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22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工藝文化專輯─臺南糊紙工藝研究》,作者:蔡志定、鄭豐穗,五篇:糊紙的工藝特色與製作工序,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5月初版,頁195-243

 

第一章 糊紙工藝特色

糊紙的工藝特色,包含:竹紮、紙藝、泥塑、皮面、彩繪、裱布,因此除了根本的竹紮外,對於其他技巧必須得有些基礎,才能承做包羅萬象的糊紙物件。

 

一、竹紮

糊紙業者終日與竹為伍,自然對竹性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若依竹子的年齡來判斷,有細竹、中竹、老竹、死竹之分,資深糊紙業者一眼就能看出好壞,也能自如運用不同性質的竹子,更能巧妙地規避竹節,不使影響造型。

 

二、紙藝

可細分為摺紙、剪紙、鑿紙,差別在於摺紙是用雙手,剪紙是用剪刀、鑿紙是用鑿刀。至於版畫技巧,並非糊紙業者必備技能,因為雕板拓印的吉祥圖案,主要是紙料行或是紙莊供應。

 

三、泥塑

早期糊紙匠師如水師、黃延熙都能自行製作紙臉、土頭模具,因此就會使用到泥塑的技巧,不過因為糊紙業者工作繁多,所以紙面、土頭就由紙料行委託專人製作,再轉賣給糊紙業者運用在糊紙物件上。

 

四、皮面

紙糊神像製作粗胚後,可以仿效木雕神像在皮面上的講究,依序打黃土底漆、壓粉線、安金、彩繪等,經此法製成的紙糊神像,其耐久性可達數百年不壞。

 

五、彩繪

彩繪是糊紙業者的基本功之一,少數本土匠師自製土頭、紙面,必須能在面部彩繪五官;大型糊紙物件完成後,也需要彩繪裝飾,如裱布後的龍頭鳳尾彩繪,帶騎的獸皮彩繪等。至於王船的彩繪,必須能繪製一幕一幕的戲齣,又是更高的彩繪技巧。

 

六、裱布

布料在糊紙的運用相當頻繁,人偶的衣服便經常使用布料,不同布料的織法、軟硬,會影響衣褶態勢。若是較薄的布料,要增加硬挺度,以及固定造型的便利,會在背後貼上白紙,所以布料與漿糊結合的程度,也就是布料會不會「吃糊」,都是講究的重點。

 

第二章 精緻人偶製作

人偶製作在糊紙工藝中,是匠藝程度最高的,早期匠師多以此為比拚的重點,人物內容以佛、道眾神為主。

 

一、製作人偶的原則

糊製人偶時,可從人體比例、人物動態、衣摺處理,三個面向來探討。

 

(一)人體比例

以洪銘宏的作法,坐姿比例為「一頭、兩身、兩個半腳」;站姿人物比例為「一頭、兩身、三腳」,相較木雕神像作法常見的「坐三、站七」比例略小,不過訣竅是活的,應視人偶整體來調整。若以南北人偶的體型而言,南部尪仔較清瘦,北部尪仔較豐腴。

人物手臂、腿部關節彎曲時,要注意上肢與下肢的拿捏。如果是做帶騎神將,神尊在坐騎上的腿部比例,粗細、長短,靴子的厚度、長寬,都是考量要點。

 

(二)人物動態

講究「三轉」的原則,頭部、身體、腿部,不宜呈一直線,而應各自取出傾斜的角度,手部動作要顧及拿武器或扇子的姿態,腳步站立應視人物性別調整,武將做丁步,若是鍾馗、八爺可抬起一腳,單足站立,呈現動感,仕女可略為交叉、傾斜,併足會顯得生硬。所以尪仔師盧圖都要左藤打拳頭來看,就是要指導從真實的人體動作,領會姿勢體態的要訣。

 

(三)衣摺處理

衣褶線條的處理是機器無法取代,也是匠師最難領略的關鍵,大致而言,衣襬、袖口、摺痕的線條講究自然垂墜,角度柔順,或可做成飄動模樣,增添騰雲駕霧之氣勢,尤其避免僵硬、平行的直線。

 

二、人偶各部位的作法

(一)頭部的做法

人偶頭部依材質分類,有土製、紙製及塑膠製。早期土製泉州頭由小販挑擔販賣,現在除了私人收藏外,市面上已見不到土頭了,至於紙頭早期的糊紙匠師有些會自己做,不過現在一律從紙料行購買。

 

(二)身體的做法

1.紙筒身體,把紙捲成圓柱形,取一截作為軀幹,裁減肩膀斜度,用竹篾貼於後背,固定於基座上,用小張紙將軀幹上端肩頸部包覆,下端腹部的開口壓捏封閉。

2.竹篾身體,先用長竹篾綁龍骨,剖薄竹篾彎曲成胸腔,與背脊連接成軀幹,鋪上第一層報紙即成粗胚。

 

(三)四肢的做法

取適當的長方形報紙,從對角處捲成錐形長紙棒,開口較大的一端壓扁黏貼在肩膀或臀部上,在紙捲中段取適當的比例捏出關節,彎曲處貼報紙補強,紙捲口徑較小的一端可剪掉,製作四肢時要隨時調整角度,使動作自然。

 

三、其他做人偶的方法

紙漿雕塑法和褙紙脫胎法,也可做成小型的人偶,但並非用竹篾綁成,至於外皮作法如同木雕神像,打黃土底、壓粉線、安金、畫色。

 

第三章 龍頭鳳尾轎製作

神轎為神明繞境時所乘坐之轎子,依形式分作輦轎、武轎、顯轎、文轎、花轎、大駕、鳳輦、輦宮和龍鳳車,始因於民間信仰中神明聖誕慶典之需,依神像尺度與車輿典章制度而製作神明專屬的轎子。

至於「龍頭鳳尾轎」源自於「龍車鳳輦」,意指古代天子座車的觀念。《西遊記‧卷一‧第五回》:「臣即返至通明殿外,不見萬歲龍車鳳輦,又急來此俟候。」可見「龍車鳳輦」確是萬歲的專屬座乘,如此想法於神明出巡儀仗的講究,就是在龍頭鳳尾轎的演變。

 

第四章 紙紮王船的製作

臺灣王船的形制,類似明朝三桅帆船,船弧由船頭到船尾,是向上彎曲的弧線,呈現首昂尾高的氣勢。船舷是左右向外擴張成彎曲的弧形,因此船的舷檣、側板均有弧度,船底板則為平面。舷檣設有龍船目、銃孔、玄門。船艙位於船側板內,龍首柱(前)、龍骨(中)、龍尾柱(尾)、龍肋骨等,經緯交叉分隔為數個船艙。船頭、船尾為方形,周邊設有船錠、船舵、救生艇,船尾插五方旗。船桅風帆三座,中桅最高,末端各安鯉魚。

003.png

 

第五章 閩南式紙厝的糊製過程

傳統的閩南式紙厝相較於現代式紙厝洋樓而言,其糊製的工法較為複雜。除了基本的選竹、修竹之外,還需要記住各種尺寸位置。另外由於閩南式紙厝是以廟宇為藍圖設計而成,所以燕脊、瓦筒、窗花、壁堵等等,各方面的手工技巧應用的技術都比現代式洋樓來的複雜。也因此現在年輕一輩的匠師都不太願意去學習閩南式紙厝的糊製,一來費時費工成本效益不划算,二來閩南式紙厝的樣式太多,從三開間、五開間厚壁、五開間火庫式、五開間走圍牆、七包三等等樣式,除了樣式太複雜,其尺寸的規劃和材料的耗費甚鉅,更是讓一般匠師望之卻步。因此一座好的閩南式紙厝外觀不只要好看,其內部骨架的牢固與否也十分重要,因為骨架綁紮關係著紙厝是否平穩。一座紙厝假如沒有綁紮穩固,恰似一棟房屋的地基沒有打好,隨時都倒塌的可能。最後才是匠師的手路真功夫的展現,從紙張的糊製、各部位顏色的搭配到窗花的剪裁,每個細節都考驗匠師的手路功夫。因此一位出色的閩南式紙厝的匠師,除了要有好的綁紮技巧也要具備美術的天賦。紙張的糊製配色就好像人的穿著搭配,配色的不恰當會讓整體紙厝看起來就不協調,就像衣服的搭配不好看一般。

002.png

 

第六章 神騎的糊製過程

神騎的使用場合大都應用於醮典或大型法會上,所謂「神騎」可區分兩部分,分別是神像及座騎組合而成。因此其糊製的過程必須分為大型神像及神獸來糊製。一組神騎的製作可大致區分下列九大技巧,分別為:綁、糊、摺、繪、擠、剪、穿、捏塑、技工。也因為製作過程如此複雜且兼具美術繪畫技巧,因此要糊製一組出色的神騎,考驗的是匠師們的各方面技巧的純熟度。

001.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