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20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工藝文化專輯─臺南粧佛工藝研究》,作者:謝奇峰,第三章:粧佛藝師的派別及特色,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5月初版,頁68-109

 

派系定義

後人為了方便區分辨識神像,瞭解雕刻的師承與雕刻造型味道的不同,往往就以開山祖師的籍貫為稱呼,如林亨琛老藝師為福州人,就稱他們為福州派;蔡心老藝師為泉州人,就稱他們為泉州派;陳金泳老藝師為漳州人,創立金芳閣,就稱他們為漳州派或閣派。

一般神佛像的造型,都會參考了解祂的歷史典故與成神背景的由來,知道崇拜祂的原因,再透過匠師的思考邏輯,妙手摹擬出祂的個性與形體,而造出神明的五官與造型,神像內會蘊含一種無形之氣質,傳達出教義精神,讓信眾能起景仰崇拜之心。

以明延平郡王鄭成功為例,不同時期不同的雕塑師所表現出來的相貌與氣勢,就各有千秋與特色。

01.png

神佛像的造型,約略都有定型化,可以辨別出來,各派對於神明認知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作品也是不盡相同,所以說各家的作品與風格表現是各有特色,慢慢演變成一種形式風格,派別就這樣隱然成形。

早期神像雕刻剛開始一定先以模仿老神像為主,當累積愈來愈多的經驗後,會精益求精,也會去參考各家表現較好的作品,現代因為資訊的發達,雕刻的形式已不能再停留在傳統的窠臼裏一成不變,大都會加入自己的巧思與美學觀念,注重身體比例、神態的傳神、表情的細膩、線條的流暢,反覆的思考如何來表現更真的一面,所謂:「要能感動別人需要先能感動自己」,屬於個人的藝術特質就呈現出來了,轉變為自成一格,派系的風格,也隨著時代的進步,已轉趨淡薄了。

 

第一節泉州派

從日治昭和9年(1934)《臺南市商工案內》記載之佛像製造業共有7家粧佛店,分別是佛西國、承西國、西方國、來佛國、西佛國、小靈山(以上屬泉州派)、人樂軒(屬福州派),七家裡佔有六家是泉州派,只有一家是福州派,當初的版圖幾乎都是泉州派的天下,泉州派的師徒傳襲方式,都是父子相傳,作工講究慢工出細活,單價較昂貴,以家族企業方式來經營,相當的保守。

但歷經七十年歲月的流逝,加上時代的進步,後代子孫如沒有興趣與意願繼續承接下來,都面臨到後繼無人的問題。相對福州派的粧佛店,雖然當時只有一家,但師徒傳襲方式採用開放普傳,價格平實,講究交貨迅速,徒弟學成之後就出來創業,一批批藝師在府城開店或往南部去發展分枝散葉,一時蔚為風潮,粧佛派系的工藝版圖逐漸逆轉,目前泉州派的佛店已所存無幾,福州派的佛店則分佈各地。

經此次的普查得知,以神農街的西佛國的傳承最為久遠,目前已有五代,在臺南市的知名度最為響亮,尤以「佛仔心」蔡心的知名度最高,為府城泉州派的代表人物,他不僅會雕刻也會泥塑,所雕塑的大尊神明佔府城廟宇的數量最多,尤以大廟宇如大天后宮的鎮南媽、原延平郡王祠的木雕鄭成功(現祀鄭氏家廟)、臺灣府城隍廟的鎮殿、水仙宮的水仙尊王、南廠保安宮的大尊吳府二鎮與五府千歲、良皇宮的二鎮(武身的保生大帝)、沙淘宮的二鎮太子爺、崇福宮的二鎮玄天上帝、整修西羅殿的二鎮廣澤尊王…等。

 

第二節福州派

從〈府城妝佛工藝發展簡史〉中可得知,日治時期昭和9年(1934)《臺南市工商案內》記載「人樂軒,在本町一丁目一○六番地,負責人林細俤」。

林細俤(細俤仍家中排行最小男子之意)本名林亨琛(外號一粒瘤)是福州籍閩侯縣(現稱林森縣)的藝師,生於 1896 年,生肖屬猴,於1970年逝,育有三子,長子林利燈、次子林利雄、三子林利銘。日治時期昭和2年(1927)來臺,與當時北部知名粧佛店「盧山軒」的親人陳誠良以及陳祿官為師兄弟,一起於府城本町一丁目七十八番地合夥經營粧佛店。後因爆發抗戰,因其在中華會館有名,怕被日本政府抓走,於日昭和12年(1937)全家返回大陸,直至戰後,民國363月再度來臺,二度來臺帶著其侄子林利標一起來。先至延平北路「盧山軒」工作約二、三個月,於同年七月搬至臺南,於現址開設「人樂軒」。來到臺南後,當時廟宇百廢待舉,不久即取得高雄鹽埕區三山國王廟粧佛的工作。

由於臺灣的廟宇在日治時期後期,受到日人政策的壓抑與烽火的摧殘破壞,使人民對信仰的渴望與對神明保佑感恩與還願,一時神像粧修與重塑如雨後春筍一般,非常的熱絡。

福州派粧佛工藝傳承,比較不強調家族傳承,因此開放性夠,一般學徒只要經三年四個月學習,便可出師開店,因此戰後民國40~50年間,達到鼎盛,「人樂軒」含學徒人數多達二十幾人。當時民權路上粧佛店林立,有妙真軒、金茂師(佛西國)、光華(林依水開設,福州人,他的姑丈是臺北廬山軒,其本身是從事木魚.寶劍的製作,與做佛具相關的門市生意,他雖然不會粧佛,但都僱用藝師來做,依然可以滿足客戶雕刻神像的需求,當時店內曾有宗養師、明萊師、啟村師、都是從這裡的養成技藝後,再出去創業的。

人樂軒開放工作、低價而迅速交貨的觀念,相對跟泉州派的價昂,強調慢工出細活,且只傳承家人的封閉思想大相逕庭,由於市場需求變大,應接不暇,一時門庭若市,便在臺南地區廣收門徒,民權路一段(原稱建國路)一帶的粧佛店都是由這裏發源出去,分枝散葉傳承開來,遠至南臺灣高雄、屏東一帶。

 

第三節漳州派

金芳閣所衍生出之閣派臺南閣派祖師爺陳金泳(19341997,又名金永,漳州人),原為臺南是知名的糊紙藝師,曾參加第一屆、第二屆的全國花燈比賽第一名,於民國60年受邀到日本表演剪紙,相當有藝術天份,於民國58年轉行從事神佛像雕刻,剛開始不會做,都會叫他的首席徒弟黃德勝,到神農街的蔡心(俗稱佛仔心)所開設的西佛國粧佛店,站

在門外觀看學習人家如何製作,再回來告訴他種種情形,一面偷偷學習,一面自己揣摩,一面請外面的藝師來店裡工作幫忙打粗坯,修光外皮的工作則都自己來,由於本身的美學基礎相當紮實,生意手腕極佳,經過幾年的磨練,也在臺南市闖出名號,廣招學徒,於民國 66年就有裡面的藝師曾應飛(首位)出去開業,金泳師還都幫他取店號為「唐華閣」,陸續有鄭賢仁的「唐賢閣」、黃德勝創立的「唐興閣」、關廟張營開的「唐峰閣」、郭文吉的「唐南閣」、承接師父招牌「金芳閣」的錢炳堯、許文明的「金明閣」、永康陳世偉的「金唐閣」、蔡明宗的「唐岳閣」、杜牧河的「喜灣雕塑」。由於作工精美品相極佳,頗獲好評,「閣派」神像雕刻也在府城的粧佛業佔有一席之地。

 

第四節各派的神像特色

泉州派注重神像整體的布局,神像架勢以沉穩優雅著稱,比例敦厚,重視姿態的自然流暢,喜以細膩內斂的方式來表現溫文儒雅之神韻,皮面有褙雞毛紙,早期喜用漆線。

福州派神像相對於泉州派以較寫實的手法來表現,神像整體比例較為修長,衣飾飛揚立體,注重線條的刻劃,喜以誇張的姿態與線條來表現神威,神明眼睛喜用活眼(玻璃)讓其炯炯有神,皮面喜用粉線,尤擅凶相的王爺體。

閣派由於在民國60年後才興起,粧佛風格早期先以模仿泉州派風格為主,並吸取其兩派之優點,採折衷方式再自創一格走出自己的路。

02.png

03.png

04.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