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179期(學術文摘)臺南地區的刺繡技藝
節錄自鄭道聰:《大臺南的西城故事》,收入《大臺南文化叢書第1輯—地景文化專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102年3月出版,頁107-112。
刺繡是最能代表漢民族文化的傳統工藝,在商周時期《詩經》就有「素衣朱繡」、「袞衣繡裳」的文字記載。刺繡的圖文通常具有象徵意義,例如龍鳳象徵富貴,松鶴意涵長壽,由於中國最早發明蠶絲及發展紡織工業,刺繡的形式被廣泛使用,在各朝代中皆可看到刺繡工藝的記載。及至清代時刺繡藝術最為興盛,品類繁多,針法細緻多樣,尤其宮廷的布類用品都由刺繡製成,也使民間的刺繡工藝迅速發展。當時即有「蘇繡」、「湘繡」、「閩繡」、「粵繡」等地方刺繡工藝的稱謂,臺灣的刺繡工藝源於福建。後來逐漸發展出本土風格,圖案造型較為多樣、色彩亦較豐富,以立體繡面為其特色。在府城及五條港區遍佈繡莊,現集中於民權路上。
《臺灣通志》雜識之風俗文後有云:「凡此歲時所載,皆漳、泉之人流寓於臺者;故所尚亦大概相似。」《安平縣雜記》工業篇記載:「繡補匠,繡一切棹圍、褥墊及袍、裙、戲服等樣。」,風俗篇亦云:「男有耕而女無織,以刺繡為工。」。連橫所著《臺灣通史》亦載道:「臺灣婦女不事紡織,而喜刺繡,刺繡之巧,幾邁蘇杭,名媛相見,競誇女工,衣裳裁製,亦多自製。」從這些文獻可看到刺繡隨著閩粵移民傳入臺灣,並隨著經濟富裕而普遍。臺灣繡普遍被認為構圖較繁雜,配色較強烈,金銀繡線使用比例較高,立體形式較多樣,形成臺灣本土的刺繡風格。
3-2-001:龍王
圖1:龍王──光彩繡莊。
移民的來源形成文化的基礎,《安平縣雜記》住民生活篇記載:「……隸漳、全籍者,十分之七八。是曰閩籍……」,又考據泉州刺繡習俗也這樣記載:「唐時泉州就有一種名為『高浮繡』的刺綉工藝,已具有相當高的工藝水準。宋時,泉州城東隅有個『袞繡舖』,傳說就是因為刺繡業集中於此而得名。袞繡者,繡製朝服之簡稱。這與南宋時南外宗正司遷來泉州,皇親集中泉州居住不無關係。明清時期,泉州地方戲曲繁榮,繡製的戲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動了繡綉業的發展。」昔時稱刺繡師傅為「繡補匠」。。臺灣最早的刺繡師傅皆來自福建,而以臺南為最早發源地。
臺南刺繡的歷史據《臺灣通史》,卷二十六,〈工藝志〉記載:「咸豐初,江南亂,有蔡某為南京織造局工,東來郡治之橫街,織造綢緞紗羅,號曰『雲錦』。光緒大婚之時,內廷命臺灣布政使採貢,為款數萬圓,帳褘衣褥之屬,皆能照圖織成,內廷大悅,以為江浙官局所織猶有遜色。」從此文描述中可得知,早在光緒初年即有南京織造局的蔡姓織工,至臺灣府城開業,而且其產品獲得內廷的讚許及採購,此時織繡業在臺南應已大興,且名聲遠揚。例如清代府城的十字大街(今民權路)即有數條街道與刺繡有關,如鞋街、帽街、做針街、草花街等。當時的繡莊所製作的產品除供民生用品外,也包括喜慶、祭典所用的繡品,如八仙綵、桌裙、旗幟及佛衣等,至日治時期繡莊在臺南仍是重要產業,當時最熱鬧的宗教活動「迎媽祖」所發展出來的俗語:「臺南迎媽祖,無旗不有」,顯示當時出團的各隊伍皆有旗號代表其商團及廟宇,可見刺繡在臺南是最具特色的傳統工藝。
3-2-002:繡旗
圖2:繡旗。
3-2-003:繡旗
圖3:繡旗。
臺南刺繡的演變要從繡莊的發展說起,臺南是現今全臺刺繡業歷史最為悠久,同時繡莊家數也最多、最密集的地方。《臺南市志學藝志》就記載此一事實:「北至基隆、臺北,南至屏東,都樂意來臺南訂製購買繡品。究其原因不外乎臺南有拾數家繡莊,繡工精美、價錢公道,聞名全省。」。臺南的繡莊全盛期約在民國五十至六十年代左右。當時在民權路上開業的繡莊有誠福繡莊、勝華繡莊、美華繡莊、勝興繡莊、天興繡莊、佛光繡莊、誠美繡莊、進興繡莊等。
早期臺南市各繡莊的工藝技術與風格基本上承襲閩繡,例如日治時期神彩繡莊的師傅王衣春即是來自福州,及民國三十八年從福建省林森縣來臺的嚴梅波、嚴訓琪、嚴訓祥、嚴訓祺及陳其華等人。由於這一批刺繡師傅的門徒眾多,學藝之後又各立門戶,再開店營生,又收學徒,形成臺南繡莊技藝傳承的主脈。
一、一般繡莊刺繡作品分類
(一)桌裙:又稱「龍蟒桌裙」,通用於民家公媽桌和廟宇的神案。桌裙底色大紅,上綉有祥雲,中綉有團龍,下綉有水波。桌裙上有「楣」,一般綉八仙或團壽圖案等。也有用於道教或佛教的醮壇用桌的桌裙,底色不僅有大紅,還有青藍、綠、橙,五彩繽紛,圖案更是五花八門,有虎有獅,人物故事等等。
3-2-004:桌裙
圖4:桌裙。
(二)帳楣:廟宇用於神龕帳楣較為大幅,除綉有花草之外,還綉有神祇名稱,如玉皇大帝、玄天上帝、天上聖母等等。昔時還有家用的眠床帳楣,圖大多素雅,如花鳥之頪,有的還綉有詩句。
(三)橫綵:即「八仙綵」,一般長掛於門楣上或門前庭,繡有八仙吉祥圖案,或平繡或凸繡,廟宇用的則繡有神佛名稱。一般家用隨婚嘉、壽慶而異則會繡上吉祥的額句,如富貴吉祥、金玉滿堂、麟趾呈祥、五世其昌等。
3-2-006:八仙綵
圖5:八仙綵──光彩繡莊。
(四)儀仗:有彩牌、涼傘、宮扇、燈套、令旗、宮燈等。
3-2-010:涼傘
圖6:涼傘。
(五)服飾:有戲劇角色服裝和神袍,有民用的雲錦、花邊和其他童裝衣飾。
3-2-012:神袍
圖7:神袍──天興繡莊。
(六)其他:如枕頭套、荷包、鞋面、桌巾、盤襯等。
二、紅綵的製作過程
畫樣→上繃→作人物臉部→以疊繡做浮凸效果(鋪棉花或塞保利龍)→縫金蔥線或金蔥布→繡花及裝飾背景→上漿並曬乾→落繃→在繡地上鑲亮片或小圓鏡→加花邊→縫裡布→加流蘇→完成。
(三)刺繡所使用的材料
1.繡線:用優質天然纖維或化學纖維,經紡紗加工而成的刺繡用線。繡花線品種繁多,依原料可分為絲、毛、棉繡花線等。絲繡花線是用真絲或人造絲製成,大多用於綢緞繡花,繡品色澤鮮豔光彩奪目,極富裝飾效果。但缺點是強力低,不耐洗、曬。毛繡花線用羊毛或毛混紡紗線製成,一般繡於呢絨、麻織物和羊毛衫上。繡品色彩柔和質地鬆軟富有立體感,俗稱絨繡。缺點為光澤較差易褪色不耐洗。棉繡花線是用精梳棉紗製成,強力、高條幹均勻,色澤鮮豐色譜齊全光澤好,耐曬、耐洗不起毛,繡於棉布、麻布、人造纖維織物上美觀大方,應用較為廣泛。臺灣棉繡花線分為細支和粗支,細支適應機繡也可手繡,繡面細美觀,粗支只可手繡,繡工省效率高但繡面較粗糙。
2.金屬縫線:金屬縫線一般俗稱「金蔥線」,是具金屬色澤的合成縫線。一般以尼龍絲為蕊線外包金屬薄片,或是以尼龍絲與金屬細絲合撚而成。金蔥線有金、銀、紅、黃、綠等五種顏色,在大陸地區還有以透明漆染色而成的黑色蔥線。早期金蔥線是以人工畫色,較粗糙,現在都採用量產。目前臺灣所使用的金蔥線較大陸粗大。
3.布料:以前刺繡八仙綵使用過棉布作裡布,但因不耐久而遭受淘汰。棉布有伸縮性,易受蟑螂等蟲蛀蝕也容易褪色。現在多使用尼龍布,較堅固且不易褪色。以前無色卡可資參考,布料會有染色不均的現象發生,現在有色卡輔助,方便選色且使得染色效果較為一致,品質較有保障。大陸八仙綵的裡布早期使用棉布,現在則使用綢緞布作裡布,布質較好,較不易損壞。
4.填充物:八仙綵立體刺繡最早是以棉花作為填充物,使用棉花可以隨意取量作浮凸效果。但是至民國六十七年左右,開始有人嘗試以海棉與保利龍做為填充物,成本價格較為便宜。海棉久置遇熱或日曬後,容易變硬、變黏,使原本浮凸的繡面整個塌陷下來,因此就放棄以海綿製作。保利龍本是以刀片直接切割模型,後來是由工廠大量製作模型。保利龍的缺點是遇高溫即融蝕。但因為它的型式固定,成本低廉,運用省時便利,所以現在廣為流行。
5.鬍鬚、鬃毛:人物的鬍鬚及坐騎的鬃毛早期是以蠶絲染色製成,現在都改採尼龍線,因為尼龍線較為耐用,看起來也較有光澤。
6.流蘇:流蘇是指成排懸垂的繩帶、線段、穗子、珠串等緣邊裝飾。刺繡八仙綵的流蘇是以多色的絲緞,配上各種形式的珠串或亮片組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