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124期〔學術文摘〕宗祠—後壁林姓宗祠
摘自王念湘、沈識鶴、郭百超、李麗菁、潘豐富等著,《南瀛宗祠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47-53。

前言

林姓宗祠位於後壁鄉長安村,後壁鄉為臺南縣的農業大鎮,在當地所栽培出的後農米,更是全臺聞名。而林姓族人來後壁鄉定居甚早,宗祠的草建更是始於清乾隆年間,由此可見林姓族人在後壁鄉的開墾史與農業史上是具有極重要地位。

創建緣由與沿革

在後壁鄉安溪寮地區,由於村莊大且人口眾多,故分為頂安村(頂寮)、長安村〈中寮〉、福安村(下寮)三個村落。然而,這三個村在地緣和血緣關係上,具有相當高的同質性,他們的來臺祖先多來自於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的林姓移民,另外還有少數的劉姓、王姓、蘇姓等移民也都來自於泉州府安溪縣。由於他們多來自於安溪縣,因此為了緬懷故居,才將此地命名為「安溪寮」。

而安溪寮地區的大家族林氏家族,他們的祖先來臺甚早,大約在明末清初時即已經來臺。家族的來臺開基祖依據家譜,為第15世祖,那一代共分為長房、二房及三房,長房及二房開拓頂寮及中寮,三房則在下寮及臨近的土庫庄(今新營市土庫里)開墾拓植,經過了約百年的開墾,林氏族人深感建立宗祠對於凝聚家族的重要性,於是就於清乾隆元年(1736)草創了宗祠,當時祭祀對象為唐朝光祿大夫林金紫公。

清道光年間,林朝、林眉、林杏等人發起募捐,經1年多的時間完成了第一次修建。光緒年間林介人又再修建一次。民國53年(1964)時發生白河大地震,造成了第一進倒塌,第二進也破損不堪。民國64年(1975)林石吉、林鐘山、林茂臨、林南等籌款改建為綱筋水泥一樓之建築,民國84年(1985)時增建二樓,成為今日後壁林姓宗祠所見之模樣。

宗祠—後壁林姓宗祠
▲林姓宗祠目前全貌。

後壁林姓宗祠2.JPG
▲林姓宗祠重建落成紀念牌匾。

林姓宗祠與家族特色

在林姓宗祠內部,正殿奉祀唐朝光祿大夫林金紫公等列祖列宗,正殿左側則供奉林姓始祖比干、林堅、開閩始祖晉安郡王林祿,正殿右側則供奉林姓祖佛媽祖。此外,左殿供奉文昌帝君,右殿供奉福德正神,由此可見先民之所求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後壁林姓宗祠3.JPG
▲正殿奉祀唐朝光祿大夫林金紫及祖先神主牌位。

後壁林姓宗祠4.JPG
▲正殿左側供奉林姓始祖比干、林堅、開閩始祖晉安郡王林祿。

林姓族人在祭祖時,分為春祭及秋祭,祭文中明白交代祭品依時令而有所不同,便是希望風調雨順,人丁興旺以及五穀豐收,這是傳統社會最大的希望和祈求。

後壁林姓宗祠5.JPG
▲左殿供奉文昌帝君之神位。

後壁林姓宗祠6.JPG
▲右殿供奉福德正神之香位。

林氏宗親會之祭祖儀式,乃尊古禮進行,祭文的唱誦皆以閩南語為主,內容詳實的記錄下歷代祖先的稱謂及宗祠沿革,儀式莊嚴而隆重。林氏家族族譜由於經林春雄先生全心投入於渡海來臺之後族譜的調查彙整工作,因而族譜的豐富度跟完整性相當高,林姓族人可說是一個相當重視本身歷史的家族。

結語

每年的農曆正月15日,林姓族人會在宗祠舉行祭典,祭典會後族人會以「吃福」的方式聯歡,以發揚慎終追遠之意,在這一天,不論是遠在外地求學或就業,乃至搬離他鄉的子孫,都會扶老攜幼的回來參加祭典,可說是相當尊重民俗傳統,令人欽佩的一個家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