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16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公路文化專輯─府城‧老時光》,作者:曹婷婷,第十一章:繁華末廣町(中正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12月初版,頁188-214

 

中正路的闢建始於日治時期末廣町,延續大正町通往臺南運河的交通路線,是當時臺南最繁華的區域,因而有「臺南銀座」之稱,又稱為「銀座通」。當時,日本人有計畫地在中正路上興建店鋪住宅,讓整條馬路看來井然有序,這也是臺南市第一條經由整體規劃的市街,加上全臺灣第二座、臺南市第一座百貨公司,由日本人林方一打造的「林百貨」,就落腳於今中正路、忠義路口,伴隨百貨公司的進駐,讓整條街更顯興盛,末廣町因此獲得銀座美名、奠定中正路成為全臺南市最熱鬧的道路。中正路繁華始於日治時期的林百貨、末廣町店屋及漁港碼頭,光復後,也陸續興建了合作大樓、王冠百貨等,始終是臺南人逛街、購物必去的朝聖地。末廣町更名為中正路是在1946年,熱鬧繁華景象持續數十載,後期雖稍嫌沒落,但整條街林立金飾店、鐘錶店,倒也維持一定商機。

001.png

 

第一節 來去「市內」看電影

中正路的興盛,存在多種說法,一來是因為在日本人手上重點規劃與經營這條街道,造就中正路商機蓬勃發展,最熱鬧的區域落腳於此,豈有不熱鬧之理?但回歸庶民生活的觀點來看,「市內」一詞,代表的是休閒娛樂重鎮,而源頭則是因為這裡曾經叫做電影里,顧名思義,此處是電影院林立之所在。

全盛時期約在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這裡共有10來家電影院。方圓1公里之內,電影院密度之高,令人咋舌,官方住址註記為電影里,名副其實。

全美戲院經理吳俊誠考據文獻資料表示,臺南戲院的沿革,要從日治時期談起,那個年代,野台戲開始進展到固定場所的表演形式,當時,臺南的戲院數量僅次於臺北。根據臺南冊觀光案內記載,日昭和12年(1937),臺南市共有4座電影院,分別為宮古座、戎座、世界館、大舞台,其中,宮古座、大舞台在今西門路上,戎座與世界館則都在中正路上。

光復後,戲院更是一家接著一家開設,也因為電影院密集之故,現今的中正里在450年代就被喚作「電影里」。吳俊誠說,除了大全成、小全成戲院、世界戲院、赤崁戲院、國華戲院之外,附近還有成功戲院、南都、統一、中國城、金馬、王子、王后戲院,以及日治時期留下的宮古座戲院、新泉座、南座等,20多家戲院簇擁林立,是名副其實的「電影里」。

有趣的是,那個年代,各家電影院播映的影片不盡相同,像是赤崁戲院主要放映臺語片、世界戲院則播映國語片、大全成、小全成則是放映美國片居多,各自有固定客源,也不擔心會互相搶客人。

葉瑞榮說,以前的人因為沒有什麼休閒娛樂,加上當時只有黑白電視,也沒有太多電視節目可看,電影理所當然成為最好的休閒良品,也因此,看電影幾乎老少生活中最普遍的一個環節,尤其是戀愛中情侶或者是剛相親完的男女,一定要看上一部電影,方能為約會畫下圓滿句點,而且,那個時候觀賞一部電影差不多45元,當時一般人日薪約30元,市井小民幾乎都負擔得起。

爾後,隨著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迸發,加上錄影帶、MTV等多元媒介出現,戲院逐漸走下坡、慘澹經營,到了1980年代幾乎潰不成軍。2000年之後,外商新式影城來到臺灣卡位,傳統戲院則全面銷聲匿跡。

回首近20年來,電影院因為不敵時代演進,老戲院相繼凋零、歇業,中正路如今僅存今日戲院,以放映二輪片為主。至此,曾經人人稱羨的電影里,隨著電影院不再,更名為中正里。

 

第二節 林百貨(五層樓仔)風華再現

1932年,全臺灣第二家、臺南第一家百貨公司「林百貨」,在中正路、忠義路口崛起,從此,林百貨象徵了老臺南人璀璨的一頁回憶,也開啟臺灣現代百貨業發展史。

林百貨的再生,存在多層涵義,一來成就了臺南人自許文化首都的光榮感;再者,滿足臺南人懷舊渴望,「親像返回去青春時陣的美好滋味!」另一層涵義,則象徵文化資產修復的重要典範,如何以新工法仿舊打造81年前的建築物風貌,真正讓老屋活化。

位於末廣町、臺南人俗稱「五層樓仔」的「林百貨」,是許多老臺南人的美好回憶,更是日治時期時,日本人的政經生活重心。當年,末廣町成立「店舖住宅速成會」,決定在此地興建兩排商店住宅,由梅澤捨次郎設計,也成為臺南市第一條經過整體規劃設計的市街,享有「銀座」之稱,兩排商店涵蓋了百貨、藥局、酒商、旅館、運動器材、攝影店、餅店、齒科、診所、傢俱商及自行車行,商機蓬勃。

其中,由日本人林方一所打造的林百貨,無疑是末廣町最宏偉醒目的建築。

002.png

林百貨與同一年設立的臺北菊元百貨,並稱南北兩大百貨大樓,更是第一家設有「流籠」(電梯)的百貨,老一輩流傳「做人第一爽,戴斗笠、穿拖鞋到五層樓仔坐流籠」,到林百貨坐電梯,在當年是很時髦的事,更被視為是流行時尚指標,許多鄉下人即使沒錢逛百貨公司,也不可免俗慕名專程來到林百貨搭流籠,體驗「做都市人」的感受。

林百貨於1932125日開幕,創辦人林方一卻在開幕5天後,於1210日病逝,享年僅49歲,令外界惋惜。

據文史工作者蔡顯隆考究,林方一來自日本山口縣窮鄉僻壤,隻身來臺打拚,曾發願要蓋一棟大型百貨,林方一先在民權路,也就是今日的全美戲院對面空地附近,開設一家小商店,日後,投資三家株式會社致富有成,如願完成蓋百貨公司的大夢。

林百貨的全盛時期在1940年,月營業額換算成今日的幣值,月入高達千萬。儘管俗稱五層樓仔,但是,其實林百貨共有6樓,作為機械室和瞭望台,並設有花園與小型鳥居神社。

無奈,二次大戰,美軍空襲臺南,林百貨因地標醒目,遭到戰火無情嚴重摧毀,頂樓所受損害尤其嚴重,目前,牆壁上仍清楚可見彈孔痕跡。

光復後,一到三樓曾為臺灣製鹽總廠使用,四樓是省糧食局,五、六樓則是空軍廣播電臺,之後又一度成為鹽警總隊、保警第三總隊隊部、糧食局檔案倉庫、軍眷宿舍等。

只是,1986年之後,隨著這些單位陸續遷走,林百貨陷入長時間閒置,建物淪為廢墟。

修復期間,為了如實還原林百貨原來的樣貌,除了透過蒐集老照片力求符實,文化局也找來當年曾參與、見證林百貨的相關人等,藉由口述,拼湊林百貨的模樣;林方一的二媳婦、9旬林千惠子,即曾在林百貨修復接近完工時,於2013年專程來臺一趟,

她回憶,當年設立神社,目的是為了保佑家人及百貨員工平安之用,確認頂樓神社鳥居的橫樑是平直無弧度,確保修復有所本。距林百貨問世相隔81年之後,全臺僅存日治時期百貨公司,再度甦醒。

2013630日,以復古優雅之姿,重新問世的林百貨,門口排滿數百公尺的人龍,先睹為快,這一天,時光彷彿倒回1932年的時光。大排長龍的民眾在牆外排隊,等待一窺林百貨風華,一如當年開業,同樣是臺南大代誌。只是,這一回,年輕人為的是嘗鮮,老一輩則是為了回味。

臺南市創全國之先,喚醒沉睡的林百貨,也成為目前全臺僅見修復成功的日治時期百貨。

負責修復林百貨的建築師徐裕健,回想初見林百貨,「一開始看是廢墟啊,以為是個老太婆,等了解後,才知道是漂亮的小姐!」一語道盡林百貨外表看似滄桑,卻掩蓋不了其蘊含的光芒。

003.png

昔日,林百貨曾是繁華地標,附近也是日治第一個都市計畫的街道,市府也委外經營規畫為文創百貨,成為古蹟活化轉型為文創百貨的創舉。2014年開幕的林百貨,也被賦予振興臺南市舊城鬧區的使命。林百貨的再生,滿足老臺南人念舊之情切,另也寓意一層深厚的文化使命;日治時期崛起的林百貨,曾是臺南人的驕傲,也是臺南最風光的時代,隨著政經中心移轉到臺北,府城隨之黯淡無光,沉寂多時的府城,這幾年在文創觀光推波助瀾之下,越來越受重視,或許,有朝一日,也能一如林百貨在歷經被遺忘的漫長時光中,獲得翻身契機。

 

第三節遙想。末廣町街屋

西元1921年,日本人修正公布臺南都市計畫,因舊運河淤積,1926年新運河完工,日人將連接碼頭(今中國城)、臺南州廳(臺灣文學館)及火車站的末廣町(今中正路一帶),發展成為臺南銀座。

當時,日人著手開闢末廣町銀座(中正路),預見由臺南驛(火車站)抵臺南運河,直達安平港,是振興臺南經濟的要道。隨著新運河開通,火車站前的大正町通、末廣町成為重要幹線,商業中心也自然而然從五條港轉移到末廣町。1930年,在臺南船渠邊銀座通尾建設「盛場」(俗稱沙卡里巴),期望帶動地方繁榮,因此,光復後,日本人經營的銀座通雖風華稍褪,然而,中正路的繁榮依舊。

004.png

銀座通的繁榮,怕是筆墨難以形容,卻可以從日昭和年間,一條街上,同時有 3 家百貨商行崛起,足以窺見。

文史工作者詹伯望說,當年末廣町組了一個「銀座會」的組織,對商家多所規範,若在這裡開店,騎樓必需統一管理,不能亂擺商品、破壞觀瞻等,整條街道井然有序,美觀自是不在話下。

據文史工作者蔡顯隆表示,當時日本人是縝密地經營末廣町,於南北兩側興建連續的店舖住宅,南側有15間商店、北側有12間共27間商行,位於白金町與末廣町路口的林百貨居首,面向中正路的第一家則有角谷愛國堂、山內鐘錶店、正直屋、小出商店等。

其中,小出商店是比林百貨還要早一個月開張營業的百貨商行,經營運動器具及舶來品,負責人為小出平左衛門,員工也有100多人(林百貨員工則為200多人),和林百貨一樣,頂樓也設置有旗杆座,旗杆座幸運躲過二次大戰空襲,至今依然留存。

蔡顯隆說,除了林百貨、小出商店,還有一家五福百貨行,3家百貨公司並列當時銀座通規模數一數二的百貨公司。然而,何以林百貨最出名?蔡顯隆直言,當年,林百貨其實並不是生意做最大的一家,但卻因為擁有臺南市第一座「流籠」,吸引無數民眾專程朝聖,林百貨名氣不脛而走。

蔡顯隆說,小出商店也頗值得一書,其前身在白金町是小出大勸工場(大賣場),因經營有成,隨後搬入銀座通的店舖上,1939年改成百貨店,日後也在嘉義開設分店。他說,若以現今開設百貨公司的版圖,都習慣開分店的經營型態,林百貨全臺僅此一家,反而是小出商店還跨足到其他縣市,生意規模自是不在話下了。

小出商店當年坐擁三間店鋪大小,如今則已一分為三,現址分別是中正路49號、51號和53號,49號是永大貿易商行,51號則是文昌儀器行,53號則是遇見愛婚紗。而也兩間店面大小的五福百貨商行,現址則是中正路124號、126號,目前是寶琦華舞蹈生活用品店。

除卻百貨公司點綴末廣町成為府城最熱鬧的街市,其餘也不乏一些商家,共創這一條街道的榮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