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11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公路文化專輯─府城百年濱海道 從青海崙到南萣橋》,主撰:陳秀琍;協撰:黃建龍、紀幸芯、陳信安、謝佳芸,第一章:前言,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12月初版,頁15-34

 

省道臺17甲線由臺南安南區安吉到高雄湖內,全長26.851公里。為臺灣公路之西部濱海公路系統,本書的論述以臺南市為主,主要介紹以安南區安吉起始點到南區灣裡南萣橋為止共近19公里左右。臺17甲線這是公路的編號,但對許多人來說,這條道路不是數字,而是生活的延伸。古人說路是人走出來的,臺灣的道路是先民墾拓,為經濟之輸送行為所產生的;不管是陸路或水陸,道路的產生有一定目的,臺17甲線這條道路線亦如此。臺17甲線的前身臺17線是民國66年所訂定的道路名稱,為的是串連臺灣自臺中以南之濱海城鎮,而17甲的範圍北接七股由安南區西濱庄社連結至府城,南至鹽埕灣裡再越過二仁溪到白沙崙,看似簡單的一條道路深入了解後會發現這條南北縱線因為天然的地理(河道)的切割,在時間軸線上南北庄社形成與發展各有不同。此路有一個中心點就是臺南中西區,中西區自古為臺南經濟貿易發展的主要區域,濱海南北道路形成目的就是入城,從水路到陸路,以臺南中西區為道路發展的中心的角度來說,臺17甲線的前身可說是一百年多前之清末臺南西關之濱海道路。

001.png

 

第三節 街庄道路與城市的關係

在探討臺17甲乙線街庄前,必須要先了解這條路線形成的過程及更迭,再來談街庄更能理解其發展的歷程。道路與街庄聚落的關係十分密切,從聚落街庄道路慢慢向外發展聯絡其它庄社道路,與經濟活動脫離不了關係。就經濟的角度來說,早期農漁村會將貨品挑到府城買賣,換取其它生活用品,這些分布於府城四周的街庄便是以農漁產品或山產入城買賣,或由三郊(昔日的貿易商公會)商人轉手輸出,並從臺南市批發商購得進口物資、加工品,再零售給周緣村莊農戶。因必須將農漁產品往人口更集中的城市運輸,因而形成主要的入城道路。府城自荷蘭、明鄭、清以來都是政經的中心,規模從荷蘭時期的市街到到明鄭時期的四坊,再發展到建城。當時懸於臺江的一鯤鯓安平熱蘭遮城市街,必須透過臺江海運入城。荷蘭時期在赤嵌築城,經過清代演變到日治初期一共有161條街。

 

臺南的城市發展與附近街庄關係密切

以舊城為中心,在其周緣分布著大聚落,主要者有左鎮、新化(舊稱大目降)、關廟(舊稱關帝廟)、歸仁、善化(舊稱灣裡)、新市(舊稱新港)、永康(舊稱埔姜頭)、蔦松、仁德、安定(舊稱目加溜灣 / 直加弄),及曾文溪中游之玉井(舊稱噍吧哖)。

清時臺南市街貨物交流方式,附近村落悉用肩挑背負,關帝廟、大目降兩支廳除零星貨物用路挑之外,大多用牛車載運往來。古臺南街道西北西向東南東伸長,西側海岸貨運入府城,東則向關廟一帶延伸,道路之走向是府城與來自山區之農產山產、農村加工品(如竹椅、簍⋯⋯等竹編製品或材料)及建材交流所促成的。

內陸墾拓之大庄落附近有許多以農為主的小街庄,為農莊採購日常用品及出售產品之街鎮。各地方中大庄與府城保持極為密切的經濟互賴關係,以農產品或山產等提供臺南城或由三郊(昔日的貿易商公會)商人轉手輸出,並從臺南市批發商購得進口物資、加工品,再零售給周緣村莊農戶,府城與衛星街庄之關係隨著開發時的累積,道路之發展也因經濟發展而來。明清時期府城的街道並沒特別的規劃,而且先有街再有城,從荷蘭時期(1624)起算到雍正3年(1725)建城,漢人移入墾拓,到了雍正年間府城街區的發展已有一定的規模,當時建城的府城城門設立,皆是設立在建城前已形成的進城通路上。

 

府城城門與入城道路

如由安南區和順寮、佳里、安定、新市等方向而來,會從小北門入城,入城後即有市集在小北門附近,市集延伸發展出米街(今新美街)。北門是舊官道之北路,接新市、善化方向(省道舊時官道,聯絡北路重要城市)之要衝,入城之處就有市仔頭街產生(今北門福隆宮前道路)。小東門是來自臺南東北的永康、新化等的進出口;大東門通往歸仁、關廟、龍崎一帶;小南門外接桶盤淺庄,是南路由仁德方向的入城道(省道1南向);大南門向南出也是桶盤淺庄的道路(另一支線往西則至瀨口),有路通往今省道,由大南門入府城亦有市集。早期南門城內外為漢人墓區,依《臺灣堡圖》來說,大南門向南連結的幾個主要庄社如大館及瀨口一線約在日治時期敗庄,現在只留部份古道能感受當時道路狀況。小西門城由大德街往臺17甲線向南連結到喜樹、灣裡,及過二仁溪至白沙崙等高雄之沿海街庄。在府城所有城門中,唯有大西門連結往安平水路,其餘皆連結陸路。安平水路不止是對外之貿易,亦有來自臺灣各地利用河道至內海集散於安平。《漢文臺灣日日新報》介紹「臺南鳳山間運貨路線」提到噍吧哖支廳距臺南四五十清里,其中就以水運為主,如:大目降者(新化)以上之山徑。甚皆險峻。步履維艱。若稍多大貨物。即自二重溪搭載竹筏。由石仔瀨出層文溪。運出外海。轉入安平,或至西關外各港(大西門以西稱為西關)。另如善化(舊稱灣裡)距臺南三十里。利用曾文溪運出。亦有用牛車載至三崁店渡船頭。轉用龍船由鹽水溪運出安平。

由此可見進入府城之道路與經濟貿易關係之密切,雖然來自南北東西之貨物在進城後就各有市集集散,但主要經由水運且囊括國內或海外貿易的最大集散點就是大西門內外之街道,西城地區正所謂「商旅雲集,人煙輻輳,當熙攘之衝」。也因臺17線(舊線)西門路一帶是府城貨物集散的軸線,所以西城地區外港安平,必須一起接進來談。安平與府城自古連結很強,所以安平可說是臺17甲支線最重要的動脈。

 

第四節 臺17甲線的形成與府城

追溯臺17甲線與府城的道路關係分為舊城以北、舊城外西關區與安平、舊城以南,三大部份。

 

舊城區以北之臺17甲線

以城北來說的臺17甲線最早可追溯在道光臺江浮覆後安南區十六寮的墾拓。由「臺南廳管內全圖」清楚地看到曾文溪出海口與鹿耳門溪互為聯絡之狀況,當時曾文溪河道仍處不穩定狀況,所以七股地區進入府城所走的路線由七股西港堡跨過曾文溪至十二佃往府城或安平。

城北之西濱道路為清末至日治才發展的小路,路狀不佳,加上並沒有堅固的橋可通行,必須繞經淺灘或便橋而過,原臺17甲舊線附近之庄社及土城、媽祖宮、四草一帶進入府城不是走水路,就是往東至和順寮從小北門方向進市區;其中因曾文溪之改道變因,故直到1930年代至1940年代整治曾文溪建立堤岸,下游河道穩定後,此區道路才較為穩定。安南區在海尾寮以西之濱海公路系統尚末連結前,皆由小北門進入臺南市區道路。在「1971年臺南市街詳細圖」當時臺17甲線仍稱為海岸道路(今海佃路全段),濱海公路通車後才有路名,嚴格說起來城北的臺17甲線在民國60年代之前並不是安南區進入府城的習慣道路,但隨著西濱道路的拓寬(舊臺17線),及安南區道路網的建立,新開發的區里隨之形成,經過數十年來,城北地區人口在民國70年代快速成長,迄今海佃路文賢路一帶透天厝林立,兩側全都是商店,越近市中心越是熱鬧。

003.png

 

進入舊城西區之臺17甲線

17甲舊線由西北方之兌悅門進入府城之西關(舊城以西又稱西城或城西),此區為舊城大西門及小西門外府城的商業區,雖然舊臺17線進入西城地區只有短短三、四公里,但因為此區在北段有大西門外之五條港,南段有小西門外之南廠,海港貿易商業買賣繁忙,此區之古蹟、歷史建築、廟宇、老街、小吃十分密集。至日治中期市區改正慢慢拓展,雖然五條港運因港道淤積不振,但 1926 年後透過臺南運河的開闢與末廣町(中正路)、大正町(中山路)的拓寬,將安平與臺南驛串連起來,結合來自海上及鐵路運輸(臺灣島內各地),造就中正路1930-1980年代之繁榮。進入府城的臺17甲舊線原本為西門路,隨著西城人口的增加,此線進入市中心造成中西區原本的西門路過度擁擠,加上安平工業區開發,因而有金華路(今臺17甲線)的開拓,金華路變成西城內環道路。至1900年代金華路兩側在市中心發展,加上五期重劃區大量的開發及臺南科工區的成立,才再往更西開闢新的臺17線(中華西路)成為臺南市的外環道路。

另外,西城除了大西門及小西門外的五條港及南廠,另一個與府城息息相關就是安平。

004.png

 

臺南城與安平

或許有人覺得在臺17甲線中談安平很突兀,其實回到道路與臺南城市的關係上,舊安平路(今民生路二段)與金華路或西門都有交會,在三個入城路線中各庄社與府城的關係各有親疏遠近,而與府城關係最密切就是安平。從水路到陸路,從荷蘭時期的貿易到清代軍事到安平開港,在海上貿易為主的年代,為府城之港的安平與府城榮衰向來互為表裡,相輔相成,安平好府城就好,從過去的歷史看來,安平只要繁榮,也代表著府城的狀況不差。這一點拿來近代亦可應證,近十年來安平觀光人口大增,臺南舊城區這五年來亦吸引許多人前來,曾經沉寂一時老街店家大賺觀光財。

 

舊城區以南之路線變動

舊城以南之臺17甲線原由小西門進入臺南舊城,南區臺17甲道路的舊線自古因此段與府城連結甚早,早在荷蘭時期就有相關之記載,至明鄭陳永華開闢的瀨口鹽場,入清後鹽埕、喜樹等漁塭都有上繳稅金之記錄。

南區與府城的關係次於安平,日治時期發展之臺車路線就是為了運送南區的鹽及其它農漁貨運,至日治1933年開闢小西門往健康路的道路,1940年代再開發新興路,府城通往灣裡道路的開發比起連結安南區道路來得早,而其重要性從灣裡道路與安平道路於日治時期同為指定道路,可見南區與舊城的關係。日治時期所開發的灣裡道路在民國70年代濱海道路拓寬後,原本進入街庄之舊道改由明興路經過鹽埕、喜樹、灣裡舊庄之東側田園地;至民國80年代,新的濱海道路在聚落之西新闢道路。2013年年底東西向快速道路至南區(喜樹灣裡間)道路完工,連結至86東西向快速道路。

綜觀臺17甲線,鹽水溪以北之街庄因地廣昔日連結安南區十六寮之西側濱海庄社,因安南區地廣而還有許多發展的空間,進入鹽水溪以南的臺南市區,因都市發展較為快速與密集使得原本之外環道路在新的濱海公路(今之臺17線)完工後取代其西濱過境道路的性質,成為都市之內環道路。過了市中心往南,鹽埕、喜樹灣裡等地區之臺17線在道路東側尚有很大的農園,末來在都市規劃中是否配合南區之發展而有新的規劃,則留給時間靜待分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