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193期(學術文摘)-媽祖信仰源流,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信仰文化專輯-臺南媽祖信仰研究》作者:張耘書;第四章:府城的媽祖廟-第六節:鹿耳門天后宮及其分香廟與姊妹廟,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12月初版,109-117 頁。

第四章 府城的媽祖廟
第六節 鹿耳門天后宮及其分香廟與姊妹廟

一、歷史沿革與祭祀圈
鹿耳門媽祖廟於康熙 58 年(1719)由各官捐俸興建,道光 3 年(1823)因連日大風雨,導致曾文溪(時稱灣裡溪)山洪暴發、溪流改道,臺江內海陸埔成洲,鹿耳門漸形淤塞,原本以鹿耳門為貿易港口的府城三郊為貨暢其流,遂集資雇工開鑿「竹棑仔港」溪道,其時市況雖衰但媽祖廟香火未減。至同治 10 年(1871),臺灣再次發生大風雨,曾文溪主流改道,將位於下游出海口附近的媽祖廟沖毀,媽祖神尊幸得庄民林章、林硯、林白等人搶救出來,暫時奉祀於民宅,由值年爐主負責祭祀,其餘神像寄祀於府城內屬三郊護持祭祀的水仙宮,每年農歷 7 月 14 日媽祖宮庄民再擔挑普度品至水仙宮參加普度,即「鹿耳門寄普」。

位於鹿耳門溪旁的古鹿耳門媽祖廟遺址,滄海桑田,昔日大廟今為魚塭。 位於鹿耳門溪旁的古鹿耳門媽祖廟遺址,滄海桑田,昔日大廟今為魚塭。
戰後,民國 35 年(1946)庄內士紳林洋、林天宋、林謀、林銀生、蔡杭、蘇寅等人集資於原廟址南方 800 公尺處重建「天后宮」,翌年竣工。民國 66 年(1977)因原堂廟空間狹小,不足以容納香客,再於今址重建為閩南式三川五門之壯闊建築,民國 82 年(1993)完成九龍壇(今祈年壇)與接官亭(鳳凰殿),民國 91 年(2002)啟用鹿耳門公館,成今日所見華麗巍峨的廟宇。
鹿耳門天后宮由媽祖宮庄 13 房居民共同參與祭祀,當地所指的「房」,其實並無系譜上的關係,而是來自不同地區或不同姓氏的族人,13 房族人除崇祀媽祖外,部分房頭亦有自己的「祖佛」崇祀。
表 4-1:媽祖宮聚落 13 房來源與各房祖佛信仰表
4-1 媽祖宮聚落13房來源與各房祖佛信仰表
資料來源:訪談鹿耳門天后宮總務組長林玉山、祭典組長蔡嘉祥,張耘書整理。

由表 4-1 可知 13 房中有 8 房有屬於自己的祖佛,除各房的祖佛祭祀外,這 13 房也輪流擲筊選爐主、頭家,協助廟內老大維持天后宮的祭祀活動,而形成「房」與大廟天后宮之間祭祀圈的階層關係,直至民國 65 年(1976)天后宮組織管理委員會取代頭家、爐主管理廟務,聚落內 13 房轉以選任廟內委員、參與廟內事務,至今各房與天后宮仍緊密連結,互動頻繁。
天后宮自民國 65 年(1976)成立管理委員會,在其組織章程中便明訂信徒代表大會為管理委員會一切業務議決機構 ,得以選舉、罷免管理委員會委員及監察委員、制定修正各項章程、以及議決年度預算與決算、並參與廟內事務決策,而管委會的各項選舉乃分成 6 個選區分別辦理。第 1 選區的代表包括媽祖宮本庄以及由媽祖宮庄遷居鹿耳里者,採個人信徒制,其餘 2 至 6 選區則採團體制信徒代表,6 個選區轄域與組織分配如下。
表4-2 鹿耳門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各選區組織分配表
表4-2  鹿耳門天后宮管理委員會各選區組織分配表
資料來源:〈臺灣省臺南市鹿耳門天后宮管理委員會組織章程〉(民國 65 年訂定)(臺南:鹿耳門天后宮管理委員會),1993 年印版,頁 3-5。
* 第 2 選區的宮廟包括四草大眾廟、南寮永鎮宮、北寮鎮安宮、新宅新安宮、五塊厝慶和宮、布袋里代天府、溪心寮保安堂、本淵寮朝興宮、海尾寮朝皇宮、溪頂寮保安宮、南路寮保鎮宮、陳卿寮保山宮、新和順保和宮、舊和順慈安宮、中洲寮保安宮、外塭和濟宮、崇聖宮、新寮鎮安宮、總頭寮興安宮、十三佃慶興宮、十二佃南天宮、溪南寮興安宮、公塭萬安宮、草湖寮代天府、伍百戶慈雲宮、新吉庄龍安宮等。
由表 4-2 信徒代表與委員的名額數目來看,鹿耳門天后宮的核心,仍以媽祖宮庄內為主,包括上述的 13 房,其次為鄰近的安南區 16 寮,再者則為更外圍的區域,如西港、善化、安定、大內與山上等區,較值得注意的這些選區是以宮廟為單位產生信徒代表或委員,因此代表或委員即代表其宮廟,由此,也可看出天后宮與這些宮廟的交誼。事實上,上述宮廟中,包括西港慶安宮、善化區的茄拔天后宮、土虱堀聖興宮、安定區的許中營順天宮、後堀潭湄婆宮等自早便與鹿耳門天后宮有密切的互動往來,一方面因這些宮廟多有媽祖庇佑先民自北線(汕)尾平安登陸的歷史淵源,為紀念此事以示飲水思源,自早即有前往鹿耳門請水之俗,一部分則因歷史淵源的串連或人為的因素建立起廟宇之間的交陪,而今除上述這些宮廟外,包括大內區的石仔瀨天后宮、山上區的山上天后宮、苦瓜寮朝天宮、新寮仔鎮安宮等共 8 座廟與鹿耳門天后宮更以姊妹廟相稱,情誼之深不僅由此看出,也反映在廟方的管理組織。

二、鹿耳門天后宮的祭典與活動
鹿耳門天后宮自重建以來,先於民國 73 年(1984)舉行長達 49 天的「護國祈安羅天大醮」,當時禮聘嗣漢天師府陳榮盛道長為醮典大法師,另敦請時任臺南市長蘇南成為總主會,由「7 大柱 35 會首」代表萬千善信參與各項祭儀,長達 49 日的醮期則分玉皇上帝醮、三元三界醮、火醮、王醮、九皇禮斗醮(含謝土醮)、水醮與祈安清醮等 7 次醮儀,每一醮典後並另行普渡,可謂舉凡民間廟宇的拜拜、普渡、賞兵與醮祭科儀等皆囊括其中,此次的醮典並啟建一艘「媽祖船」迎送媽祖,其醮典之隆重以及空前盛況,不僅是民間醮祭最大儀禮之濫觴,也為天后宮開啟知名度,成為臺灣重要的媽祖廟之一。
其後,民國 82 年(1993)成立「鹿耳門天后宮文教公益基金會」,為天后宮推動文化藝術活動的樞紐,每年所籌辦的文化季、文化營等活動,也已內化成鹿耳門天后宮的一部分,和原有的媽祖祭典活動結合,共譜出精彩瑰麗的廟會文化。今鹿耳門天后宮重要的祭祀活動包括例行性的「送迎神儀典」(送神與接神)、每年農曆 3 月的媽祖祭典、以及 3 年 1科西港香的「請媽祖」(詳見第五章第三節);此外,尚有不定期舉辦的「臺江迎神祭」(鹿耳門媽出巡)、「三郊寄普還香」等大型活動。
(一)封印、圓壇、辭歲送神
農曆 12 月 24 日是「送神」日,當日最重要的活動即是「封印大典」,民間有所謂「送神早、接神晚」之俗,故「封印大典」通常於清晨舉行,完整的過程包括封印之儀、圓壇之禮與鎮海之祭 3 階段。大典之前,先擲筊選出封印大臣、圓壇特使,以及 12 名歲朝祭官,封印大典當日在鐘鼓、鳴炮啟禮後奏「德風之章」,引領封印大臣、圓壇特使與祭官等入天后宮正殿就位,行封印禮前依序先上香、恭讀祝文、獻奉祭品,後轉奏「儀風之章」,再行「封印禮」,依序請印、鑑印、最後以黃帛將神印包封,封印之儀告一段落。
御風舞將早年漁村生活透過舞蹈精采呈現 御風舞將早年漁村生活透過舞蹈精采呈現
此時於廟埕進行「御風舞」,御風舞是將媽祖宮庄居民早年討海捕魚的生活與透過舞蹈演出,極具地方特色,御風舞後於祈年壇行「圓壇之禮」,由圓壇特使恭送本年度財神令牌至天后宮牌樓前焚化,之後進行「淨心舞」,舞者手持掃帚揮舞,象徵「淨心」亦是「靜心」,儀式才告完成。封印大典為天后宮所獨創,將傳統民間的送神予以祭典化,並將儀式與在地居民的生活結合,藉由舞蹈的展演與舞者的姿態動作所象徵的意涵傳達對媽祖庇佑的感恩之心。
封印大臣「鑑印」,仔細端詳神印 封印大臣「鑑印」,仔細端詳神印
由圓壇特使恭送歲令財神
由圓壇特使恭送歲令財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