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學》電子報第122期〔學術文摘〕宗祠—下營顏氏家廟
摘自王念湘、沈識鶴、郭百超、李麗菁、潘豐富等著,《南瀛宗祠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108-114。

前言

下營顏氏家廟為知名畫家顏水龍之祖厝,其位於下營鄉北郊之紅厝村。顏水龍的創作充滿鄉土情懷,其馬賽克壁畫更是台灣公共藝術之先驅。台南縣政府為感懷顏水龍先生的成就與貢獻,於民國89年(2000)經當時縣長陳唐山、文化局長葉佳雄、水土保持局顏秀峰組長促成下,於下營顏水龍紀念公園內雕塑其銅像,由此可見顏水龍在台灣畫壇之重要性。而顏氏家廟的興建更可回溯至清康熙59年(1720) ,為下營鄉內的代表性歷史建築之一。

《台南學》電子報第122期〔學術文摘〕宗祠—下營顏氏家廟
▲顏氏家廟正面外觀

下營顏氏家廟圖檔2.JPG
▲顏氏家廟側面外觀


創建年代與沿革

顏氏家族開台祖顏世賢,於明崇禎3年(1630)由福建東山島來台,並暫居今永康市。至世賢之孫顏玉文時,於康熙39年(1700)遷至今下營鄉紅厝村。紅厝村為光復後的稱呼,古地名為紅毛厝,相傳為荷蘭人所駐紮之地而得名。清康熙59年(1720) 開莊始祖們倡議,為懷念祖德祈求祖宗保佑,於今家廟廟址興建茅屋以奉祀歷代祖先及復聖顏回。乾隆37年(1772) ,來台四世祖顏斌和五世祖顏琛提議改建為竹磚屋,道光8年(1828) ,七世祖顏清祥等發起重建為木磚屋,日昭和7年(1932)則由第九世顏能讓率族人捐款建造了現有的家廟。
在顏氏家廟廟前,原有池塘形如墨硯,池塘南邊植有木麻黃型如毛筆,地理師稱為文筆。但在民國85年(1996),經宗親協商之後將池塘填平並建成公園,此即為紅毛厝顏水龍紀念公園。民國89年(2000) 於內雕塑顏水龍銅像,隔年則在當時文化局的努力下,獲得中央經費之補助修復顏氏宗祠,以保存典雅的古蹟風貌。

下營顏氏家廟
▲顏水龍紀念公園內的顏水龍農村生活雕像


建築特色

顏水龍家廟外觀十分古樸,其屋脊上有手繪之花鳥彩磁裝飾的「西施脊」,屋簷下則有令人發思古幽情之「步口廊」,牆面則有彩繪磁磚,山牆上則有水平造型的「鳥踏」,加上特殊的六角窗,皆顯示出了顏氏家廟特殊的藝術風格。
而位於正身中央的正廳,為供奉神主牌位的公媽廳。門廳內豐富用色的二根通樑、三個瓜筒形成的「二通三瓜」三角形棟樑更別具特色。而木製的小龕「公媽龕」,加上雕工精細的屋頂及樑柱、門扇與門額,整個正廳宛若一座縮小的殿堂建築。而家廟內部家具古樸的頂桌與下桌設計,以及漂亮的壁畫,加上繪工精緻的拼貼彩繪磁磚,更可看出顏氏家廟與眾不同的藝術感。

下營顏氏家廟圖檔4.JPG
▲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正廳

下營顏氏家廟圖檔5.JPG
▲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木製龕「公媽龕」

而家廟內部家具古樸的頂桌與下桌設計,以及漂亮的壁畫,加上繪工精緻的拼貼彩繪磁磚,更可看出顏氏家廟與眾不同的藝術感。

下營顏氏家廟圖檔6.JPG
▲家廟內部的壁畫

下營顏氏家廟圖檔7.JPG
▲家廟內部繪工精緻的拼貼彩繪磁磚

顏水龍先生簡介

顏水龍於日明治36年(1903),生於下營鄉紅厝村。由於父母早逝,因此他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由於這段人生經歷,使其作品極貼近人民,並充滿了台灣本土的鄉土情懷。日治時期總督府殖產局在日昭和12年(1937)聘請他為顧問,從事台灣民間工藝之田野調查,自此,美術工藝成為他的主要創作,而油畫卻成為了他閒暇時的作品。
顏水龍的馬賽克壁畫創作,自民國50年(1961)開始,如台中體育館的馬賽克壁畫、太陽堂的向日葵壁畫,台北日新戲院壁畫劍潭公園「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百公尺長的巨幅馬賽克壁畫等,為台灣公共藝術的先驅。顏水龍先生一生熱愛鄉土,創作豐富,於民國75年(1986)獲國家文藝獎「特別貢獻獎」,隔年並獲得民族藝術薪傳獎的肯定,於台灣藝術界為極具代表性之藝術家。

結語

顏氏家族人丁興旺,賢能者眾,於民國53年(1964)和民國83年(1994)分別由族人合編了顏氏家譜。每年冬至族人必備牲禮以祭拜祖先,以祈求族人一切順利。
顏氏族人十分團結,於民國90年(2001)成立了宗親會,每年冬至祭祖後會安排餐宴,席開約20桌,目前會務由顏清瑞先生負責。舉凡宗祠之修建與景觀設計,顏清瑞及顏秀峰兄弟投入甚深,加上顏氏族人的團結,才使得「顏氏家廟」及「顏水龍紀念館」得以順利完成。前財政部長顏慶章先生還提供獎助學金,凡是紅厝村顏氏子弟在學者皆可申請,可說是一個相當團結與具有歷史,又人才輩出的家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