中之一被雷擊損毀,空留旗杆座放置在庭園中,目前只剩下另一根高約15公尺的旗子仍豎立著。在正廳門楣上則有同治5年(1866)所設立,亦是為了慶賀劉達元高中舉人所設立的。此外,正廳內還有劉達元於同治6年(1867)所立的「傳經衍派」匾額。奉祀祖先的正廳,裡面供奉著祖先的神主牌位,甚至還有屋頂、樑柱、門扇與門額,宛如一座小型的殿堂建築,十分漂亮。

04.JPG
▲宗祠右前方的舉人杆

05.JPG
▲正廳門楣的「文魁」功名匾額

06.JPG
▲正廳供奉著祖先牌位,猶如一座小型的殿堂建築

結語

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劉家祠堂,近年來開始進行大整修。現任管理委員會的劉豐榮先生說,劉家宗祠將由祭祀公業自行出資整修,並尋求文化處提供整修意見,估計光是翻修屋頂,就需要更換約8萬多塊屋瓦,可說是一項大工程。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劉姓宗祠能以全新的面貌,重新開放於世人的面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