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 第161期(學術文摘)-「竹筏港」水道之初探
摘自《臺南文獻創刊號-臺南地景文化專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1月,頁10-26。

前言
「竹筏港」(竹棑仔港)原來是由府城三郊商人所雇工開通的人工運河,由於水道窄淺,僅容竹筏通行而得名,相傳兩岸原有步道可供人力拖拉之用,由於運河連結了國賽港、鹿耳門、四草湖與安平大港,在過往曾經是府城重要的商貿交通命脈,卻隨著日治以後航運功能的消退,使得竹筏港一度走入歷史之中。
近年來,在政府與觀光業者的努力之下,竹筏港重新成為臺南濱海漁筏觀光的重鎮之一。目前作為觀光用途的竹筏港道,雖然只是整條人工運河的一小段水道,不過每逢周休假日,仍吸引著許多遊客前來搭乘膠筏遊玩,穿梭在紅樹林掩映的水上綠色隧道,在導覽人員妙語如珠的解說中,除了感受過往台江內海的滄海桑田之外,也可以欣賞豐富的自然生態以及人文古蹟,享受一場知性與感性之旅。

竹筏港的地理位置
「竹筏港」,或稱「溪筏港」、「鹿耳門運河」,也有「竹棑仔港」、「溪棑仔港」之稱,原來是由府城三郊商人所雇工開通的人工運河,主要水道位於今日臺南市安南區西側,向北可以延伸至七股區三股溪一帶,向南則可藉由南段的小運河接往在安平的「北幹線」水道。
竹筏港水道可以分為 4 段,第 1 段是在曾文溪以北的部分,從國聖港一帶(約為今七股區三股溪出海口)向南抵曾文溪,流經現今三股溪西邊,目前這塊區域大多屬海埔魚塭及曾文溪溪埔地;第 2 段在曾文溪與鹿耳門溪之間,約在今安南區土城仔「鄭仔寮」西邊的水道,其中部分區段沿著今「城西街 3 段 1 巷」的範圍,在南段部分則有清楚的水體;第 3 段在今鹿耳門溪至四草湖之間,約在今安南區「媽祖宮仔」南邊的水道,穿過現今已廢棄的臺鹼安順廠儲水池東側,其中部分區段沿著今「本田路 1 段」的範圍,大多數的區域仍有清楚的水體,至於今日主要作為觀光用途的「四草綠色隧道」(即四草大眾廟北部水道),則應為四草湖的沿岸周圍;第 4 段在四草湖至舊運河北幹線(約在今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尾)之間,大抵在安平聚落以北的範圍,部分區段則與今鹽水溪水域重疊,這段區域一般稱為「小運河」,不過也有「竹筏港」之稱,本文也將此段水道劃入竹筏港的範圍之內。

《臺南學》電子報 第161期
▲顯宮里西側的竹筏港水道(本田路 1 段旁水道)。

02
▲土城仔西側的竹筏港水道(城西街 3 段 1 巷旁水道)。


竹筏港的興築過程與發展
在台江內海浮覆之後,由於鹿耳門港道逐漸淤廢,官府無力於港道的疏通工作,因此府城郊商為運送商品物資之便,以減少對商貿發展的衝擊,因此陸續集資僱工開鑿「竹筏港」、「小運河」與「北幹線」等運河。這條人工溪道的開鑿完成,成為臺南府城郊商對外貿易貨品的主要憑藉,乃至大內、善化、麻豆、新化等內陸地帶的貨品,也依賴曾文溪河道在此轉運。其中「竹筏港」(竹棑仔港)原指府城三郊所開鑿連結「國賽港」及「鹿耳門」間的水路,不過卻因此間航行者多為竹筏小舟,也使得這條人工運河逐漸被泛稱為「竹筏港」。

03
▲四草湖周圍的竹筏港水道,為目前主要觀光河段。


竹筏港的沒落與再發展
當曾文溪主流改道經此而過,其所帶來的洪水與泥砂,也注定曾文溪下游聚落的災情不斷及國賽港淤廢的命運;至日昭和 5 年(1930),由於竹筏港久未疏濬而堵塞不通,遂逐漸無法通行舟筏,以致沿線稅關也因此全部撤廢。
其後,數十年間,竹筏港不再有人聞問,沿線或遭風雨摧毀,或遭人圍塭築池,使得部分水道淤積成為陸地,也有部分區段縮小河面成為排水溝,或者成為嘉南農田水利會的排水渠道-「鹿耳門分線」。最後僅剩 3 段殘存溪道,兩段仍有很明顯的「顯溪」以及一段較不明顯的「隱溪」。「顯溪」部分,一在土城仔南方的城西里「蔡姑娘仔廟」附近,一在四草大眾廟廟後。前者長約兩公里,寬約 20公尺,兩岸紅樹林茂盛,極具生態景觀,以欖李和海茄苳為多;後者長約 800 公尺,水面寬約 6 至 10 公尺,兩岸紅樹林高大茂密,形如水面綠色隧道,以海茄苳、欖李與紅海欖等為多,並伴生黃槿、土沉香、臺灣海桐等等數十種原生植物,生態多樣而豐富,岸邊又有「海堡」43遺跡,自然與人文兼具。

04
▲港仔寮一帶竹筏港水道,現已成為隱溪。


更多詳細內容,可參閱《臺南文獻創刊號-臺南地景文化專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