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07期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公路文化專輯─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作者:陳桂蘭,第一章:概論,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年12月初版,頁13-23。

 

這是一條道路的故事,古老而漸漸蛻變,在臺南。

這一路,它曾經部分是臺江內海與倒風內海的海岸線;在17世紀時曾是連接「官道」北路的南北大道支線;在日治時期也曾是「州路」;亦是終戰後交通樞紐的「中央公路」。

01.png

 

這一路,呈南北縱貫向,起初最原始的面貌,連道路形象甚至不存在,僅可想像依附著臺江內海與倒風內海的沿岸,累加上曾文溪、急水溪、八掌溪等河流的氾濫改道,以至於經過長時間物換星移,海岸河道淤積成了「陸」,也慢慢化成了「路」,是人們一步一腳印走過踏實,由荒草遍遍,出現田野小徑,慢慢的在泥巴、碎石的篳路藍縷之後,有了基石,有了瀝青鋪面,就這麼從遙遠的年代走來,如今眼前的「路」是如此平順,這般穩健!

這一路,即是「臺 19 線公路」。

根據盧嘉興在《臺南縣志》所繪之地圖,可以辨定在清康熙年間,現今的臺 19 線公路沿線,僅有鹽水、佳里興、蕭壠是陸地,其他所經之路尚未完全出現,僅是倒風內海在北,臺江內海在南,隱約出現一條靠近海岸的南北向道路;到了道光年間,因海岸線向外推移,才逐漸形成新的海線道路,北起雲彰沿海,往南為鹽水港、學甲、佳里興、麻豆庄、蕭壠庄、西港庄、連接府城。這條道路,彷彿是臺19線公路的雛型,與現今聚落地理位置幾乎不謀而合。換言之,臺南的海岸出現丕大變化後,陸地漸成形,現今臺19線公路所會經過的區域與聚落逐一顯出。

這一條道路之所以成為省公路,得追溯臺灣地區公路編號的歷史,首先始於民國48年(1959)公佈「公路橋涵編號要點」,並於民國50年(1961)第一次公路普查完成臺灣地區的公路路線編號,之後再頒訂編號要點,於民國64年(1975)重新訂定。然而,目前則依據臺灣省政府於民國81年(1992)12月2日所頒布的「臺灣省各級公路編號要點」。其中,臺19號公路屬於縱貫系統,為西部平原輔助幹線。

就目前臺灣的道路界定規則而言,臺19線公路屬於臺灣西部省道層級的縱貫公路,西有臺17線,東有臺1線。其起迄即北起彰化縣彰化市內與臺 1 線交叉路口,途經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臺南市,南迄臺南市永康區境內中正南路,與臺1線交會於六甲頂,總長度約140KM。

然,臺19線公路從無到有,胼手胝足,起初是不甚寬闊的泥石之路,部分路段在日治時期經過都市計畫改造,成為現代化街市型的交通要道;在民國50年(1961)臺南縣發起百萬國民義務勞動計畫,曾動員民眾進行整修道路,包括臺19線公路部分;據《臺灣省交通建設紀要》之記載,臺19線公路曾於民國64年(1975)4月至69年(1980)1月間,進行朴子到臺南段約66KM 的修護整建。4日後,幾經規劃拓建,終如現今風貌。

02.png

可見得臺19線公路不斷蛻變,勢必與沿途聚落互生,在臺南市境內,最北端由八掌溪「厚生橋」為起始點,約略在100.5KM處鹽水區與嘉義的義竹相鄰,再經過學甲區、佳里區、西港區、安定區、安南區,止於永康區,其最南端的路樁所示為140KM。

在臺南市境內,臺19線公路之南北長度大約39.5KM,奔馳其上,一路放眼嘉南平原好風光,由北到南,平直暢通。沿路東西流向的水文有八掌溪、急水溪、將軍溪、曾文溪、鹽水溪,尚有日治時期興建的嘉南大圳;因此在臺19線橫跨了厚生橋、宅港橋、西港大橋、安順橋與太平橋等大型橋梁。

縱觀臺19線公路,從其地形變化看來,可發現臺19線公路曾經是海與陸交會之處,如今沿路的聚落,其位置多是昔日內海的浮覆海埔地,多是溪流改道後的新生地,所以一旦聚庄結社,十之八九經歷了移民拓墾的歲月,漸而落地生根,逐而開枝散葉,衍生了一個個在地滄海桑田的故事,擁有美好的自然與人文的風貌。

至於人文,臺19線公路絕對精采!關於信仰,涵蓋了臺南香科的其中三道香路─學甲香、佳里香、西港香,祭祀圈包含了保生大帝信仰、王爺信仰、媽祖信仰與關公信仰;論及民俗,燒王船、蜂炮、鴿笭⋯⋯極具地方特色,頂港、下港攏出名;古蹟廟宇建築也是臺19線公路的焦點,八角樓、震興宮、西港大橋等;然而饕客美食不容錯過安定粿仔、佳里肉圓、學甲虱目魚、鹽水意麵…,享受一趟臺19線公路上的鹹甜酸辣,口腹幸福指數將一路狂飆;而臺19線公路上的公共建設包括市場、學校、醫院、安養院等傳遞了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沿途經濟產業取向或農或工,不乏舊時代的糖廠,以及現代化的和順工業區、中崙工業區、佳里工業區、學甲工業區等,此外農業上出產胡麻、小番茄、西瓜……皆是這塊土地上豐富的恩賜。而且依四季迭變,臺19線公路上花海綻放燦爛, 豔赤刺桐、淡粉蜀葵、橘紅木棉、純白胡麻花…,煞是繽紛。

臺19線公路以縱貫之姿,於南來北往之間,倘若以交通工具來看臺19線公路的演變,早期是依靠船隻、竹筏等水上運輸,穿梭於河流與內海間;一度因農業經濟發展的緣故,臺19線公路上曾過往著人、牛、羊,也曾奔馳著輕便台車或火車;隨著時代的巨輪前進,腳踏車、機車、汽車魚貫穿梭,而大眾交通亦十分便捷,先前有興南客運等,當下大臺南公車的藍線、棕線等路線,活絡了這一條路上的人、事、物,而公車站牌則或多或少遺留了聚落的老地名,似乎見證了臺19線公路的曾經。

03.png

換言之,《思慕臺19-從鹽水到六甲頂》將會交織出臺19線公路上的美麗風情,透過在地文化的呢喃聲,訴說聚落在地的故事,展現著這條公路的歷史脈絡,讓人可以真實接觸,可以感染到屬於你我行經臺19線公路時的生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