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177期(學術文摘)臺南地區的郊商組織
節錄自鄭道聰:《大臺南的西城故事》,收入《大臺南文化叢書第1輯—地景文化專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02年3月出版,頁41-60。
明鄭時期鄭成功的海商集團,在廈門即以海五行、杭州設山五行的組織形態進行轉運進出口的貿易。臺灣入清統治後,商業形態因渡臺禁令與移民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廈門港口和臺南鹿耳門對渡,因地緣及貿易需求形成行郊集團,由各類的「郊」獨佔進出口貿易。所謂府城三郊是指北郊、南郊、糖郊的三個商人工會,最初三郊的創立,是商團基於同業、地緣、宗教信仰與血緣關係以「利不可獨專」為原則的團結組織。
府城各郊掌握了臺灣對大陸之貿易大權,尤其閩粵移民大量進入臺灣,至乾隆末年嘉慶初年,其輸出入的市場需求大增,這些貿易集團乃發揮了最大的功能,累積了巨大的資金,郊內各號因此經商致富。郊本身成員的緣金及田園、店屋之租金極為可觀,不僅掌握商權,且分擔了府城有關造橋修路、賑災救濟、港道浚渫、協防治安、獎勵興學等公共事務經費。三郊的辦事處即設於水仙宮內三益堂,以統籌辦理五條港道進出口業務及仲裁商業糾紛。
三郊雖然是一種商業聯合公會,然挾著其雄厚的財力及政治影響力,在地方公共事務的運作中居主導地位,並藉由宗教活動團結街境組織,因其主事大天后宮為臺南公廟,可說是府城地域民間社會結構之最高階層。如每逢媽祖祭典,配合北港三媽回郡進香,全城各廟皆出轎共同出巡大街小巷;又如遇有匪亂或冬防期間,提供經費,召集壯丁配合街境及保甲組織共同維持治安,可說是地方自治財源之主要供給者。這種強而有力的組織,配合地方基層行政機構,有效管理社會的運作,是郊商在臺灣歷史發展中的一大特色。
一、郊商組織
三郊依其組織依區域及營業項目劃分,到光緒末年之概況簡述如下:
(一)北郊
貿易範圍為福州以北各港。包涵上海、寧波、天津、煙臺、牛莊、大連等埠。輸出白糖、福肉(桂圓)、羌黃、樟腦、煤炭、硫磺;輸入藥材、絲、綢、羅紗、紡葛、火腿、貨、紹興酒及各地雜貨。北郊各行推蘇萬利為郊首,郊內有20多個商號加入,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北郊名義出資負責粧修水仙宮神像。
(二)南郊
貿易範圍為廈門以南。從事於金門、廈門、漳州、泉州、汕頭、廣東、香港等埠。輸出主要有苧仔絲、生糖、豆類、魚膠、黃麻、魚翅、菁仔(染布料)、豆粕、稻米、牛角;進口貨包括煙絲、鴉片、藥材、洋布、棉布、紡葛、磁器、磚瓦、紙、福杉、鹹魚等雜貨。南郊各行以金永順號為首,郊內有30餘號商舖,乾隆三十七年(1772)捐款與北郊同修臺灣縣捕廳衙署。
2-2-002:修建臺灣縣捕廳衙署記
圖1:乾隆三十七年(1772),修建臺灣縣捕廳衙署記。
(三)糖郊
最初經營範圍只限於島內各岸口通商,稱「港郊」,從事於本島各港間之採集,所採購各項貨物交售南、北郊移出貿易,或購進南、北郊之貨物做島內批發。後糖郊掘起,以李勝興為首的糖商成為三郊之一,郊內有50餘號商舖,乾隆四十五年(1780)與南、北郊共同出資整修府城孔廟明倫堂。
2-2-002:修建臺灣縣捕廳衙署記
圖2: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修臺灣府學明倫堂碑記。
南、北、糖等三郊係區域性的大郊商,在其經營體系之下尚有各類行郊,如米郊、布郊、綢緞郊、絲線郊、紙郊、杉木郊、藥材郊、茶郊、香舖郊、郊、磁郊、苧麻郊等等,以及加工型態的郊行,如油郊、染郊等。共同構成大、中盤等聯營批發,包含文市、武市等型態之交易經銷網,當時各行各業集中在一處,也是五條港市街的特色。這些因行業而命名的街道名稱,如:箍桶街、杉行街、打石街、打棕街、米街、打銀街、草花街、竹子街、鞋街、帽街、做針街、打鐵街等。
上述郊商組織是從事貿易互市批發性質之行號,屬大盤商,俗稱「武市」;若至街市店舖,則是中盤批發或零售,俗稱「文市」;再分級則為走販或攤商。一般加工製造在中盤居多,茲將加工技藝體系簡述如下:
1.屬杉木系統
(1)鋸匠:將杉木處理成材,專為杉行及木匠鋸木板。製材所多於杉行街或外新街上。
(2)木匠:俗名木工,有作一切椅棹床幾諸木料器俱及箍桶匠等,皆稱木匠;建屋宇者,稱「做大木」;作家俱或器具者,稱「做小木」,如風鼓,以木製成,中有木扇,以鐵為柄,用手轉以鼓風去粟殼,專供米店使用;或是製作大小木桶,如炊蒸米食之飯桶,或家庭用的各式桶具,皆屬木匠工藝。由於杉木來源俱由唐山運來,在西城上岸,水仙宮右側為取料整材之杉行街,左側則為製作各式成品之箍桶街。
(3)鑿花匠:在木材上雕刻人物、花草,呈現精緻飾面,供寺廟神龕、窗櫺之建築雕飾及一般店面、住家裝飾使用,或嵌鑲在椅棹床几上。與妝佛業者分佈在城西區。
(4)刻字匠:刻書籍文字或神符、籤紙、各式吉祥圖案之印版,以供印刷。
(5)妝佛匠:以木頭雕刻神像,亦有用泥塑者。府城妝佛司阜俱來自福州、泉州、漳州等地,以泉居多。
2-2-012:民權路老神堂為雕刻神像粉線上金身
圖3:民權路老神堂為雕刻神像粉線上金身。
(6)造船匠:屬木匠類,府城造船廠有南、北二廠。北名軍工廠,又稱「道廠」,為臺灣道設於禾寮港出口,以造哨船。北廠外有民廠,名「廠仔」,在硓古石港;旁又有帆廠。臺灣府另於小西門外設府廠,後委民營,亦稱「南廠」。
(7)車加轆司阜:取木材軸心製作木燭臺或可供轉動之大小器具,如線軸、繩軸等,均為手造。因絲線郊在此交易,這類行業亦在港區,以便於供應。
(8)做牛車司阜:用堅木製作車體,輪圜以木板,中有心孔,橫貫堅木,以便於轉動行車。在蕃薯港,與大銃街皆有業者。
(9)做水車司阜:引水灌田之用。每尺工料銀一元,長一丈至二丈不等。多供應於禾寮港、大銃街農具店。
(10)木屐司阜:取杉木小材削成足形,覆以棕、麻裹布製成。製造商多於大西門城邊。離杉行街不遠。
(11)棺材店司阜:用大小杉木作成棺材。多分佈於佛頭港、杉行街及外新港。
2.屬綢緞、絲線及飾品類
(1)染房司阜:所染烏布、藍布為多,至光緒年間有染各色洋布及綢緞者,稱「紅房」。染房因需用水及排水,多分佈五條港中,以輸入綢緞、絲的北勢港、南河港居多。
(2)裁縫匠:代做衣服,多為女工。業者集中於西門城內、外及大街。
(3)繡補匠:修一切棹圍、褥墊、蟒袍、裙、戲服、官服等。集中於西門城內、外及大街。
(4)鞋店司阜:製作緞鞋,各式綢布鞋、雨鞋等,一般凡製作一鞋,必經數人之手而成,大半是女工所做。與襪店集中於鞋街上。
2-2-014:春暖鞋街
圖4:鞋街位於清代府城十字大街東北路段,與草花街相對,向西連接帽街、竹子街、打銀街,向東過枋橋頭,連接領前街,是熱鬧的商業路段,為府城仕女採購嫁妝、購置婦女用品的地方。
(5)襪店司阜:以土布、洋布製作大小男女之用,分為有夾裹布及不夾裹布者。
(6)帽店司阜:製造寒暑各種大小帽及領巾、圍巾。集中於帽街上。
(7)草花店司阜:剪通草及洋布、絨片、綢片為花。集中於草花街上。
(8)角梳店司阜:買牛角做大小角梳並一切小器具。集中於草花街、帽街上。
(9)織番錦司阜:臺灣府城內,只有一家,並織番布,字號「雲錦」,住上橫街。
(10)什貨店司阜,染五色線及打一切絲線辮結。與草花街同市。
(11)做頭盔司阜:神佛盔帽及戲班盔帽,均倣古制度之。與帽街同市。
2-2-015:文賢路神冠佛帽繡莊作品
圖5:文賢路神冠佛帽繡莊作品。
(12)織蓆司阜:用草織成;多為女工所做。與鞋街、帽街、草花街同市。
3.屬金工、鐵器類
(1)鐵匠:製作一切鐵器,均資其手,有大爐、小爐之分。因五條港百業其中,需要器具較多,鐵匠與銅匠多聚集於西門城外。
(2)銅匠:修理並製就一切銅器及鍊成銅鐤,有臺之銅匠所不能造者,概由海外運來,在港區銷售。
(3)鑄犂頭司阜:製造大小犂頭、犂壁、刈刀等項農人要需,並製船齒暨糖廍用具。業者多分佈於城門內,如小西門、小北門、大東門。
(4)銀店司阜:一切婦人首飾釵釗、環鐲及什用銀器,均資製造。業者集中於大街之打銀街上。
(5)錫店司阜:府城錫器多為本地司阜所造,亦有自外港運來者,近代以馬口鐵製一切器用,本地錫匠亦能兼製。業者集中於五條港及大街上。
(6)補鍋司阜:有補鉎、補銅之分。散佈城中,五條港居多。
(7)做釣鈎司阜:用鐵打造大小漁釣鈎,以便釣魚用。與鐵匠多聚集於西門城外。
(8)做焙爐司阜:炭火既燃,可以盛銅鐵陶器煮一切食物及沸湯。臺之焙爐,不及內地堅實。
4.屬紙及相關用品類
(1)紙店司阜:一切帳簿、手摺、格紙、稟帖,均資印造。業者多於米街。
(2)做粗紙司阜:粗紙以麻竹、莿竹濕極腐爛為之。因需水漬,業者多於安海港。
(3)糊紙店司阜:以竹篾為骨,紙根縛之,然後用各色花紙、白紙糊成厝屋、樓閣及亡者形相,一切奴婢、跟隨僕從及紙轎等樣,撤靈後在曠場燒化,備亡者冥間之用。又喪事延僧道超度忘魂,俗名「做功德」;撤靈過旬,必糊四金剛及庫官、庫吏、功曹等。又里社或街坊建醮,糊八仙、八騎,朱衣金甲等官將。若做七七四十九天大醮,糊二十八宿星君神像,均資糊紙司阜其手。業者多集中於五條港區之人和街、南勢街及城內大街上。
(4)銀紙店司阜:剪粗紙縱四寸零、橫三寸,中鋪一小錫箔縱橫各寸許,用赤菜煮糜粘之;凡中元普度及年節祭祖先燒焉。每二、三十張,即名為一百葉,約大錢四文。中元普度有燒至數萬葉者。若錫箔蓋以槐花,色黃,名曰「金仔」,每百葉亦約大錢四文。業者集中於各大廟之旁,便於銷售,以米街為多。
(5)做燈籠司阜:用竹做小篾為胎,外以紗或紙糊之;燈號姓字各別,書以銀硃。業者於西門城內。
(6)畫匠:畫地圖及山水、人物、花木、鳥獸及神佛像;或用白描,或用丹青。原料皆從唐山來,匠師散佈在城區。
(7)裱背匠:裱褙屋宇及聯幅、法帖、報條,並代製壽屏、籌帳、輓軸、輓聯、牌傘等。業者多在城內。
(8)筆匠:在臺製造者皆尋常之筆,佳者多來自湖州、上海、福州等處,皆由五條港進口。
(9)花炮戶:古名爆竹,花炮者,火藥和鉎粉為之,或用紙裹,或裝在小竹筒中,造大小紙炮及各樣大小花炮,以火燃之。火中騰出各樣花卉,如水梨花、柳花、滴滴金之類,頃刻而滅。臺人名曰「煙火」。亦有粘在紙上,以火燃之,隨現字形。
5.屬油類
(1)香油、油車司阜:硤花生及烏麻、白麻為油,以供人食及點燈火用。業者散於各城門內。
(2)油燭店司阜:煮牛油,成大小燭。業者多與銀紙店共市,散於各街中。
6.屬藥材類
(1)藥店司阜;藥舖必要製藥者,製藥最不易,多有祖傳祕方或獨到之處,必依法炮製,方能治藥。又有生藥、成藥之分,五條港中藥商密佈,多集中於南勢街、北勢街、看西街及城內大街。
(2)煮洋藥司阜:洋藥舖僱用之。若人家請煮者,每件工銀五角。
7.屬茶類
(1)焙茶司阜:茶舖必有司阜,以處理茶葉之分級及焙製,烘焙茶時用香花,如簷葡、樹蘭、茉莉、秋桂各花攙入,以收其香也。焙完篩去花朵、花米,其茶即名日「花香」。業者居於五條港及城內、外。盛名者如佛頭港石生蘭。
8.屬香類
(1)香店司阜;買大陸運來香木,製成香線、唵叭各香束。業者多於五條港及各廟旁。盛名者如吳萬春。
9.屬類
(1)製繩索司阜:做一切大小棕繩、麻繩,以便什用及船中用,俗名「打」。大西門外南河港打棕街最為有名。
(2)棕印司阜:做棕印,為糖業及行商印簍箱面為記之用;兼修理麻布袋。業者集中松仔腳港、安海港。
(3)做苧仔司阜:做苧之法,砍苧樹去葉皮枝,剝去外皮,用水浸之,再去粗皮,而苧成焉。廣東等處多購買之。業者集中於小西門外。
(4)織魚網司阜:用苧線織成大小魚網罾等取魚器具。業者集中於南河港及南廠一帶。
(5)牛磨店司阜:磨小麥及地瓜簽為粉,以提供作麵線及作大麵、龜、粿、餅料等食品之用。蕃薯港有牛磨後地名,足證此地業者聚集。
(6)琢火石司阜:火石均由暹邏國運來,用鐵斧琢片,以便用火刀擊之而取火。
(7)煙斗司阜:做各色各樣洋藥煙斗,俗名「鴉片煙頭」;並做洋煙筒,俗名「鴉片煙吹」。有甘蔗稾為之,有用竹為之,吃洋煙者買用。
(8)做蚊煙筒司阜:夏天蚊多,以長筒入杉木和砒、石油、籶末、夜間燒之,以避蚊。五條港水積納垢,常滋生蚊蟲,為店家必備。
(9)檳榔司阜:用新菁仔及乾菁仔子裹以荖葉,內抹極細、極淨之灰,供人嚼焉,以辟瘴。又有簍藤,夾以新菁仔子者,味極辛香(一作浮留籐)。臺俗以檳榔為禮,店家款客亦不能免俗。
10.屬磁類及修補業者
(1)補碗司阜:以銅釘裂碗兩邊,將破裂之處扣緊使之不能相離。工價每釘十文、五文不等。非用鑽石不能引孔。業者多屬碗舖之中。
2-2-024:補碗、補硿、補甕
圖6:補碗、補硿、補甕。
(2)補硿、補甕司阜:用鉎粉和鹽滷以補實。業者亦屬碗舖,集中於米街、大銃街。
(3)修理玉器司阜:玉環及一切圓玉,用鐵沙以車之,使光滑。又玉器打折,釘以綰之,非用鑽石,不能引孔。業者集中於打銀街。
11.屬竹器加工類
(1)竹匠:起蓋草屋及搭涼棚、做竹床、竹棹、竹椅、竹几、竹籃各器具。係用桂竹、貓兒竹為之。又有做米篩、做一切小竹器及用竹篾組成方長一片或縱橫各尺餘至數尺一丈多者,便於人家儲粟、儲地瓜簽,並蓋涼棚用。業者集中於竹子街。
(2)做甑籠司阜:供一切炊粿及什用,在竹子店或一般用具店銷售。
(3)做轎司阜:除神轎外,臺灣多竹轎,轎底及轎杆用竹、上座及四周以布環之。業者亦集中於竹子街。
12.屬建材、石材料類
(1)石匠:臺地石少,需石無幾,堦庭道路及碑碣用,均由廈門等處載來,從安海港進。石匠硺工,每天工價銀七角。業者集中於打石街。
(2)粉店司阜:粉石色極白,從廈門及鳳邑打鼓山運來,每塊重十斤、八斤不等,舂之使碎,用牛磨再三磨之,又再三濾之,使乾淨細膩,然後即成圓塊,便婦敷面之用。每塊大錢數文。大街有牛磨巷,所製之品供草花街店家銷售。
(3)泥水匠:俗名土工。有大工、小工之分,與木匠一樣。工作工價,每天二角五尖,小工半之。若多作早工者,加給半日工價。凡起蓋廟寺、店厝,要用泥水匠、油漆匠及木匠。由一人承攬,再分包其他工匠。因就地取材,匠師多集中於西城區。
(4)油漆匠:油漆廟寺、店厝及椅棹等,每日工價銀三角。臺之油漆匠,多係包工、包料者。
(5)瓦窰、磚窰司阜:窰在郡城東門外等處;亦有從廈門運來者,從安海港進。
(6)燒灰司阜:於燒蠣房將牡蠣殼悶成熟灰,便建築之用,由安平運來居多,又有石灰者,採崗山及打鼓山白沙石燒之成灰,亦便建築之用。
13.屬食品類
(1)醬間司阜:一切醬料及豆油均資其手。臺之豆油勝於他處。因需甘泉,業者多集中於五條港南邊下林莊。
(2)餅店司阜:製造一切餑餑、糕餅諸點心食品。業者多在粗糠崎、人和街、佛頭港等及港區各地。
(3)麥芽膏糖司阜:用糯米過炊和麥芽熬煮去渣,再熬成膏。業者多在粗糠崎、人和街、佛頭港等地。
(4)包仔店司阜:做各式麵包及雞蛋糕,以供點心。業者在城內、外皆有。
(5)粿店司阜:做各樣粿品及糕餅料,並煮冰糖、冬瓜等,兼賣黑糖、白糖。業者在城內、外皆有。
(6)做麵司阜:用小麵粉做麵線、大麵,用豆粉做豆簽。業者在城內、外皆有。
(7)酒店司阜:糯米、地瓜均可釀酒。凡佳釀多自洋船來。以新港墘港居多。
(8)做米粉司阜:用粳米磨漿,擱入筒內。筒邊數孔,用木竪入,筒上再用一大木,橫壓竪木之上,使粉條逐一出在疊內滾水中,使之熟透。再擱在冷水中候冷,疊為細摺曬乾,合數十摺為一把。賣人家煮食,每把約大錢數十文。在米街營生者多。
(9)燒焿司阜:取山中有焿草木燒成,再用水熬煮之而成焿。
(10)豆干店司阜:作豆干、豆腐及豆腐皮,供日食之需。
(11)煮糖司阜:收買糖廍內所製之菜糖,以鍋熬煮,製成白糖。每百斤菜糖,製成白糖七十餘觔,其餘糖水二十餘觔再煮為次砂糖,剩餘之水,發賣酒店為釀酒之料。府城為製糖盛地,白糖為主要出口貨物,全城共有百餘糖間,西城內外居多。
(12)廚子司阜:為人辦肴饌,又稱辦桌。西城物料豐富,民俗節慶又多,廚子多集中於此。
(13)做米、舂米司阜:米之做也,用土籠磨之,使米與殼分,乃放在風鼓上,風鼓去殼,俗名粗糠。斯時,殼去而米未淨,再用竹篩篩數遍,始存淨米,稱「糙米」。然後用腳踏石礁舂二三千下,舂完篩去米糠、碎米,始成白米。米為五條港輸出物品,米穀多為小北門進,於米街集市。
14.屬熟皮製品類
(1)熟牛皮司阜:將生牛皮浸礬水,煙薰之曬乾,曰熟牛皮方,作箱盒等器。禾寮港北有熟皮寮,專從事製作。
(2)做皮箱、枕頭司阜:臺之皮箱,純用牛皮製作,遠近馳名,店家多於大街。枕頭則外來者為佳,亦由五條港進口。
(3)馬鞍店司阜:作大小馬鞍,便騎馬者用之。亦熟皮寮製造,供鎮北坊總兵署官兵及一般商旅使用。
15.其他類
(1)玻璃燈司阜:用玻璃片邊,夾以木或夾以馬口鐵為大小燈。近年來洋燈盛行後玻璃燈銷售較少,皆從海外進來,以新港墘港居多。
(2)修理鐘錶、眼鏡司阜:鐘錶、眼鏡為進口洋貨,僅能修理,未能製造。各商業所用天秤,亦兼修理。業者多於大街。
(3)鼓吹店:有彩轎、哖轎、鼓樂八音,民間嫁娶僱用之。亦有珠亭、鼓亭、哖轎、鼓樂八音、棺罩、香旛等,備人家喪葬僱用。業者多在五條港人和街。
(4)屠戶:有宰牛、宰羊、宰豕之分。北勢街靠港邊有牛肉巷為宰牛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