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175期(學術文摘)大臺南西城溯源
節錄自鄭道聰:《大臺南的西城故事》,收入《大臺南文化叢書第1輯—地景文化專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02年3月出版,頁12-23。
「西城」是文獻中的地理名詞,泛指清代臺灣府城西濱臺江內海的港區。從明鄭時期承天府街坊的海岸灣頭、河口,形成船泊停靠港口,至康熙晚期逐漸發展成港區,雍正、乾隆年間先民在西城外陸續挖掘港道,延伸港區範圍,光緒17年(1891)《臺陽見聞錄》中有「西城外五條港」指出府城西門外有五條港道,其地理空間大約在今臺南市西門路以西至金華路一帶,北至成功路北側,南至正興街南邊,約2公里平方的區域。
圖1:乾隆17年(1752)《重修臺灣縣志》,城池圖。
圖1:乾隆17年(1752)《重修臺灣縣志》,城池圖。
若論臺灣府城西濱的港埠、街市,細考文獻應有10餘處,北邊包括今西門路尾的正覺寺柴頭港以及南邊今夏林路建安宮前水船港,這些港埠與府城中心區的五條港航運關係亦十分密切。清代文獻記錄這些港埠的活動時都以單一港口名敘述,甚少提及「五條港」之名。依據現有資料,「五條港」列名於文物之中的最早紀錄出現在咸豐6年(1856),臺灣郡城天后宮「捐題重修芳名」匾中有「五條港文館」,為當時課捐船貨釐金的公館。由於各港船隻後來皆從五條主要港道出入三郊挖掘的運河,「五條港」遂成通稱。
清代的臺灣府城是臺灣最早開發的城市,由於清初實施海禁,最初僅限福建廈門與臺灣鹿耳門對渡,鹿耳門是查驗關口,往來兩岸的船隻人貨經驗關後即橫渡內海,上岸的地點在府城臺江濱海各港,以大井頭渡口為主要上岸之地。後因內海逐漸浮覆,先民遂挖掘港道,填海為宅,形成街市渡口,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即指稱臺灣開發史中先後開港的城市。臺灣府城的港口即是《臺陽見聞錄》文中指稱的「西城外五條港」。從北而南的次序為:新港墘港、佛頭港、北勢港、南河港、安海港,其主要街道為:硓古石街、佛頭港街、北勢街、南勢街、南河港街、外新街,港道與街市皆呈東西走向。
1-004:大井頭
圖2:大井頭在民權路及永福路口之開臺古蹟大井頭,因民權路經過兩次拓寬,現位於民權路派出所東向車道上。
1-005:北勢街(今神農街)
圖3:北勢街(今神農街)在北勢港之北,為五條港中心街道,係臺灣府城出大西門往安平的陸路出口。現猶存有清代街屋10數棟,見證清代臺灣港區的繁華風貌。
現今臺南市的中西區及其周邊是清代臺灣府城的區廓,從明朝天啟4年(1624),荷蘭東印度貿易公司入臺,於赤崁台地建置街市,歷經明鄭、清朝至光緒13年(1887)止,一直是全臺的首府,為臺灣政治、軍事、經濟的重心。因此,臺灣府城的五條港在清代有其歷史發展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歸類下列3點來分析。
一、在經濟發展方面
五條港的船運貿易及生產加工商業形態,顯現清代臺灣與大陸之間區域分工的經濟體系,臺灣主要以米、糖、地方特產為貿易品輸出至大陸,而將大陸的各項民生物質輸入臺灣。在府城港埠街市中販售著來自大陸的南北百貨,包括布料、藥材、石材、木材、茶葉、香料、小麥雜糧等等各色雜貨,且形成這些百貨的加工體系,例如金工、染布、刺繡、傢俱、食品等傳統工藝及民生技藝的製造業。並且各行各業依其類別或祖籍來源各組商團,這些組織藉行業神明或街境廟宇成立會館,團結互助,維持區域經濟的運作發展。五條港區雖面積不大,約為2平方公里,但百業興盛,為臺灣南部地區各縣邑、鄉鎮一般經濟物質之運輸集散供應之地。經濟活動影響社會發展,認識五條港可觀察清代臺灣府城商業發展過程,以及三郊等行郊會館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事蹟,並藉此瞭解清代臺灣官府的政治運作情形。
1-008:府城刺繡
圖4:府城刺繡。刺繡是府城重要的傳統工藝,自清代聞名至今,現臺南市尚有10數家繡店。
二、在文化體現方面
臺灣的歷史雖然只有300多年,但在初期內地化的過程,將華南地區已經發展成熟的農業社會移植至此建立新的本土社會,從政治官制、節令民俗、社會禮儀、商業習慣、生活飲食、語言,無不承襲閩、粵等地,五條港是先民來臺最早上岸的地點,為大陸原鄉文化傳輸到臺灣的首要地區,亦是臺灣文化從移民著根至發展本土社會的開基之地。例如臺南做十六歲成年禮,即緣自泉州拜七娘媽壇之習俗;本地著名的小吃擔仔麵,與漳州魯麵素有淵源;臺南飲食風味偏甜, 亦與福州口味頗近,鐤邊趖、紅糟肉即是代表。在宗教文化方面,五條港區的廟宇大多是由福建地區直接傳香至此,再由此區發展至臺灣各地,其中包括天神、地祇、水神、人神、物神、王爺等儒、道、釋之系統;且各廟多以祖籍緣、地緣、行業緣形成會館組織,傳承大多百年以上 。如研究臺南市五條港區域的宗教信仰,可探知臺灣宗教發展的脈絡與特色,此區廟宇之密集居臺灣其他地區之冠,祭祀活動之規模亦為翹楚,五條港各廟的碑碣文物更清楚記錄了當時社會、經濟與宗教的發展,充分顯現區域文化特色。

1-012:做十六歲
圖5:做十六歲。做十六歲成年禮是清代臺灣各地的民俗活動,與泉州乞巧亭、七娘媽壇成年禮夙有淵源,相傳是隨同南安廣澤尊王信仰分香至臺灣府城南河港西羅殿,從而發展成臺灣形式的成年禮。因此,做十六歲以五條港最盛。
1-014:金華府
圖6:金華府。香火源於泉州石獅玉珠巷,為當地許姓里人迎奉香火至府城北勢街上,初建許氏族親會館後再建街民共祀的街廟,為現今五條港中最具代表性之宗姓會館與廟合一的廟宇。臺南奇美企業創辦人許文龍即出身北勢街。
三、在環境變遷方面
臺南市現今的中西區、北區、東區及部份南區,舊稱赤崁台地或臺南台地,屬嘉南隆起海岸平原的一部份。地勢東高西低,與臺灣西部平原的地勢傾斜相吻合台地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長12公里、寬4公里。清代府城建於臺南台地上,西邊為臺江內海,北接倒風內海,臺江北從曾文溪流域,南至二仁溪之間,長約20公里,北寬南狹,寬約7公里,南方末端約500公尺。3外圍鯤鯓七島、北線尾、加老灣、青鯤鯓及北門嶼等島嶼沙洲,中有10幾條河川注入,在河口產生堆積作用,五條港位在臺灣府城的西濱,是臺江內海最早浮陸形成的地區,臺江內海從清代至今經過了幾次河川改道的淤積而陸化,其環境變遷影響了臺灣府城200多年來的城市發展與今日臺南市經濟產業運作的情形。認識本區的環境變遷及社會生活,進而可瞭解整個大臺南地區西海岸的發展概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