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136期〔學術文摘〕古道-楠栖區梅峰古道
摘自翁程祥、楊明宗、李榮添著,《南瀛古道誌》,南縣府,96年8月,頁54-69。

古道-楠栖區梅峰古道
▲梅嶺―滿山梅花盛開

一、歷史與特色
梅嶺位於楠西鄉灣丘村,因日治時代以出產水份少、蕉肉甜韌的香蕉聞名,堪稱全台最佳,故舊稱『香蕉山』。民國70年(1981)左右,當時的副總統謝東閔先生到此一遊,見滿山梅花盛放,讚其有如梅嶺,遂「梅嶺」取代「香蕉山」
從香蕉山梅香橋起,到海拔800公尺的二層坪最為壯觀,廣植有20萬株以上寒梅,為南台灣最大的梅樹專業區,在臘盡冬殘之際,滿山勝開有如一片香雪海,預告著春的腳步近了。
梅峰古道位於梅嶺風景區內,此一古道是早期當地居民上山工作必經之路。而南化鄉後堀地區經由洛馬古道,利用此一道路到茄拔(現在為楠西)街上採購日常用品。
原先這一條古道荒廢許久,許多地方業已崩塌寸步難行,經台南縣楠西鄉民許鴻文先生(梅嶺大眾餐廳負責人),結合當地灣丘社區發展協會及梅嶺風景區業者,利用自然工法仿當年祖先胼手胝足的精神,將崩落、坍塌的石板一塊塊重組,並在往古道的兩旁種植繡球花、蝴蝶蜜植物如馬櫻丹等,希望除了還原古道的歷史人文外,也可以將古道打造具有自然風的步道。

古道-楠栖古道2.bmp
▲梅峰古道登山地圖

古道-楠栖古道3.bmp
▲梅峰古道由此去

二、古道風情
(一)楠西鄉
「楠西」舊稱「茄拔」,為平埔族西拉雅系之系「大滿(Taivoan)雅族」(即「大武壠社」,俗稱「四社熟番」的支社「茄拔社」的舊地),「茄拔」為木棉花之意此樹稱「斑芝花」平埔語叫「Kabas」所以也有譯作「吉貝」,在台南縣東山鄉的東河村即稱為「吉貝要」。在善化鎮東邊嘉南里之原地名亦稱之茄拔(原稱茄拔仔),後人為便於區別起見,稱善化的「茄拔」為「外茄拔」稱「楠西」為「內茄拔」。「內茄拔」於日治時期大正9年(1920)時改稱為「楠西」四社熟番原住玉井盆地,後被西拉雅民族迫遷至阿里關,大丘園一帶,而其遷徙阿里關,大丘園住地四至北邊界址,至大武壠是今之玉井,駱駝是今之玉井鄉鹿陶,原稱頭社,故「茄拔」乃楠西無疑。
大正9年(1920)取楠梓仙溪西里中之二字改為「楠西」,並設「庄」置庄役場。在噍吧哖事件中,日軍展開大屠殺,連婦孺也不能倖免,許多的楠西鄉民逃亡到鄰近地區居住。戰後,改稱為「楠西鄉」

(二)梅子雞
到梅的故鄉──梅嶺,一定要嚐嚐那酸酸甜甜美味可口的梅子雞名菜,楠西鄉農產品以梅子為主,當地的民眾腦筋動得快,利用醃漬的梅子與山雞烹調,成為一道『下港有出名,頂港有名聲』的梅子雞。吃過梅子雞的人,絕忘不了那酸中帶甜,令人口舌生津,齒頰留香的好滋味。

古道-楠栖古道4.JPG
▲見度好時能遠眺臺灣海峽

三、結語
「梅峰古道」不僅讓我們看見先民胼手胝足開山闢土的古典面貌,更換裝為秀色可餐的現代絢麗色彩,走在上面可遠眺美麗的風景,了解先民的辛苦,也可看見自然多樣的生態,符合時下流行的人文生態旅遊模式,下了山更可嚐到各樣美味的梅子製品,不僅有心靈上的饗宴及生理上的滿足感,還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好味道」。

古道-楠栖古道5.JPG
▲梅峰古道示意圖

四、交通位置
(一) 國道1號:南下由麻豆交流道下,循171縣,轉1號省道南下過了渡頭橋,左接84號快速道路到玉井,左轉3號省道,過了楠西橋,沿著梅嶺指標右轉到達梅嶺風景區後,再往大眾餐廳指標方向,入口在餐廳停車場。
(二) 國到3號:北上由國道1號轉國道8號公路下南二高由臺南支線新化端,接20號省道至玉井,續接3號省道,過了楠西橋著梅嶺指標轉到達梅嶺風景區後,再往大眾餐廳指標方向,入口在餐廳停車場。
(三) 省道1號公路:南下由省道1號轉84號公路到玉井後左轉3號省道,過了楠西橋,沿著梅嶺指標右轉到達梅嶺風景區後,再往大眾餐廳指標方向,入口在餐廳停車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