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188期(學術文摘)臺南媽祖廟的香火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信仰文化專輯-臺南媽祖信仰研究》,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12月初版,頁40-52

 

第三章:臺南媽祖廟的香火來源與時空分析

第一節:臺南媽的香火的起源

 

臺南市媽祖廟共 125 座,透過文獻資料、碑記、廟誌沿革以及採集耆老口傳,除去部分不詳其香火由來者外,分析臺南媽祖廟之香火緣起,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一、先民攜來

此為臺南媽祖廟香火來源最多之例,共計 42 座,然筆者以為實際之數應不僅於此,多數廟宇礙因年代久遠或過去無文字記載留下,以致香火來源未有明確。

不論先民是從何處移民,均稱其所奉的媽祖是「湄洲媽祖」。若就先民的原鄉祖籍而言,所分靈的媽祖應不只湄洲一地,亦有可能為其他原鄉的媽祖廟,然就今日臺南市媽祖廟,除少數如泉州分靈的「溫陵媽」、銀同祖廟的「銀同媽」等幾座廟宇不特別強調此點,餘者多以「湄洲媽」自居,此或許因為以湄洲分靈更能彰顯其正統與靈顯,因而媽祖廟很自然與湄洲媽祖作連結,或於日後重新與湄洲祖廟取得香火淵源,也成了臺南媽祖廟的一種現象。

此外,部分香火最初原由某族姓人所奉祀,成為其「祖佛」,此一現象亦很常見,如林美容提到傳統臺灣漢人的庄社常有一姓獨佔之情形(林美容,1993),同族聚居同奉相同的祖先與神明,日久或由於神明的靈驗或其他因素,而為庄內其他居民所信仰,順理成章的成為該地庄廟主神。

 

188-1  

溫陵廟的香火是由泉州溫陵人攜帶而來。

 

二、分香奉祀

臺南開發甚早,多數廟宇建置也早,故香火皆由先民自原鄉帶來居多,因此分香情形較少。目前臺南媽祖廟的分香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大系統。

 

(一)北港朝天宮

分香自北港朝天宮者計 12 座,分香時間多介於清末至日治之間,北港朝天宮在咸豐年間已名滿南部,因為府城「迎媽祖」,北港媽成為受府城人歡迎的神明;日治之初,面對政權轉移,臺灣多數媽祖廟皆受到極大的衝擊,然朝天宮在大正初年重建後,擴大了北港媽的知名度,加以日人縱貫鐵路的建設,促使往來進香者絡繹,也造成各地迎奉媽祖的高潮;另方面,朝天宮於大正 10 年(1921)正式成立管理委員會,讓政府得以介入其營運,巧妙的運用此一關係,影響力也大為擴展,亦是此一因素,使得北港朝天宮成為分奉媽祖香火的聖地。

臺南地區前往分香廟宇的廟宇,多為山區或較為邊陲地帶的廟宇,且多為個人所迎奉,後來才為庄民共仰,成為公廟,如玉井多座廟宇與七股龍德宮皆是。

 188-2  

檨仔林朝興宮分香自北港朝天宮,往昔 3 1 科往朝天宮進香,與母廟交情深厚。

(二)臺南大天后宮

大天后宮建廟極早,自清初即為全臺媽祖信仰中心,綜觀其分香廟皆於清代即已分奉,並於日後發展成地方大廟,再成為其他分香者的「母廟」,最顯著的例子為善化慶安宮與南化天后宮,今兩廟分別為善化與南化地區大廟。慶安宮不但為地區居首的大廟,亦為鄰近 36庄的信仰中心,後再分香至新市三舍照明宮;南化天后宮媽祖更相傳「噍吧哖事件」由媽祖指示行動,南化人才決議群起抗暴,媽祖「領導抗日」雖為地方傳說,看出媽祖為南化居民的精神領袖。

 

(三)鹿耳門天后宮

由鹿耳門天后宮所分香的廟宇,有很明顯的地域性,皆處於昔日臺江內海之域。西港慶安宮或因分香自古鹿耳門媽祖廟,至今 3 年 1 科的西港仔刈香,仍有回去「請媽祖」之俗。而管寮在臺江浮覆前原為濱海之地,其西南一帶為臺江內海,或因地緣關係,而前往迎請。

古鹿耳門媽祖廟,依據陳文達《臺灣縣志》的記載,康熙 58 年(1719)由當時在臺官員捐俸興建,具官建廟宇身分,地位之崇高。

而由鹿耳門天后宮所分香的廟宇,皆為天后宮鹿耳門媽出巡的轄域,既有「母廟─子廟」,亦有媽祖巡境內廟宇的雙重意義。除上述外,分香的母廟與子廟間有特殊淵源的或地域性者,如下茄苳泰安宮。泰安宮其分香的兩座廟宇─白河福安宮與大排竹六順宮,原本皆為茄苳媽轄域內的庄頭,早年即有請茄苳媽之例,故而分香。鹽水護庇宮雖於清領前期即已形成以護庇宮為中心的信仰圈,不過其分香不多,如新營護庇宮、太北里護庇宮、歸仁護庇宮等,然廟宇規模均不大。

 

三、隨鄭軍渡海而來或與鄭氏相關的傳說

臺南地區為臺灣最早開發之地,且為鄭成功登陸與設府之處,因此亦不乏與鄭氏相關的媽祖傳說。如鹿耳門古媽祖廟於文獻的記載為康熙 58 年(1719)由在臺官員捐俸興建,然地方卻普遍認為,古媽祖廟應為鄭成功草創。

民間便以鄭成功設香案祈禱,媽祖助漲潮水所致,並迎奉鄭王座艦所祀「船仔媽」;又如安平開臺天后宮以鄭成功從湄洲迎媽祖來臺奉祀,亦為其中一例。

如後壁區的本協朝天宮相傳即由鄭氏駐紮於當地的官兵所迎奉,下營區下橋頭朝安宮亦傳由鄭成功之軍兵於湄洲迎請,又如六甲區的大廟恆安宮與善化區田寮天后宮也有類似說法,為鄭氏軍隊出師來臺前,向福建莆田湄洲嶼恭迎媽祖或分奉香火而來,皆以直接由鄭氏軍兵帶來之香火為中心來強調廟宇的建置。此外,將軍清湄宮、善化茄拔天后宮與土虱堀聖興宮、仁德土庫天后宮等,皆有當地先民迎奉媽祖隨鄭成功渡臺的說法,其香火並非直接由鄭氏或官兵所攜來,而為當地先民所奉,卻強調「隨鄭成功而來」,除有表明香火來源甚早(明鄭)之意,亦因鄭成功為人們所熟悉的歷史人物,其事蹟與傳說往往可由歷史記載中獲得取樣,無形中也加深了媽祖香火或廟宇的歷史性與正統性。其他如永康鹽行天后宮傳為明鄭時期參軍陳永華所恭迎奉於其府邸內的「花園媽」,以及原位於昔日臺江沿岸的湄婆宮,其媽祖亦傳為鄭成功所賜,足見臺南地區媽祖香火與鄭成功之間的關聯傳說甚多。

此一現象自然有其時空背景,正因明鄭時期的開發大抵上仍以臺南地區為主,而為其他地方所未見,也成為臺南地區媽祖廟香火最大的特色。

188-3   

鹽行天后宮內所奉的「花園媽」臉型纖細,不同於一般媽祖豐腴之貌。

四、郊商奉請

清時行郊出現以前,便有商戶往返於大陸之間,進行交易買賣,而無論是早年的商戶以至後來崛起的行郊,由於從事海外貿易之故,多有奉航海保護的神祇,故在商船雲集的倒風內海與江內海,或貿易商業繁榮的府城五條港,極早便有由郊商所奉的媽祖,如昔時鹽水港的「糖郊媽」、「布郊媽」、「水郊媽」等;另相傳海安宮的媽祖便是最著名的府城「三郊」自湄洲所迎奉。這些郊商不僅迎來媽祖或水仙等海神香火,對於公共廟宇的興修開銷與祭祀活動亦多捐輸與參與,如府城三郊,長期護持水仙宮、海安宮、大天后宮與鹿耳門天后宮等廟,郊與民間廟宇可謂關係十分密切。

 

五、其他香火來源

臺南媽祖香火來源亦有居民經商迎回、香火留置、漁船留下、靈顯事蹟、撿拾打撈或降駕(扶乩)指示等數種,然這些類型的香火來源較少,且多有地域性,茲以較有特殊性或具區域性的例舉如下。

 

(一)漁船留下、海上飄來或顯靈事蹟

此一類型香火來源多半於近海地區,如安定許中營順天宮、七股聖護宮的媽祖、七股龍山宮增祀的媽祖。這些地域由於靠近海邊,居民的產業結構也以漁撈為主,使得在香火來源上,也呈現出人與海的互動景象。

 

(二)撿拾打撈

此類型僅見於龍崎區林天宮、安定保安宮與新化大坑聖母宮。龍崎區林天宮位於山間谷地,相傳清朝年間當地因溪水暴漲,庄民於溪流裡,發現一木材逆水而流,甚為奇特,撿回當枕頭,後經神明於夢境指示雕塑金身後供奉。而安定保安宮主祀保生大帝,某次豪雨後當地徐姓庄民於曾文溪流域中拾獲一漂流木,後無意間發現木材於夜間散發毫光,並得媽祖夢示雕刻金身,其後屢有靈顯,更因緣際會入祀保安宮與保生大帝同祀。新化大坑聖母宮,距今約 50年前,當時地方五穀歉收、瘟疫蔓延,庄民到處求神,後於刺竹林間尋獲媽祖神像迎回供奉,庄境平安。

早年先民對漂流而來或無意間發現的王船、神像、甚至木頭等,常抱持敬畏之心或賦予意義加以祭拜,使得這類型的香火由來其實並不少見,不過,媽祖作為民間信仰系統裡神格較高的女神,撿拾的情形相較於其他神明如王爺,明顯是少很多。

188-4   

保安宮的媽祖婆據傳為漂流木所雕。

 

綜觀上述,臺南地區因開發甚早,媽祖香火多為早年先民自大陸所迎奉,分香廟宇反倒比較少。而就分香廟宇而言,通常歷史悠久媽祖廟,較可能成為分香的系統的「祖廟」,如北港朝天宮、臺南大天后宮與鹿耳門天后宮為目前臺南媽祖香火主要分香母廟,且呈現出頗為明顯的區域特色,並透過進香或刈火儀式,強化母廟與子廟間的信仰聯結或深度。此外,昔日臺南地區的倒風與臺江兩大內海,沿岸港口羅列,郊商於海上貿易慣有奉祀海神之俗,所攜來媽祖香火亦不少。媽祖香火與開發區域以及拓墾時間互為關聯,也因此與鄭成功或其部將相關的香火來源與傳說甚多,為臺南地區所獨有的現象,少見於其他地方的「特殊」媽祖香火來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