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南學》電子報 第191期(學術文摘)-媽祖信仰源流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信仰文化專輯-臺南媽祖信仰研究》第四章:府城的媽祖廟─第四章:府城的媽祖廟─ 第二節:開基天后宮、第三節:海安宮,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12月初版,89-94頁。

 

第四章:府城的媽祖廟

第二節:開基天后宮

開基天后宮俗稱水仔尾媽祖廟,又稱小媽祖廟或小媽宮。在蔣毓英《臺灣府志》〈渡橋〉即見記載:「西港仔渡,在小媽宮口。」可知其建廟甚早,一般多認為極有可能於明鄭時期創建,為當時府城內建置最早的媽祖廟,因此以「開基」來冠稱。不過,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據陳文達《臺灣縣志》〈寺廟〉所云:「媽祖廟,開闢後鄉人同建,在水仔尾。」蔡相煇認為「開闢後」,指的是鄭氏降清後,至臺灣納入清朝版圖的這段過渡期,亦即為清初。

而石萬壽則認為康熙 22 8 月至康熙 23 3 月這段過渡時期,人心惶惶期間,似無建廟之可能,故此,陳文達所記載的「開闢後」,在他處或可解釋為臺灣入清,但在此處應解釋為鄭成功復臺之初,即里民所傳的建於明永曆 16 年(1662)。

雖然文獻並未明載其創建年代,但保守的推估開基天后宮最遲應於清領臺初期以前即已建立。開基天后宮肇基於水仔尾,此處為昔日德慶溪出海口南岸,正對臺江內海,早年先民橫渡波濤洶湧的「黑水溝」,為祈求能平安抵臺,便迎奉媽祖神像隨船庇佑,據〈開基天后宮歷史沿革記〉記載:

開基天后宮肇基於德慶溪水仔尾,遠溯明嘉靖林道乾入臺江內海,闢港集結漢人而居。雕奉於明萬曆之軟身開基媽,明鄭時期金面鎮殿媽,背刻崇禎庚辰年、湄洲雕造之五媽,臺島赫聲灈靈之黑面三媽,入清朝版圖再雕奉府城媽,臺灣縣媽,…

開基天后宮內今留有一尊媽祖神像,背後刻有「崇禎庚辰年湄洲雕造」等字,而據學者考察,廟內其餘神像亦有明代尚纖細的風格,與入清之後所雕的尚豐腴樣貌,截然不同。

乾隆 30 年(1765),臺灣知府蔣允焄見西定坊內各廟整修煥然,而鎮北坊舊廟寥寥數椽,僅蔽風雨,遂捐資重修,並上奏朝廷敕賜開基天后祖廟聖旨牌,當時並有〈重修鎮北坊天后廟碑記〉。乾隆 42 年(1777)蔣元樞再予擴大增建佛祖殿,並「贈」鎮殿觀音奉祀,其時修建規模約呈三進縱深之貌。爾後,嘉慶至日治時期屢有修葺。日治末期,開基天后宮因遭盟機轟炸,嚴重毀損。

 

戰後,民國 37 年(1948),地方人士倡議修建;其後,民國 58 年至 66 年間再有修護,至民國 67 年(1978),舉行慶成祈安清醮;民國 74 年(1985),因其具歷史、文化與建築藝術價值,經指定為國家二級古蹟;民國 92 年(2003)完成古蹟修護為今日之貌,於民國 93 年(2004)舉行慶成三朝祈安醮典。

 

191-1  

殿內觀音側身單足跪坐傾首,神態優雅,與一般觀音端坐大不相同,為府城三大觀音之一。

191-3  

開基天后宮的龍柱樸拙簡練,三爪龍身十分罕見,為全臺最早之龍柱。

191-2

開基天后宮的粉面媽出巡時必定「盛裝」戴寶石戒指並提 LV 包,是很「時尚」的媽祖。

 

191-4  

清朝文人林朝英的「湄靈肇造」匾,透露出「開基」之意,其時府城媽祖廟多數匾額皆由掌權者所題,此匾反映出民間聲音,更具意義。

 

 

第三節:海安宮

 

海安宮位於昔時西定坊港口鎮渡頭, 據嘉慶 1 2 年(1807)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記載:

 

海安宮:在西定坊港口。乾隆五十三年,欽差大臣嘉勇公建康安偕眾官公建,(郡)守楊廷理成其事。廟內御書匾曰:「佑濟昭靈」,有文武官列名碑記。宮凡三進,中殿祀天后,其後殿祀觀音大士。

 

乾隆 51 年(1786),因彰化縣追究會黨,爆發林爽文抗清事件,林爽文率領會黨攻破彰化縣城,被擁立為王,鳳山縣會黨莊大田等起而響應,全臺騷動,由於義軍迅猛發展,在臺清軍無法平亂,清廷乃派陝甘總督福康安為平臺大將軍,來臺鎮壓。乾隆 53 年(1788)林爽文被捕,事件平定後,福康安將大軍橫渡重洋,海上順風與平亂之功,歸於媽祖庇佑,奏請清廷撥帑金,協同文武官員分別於臺灣府城及鹿港建立兩座媽祖廟,即海安宮與鹿港新祖宮,並奏請乾隆皇帝封號賜額,乾隆加封「顯神讚順天后」,並賜「佑濟昭靈」匾,列為祀典官廟,定期春秋二祭。 

 

 191-5  

 

海安宮的媽祖、觀音等神像皆出自泥塑家邱火松之手。

 

海安宮座東朝西,位處昔日五條港其中之一的「南勢港」中心港嘴,鄰近鎮渡碼頭,故有「鎮港媽祖」之稱。相傳媽祖香火乃於乾隆元年,由金永順、蘇萬利、李勝興等府城郊商自湄洲奉請來臺,由三郊會員醵金初建。其時西城外新鎮渡頭形成,府城三郊等郊商利用新淤積海埔之港汊,開闢五條港道,與鹿耳門港道連接,形成府城對外交通貿易中樞地帶,郊商在此頻繁出入,裝載貨物船隻來往絡繹,因此為三郊與碼頭工人所崇祀,香火鼎盛。

 

嘉慶 3 年(1798),趙寶、陳其良、郭拔萃等修葺,其後,嘉慶 23 年(1818)、道光 26 年(1846)與 28 年(1848),由三郊主導陸續增建,敬獻「海邦濯靈」匾,並由三郊管理廟務、祭祀與修理一切事宜;明治 38 年(1905)再由三郊修葺,太平洋戰爭末期,海安宮遭盟軍轟炸,廟宇受創嚴重,至戰後民國 36 年(1947)由地方士紳募款重建。

 

 191-6  

 

林爽文事件後,乾隆皇帝賜的「佑濟昭靈」匾。

 

海安宮與鹿耳門聖母廟曾有一段淵源,據傳鹿耳門聖母廟的神尊曾寄祀於海安宮達一個世紀之久,之後兩廟祭祀往來,未曾間斷,交情匪淺,如921 大地震時鹿耳門聖母廟曾至海安宮作客。而每逢聖母廟香科祭典時,會邀請海安宮的媽祖作客,海安宮亦會出神轎襄贊,並於遶境隊伍之後押陣,足見兩廟交誼之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