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南學》電子報第227期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工藝文化專輯─臺南藝閣研究》,作者:黃文博,第三章:臺南五大香所見藝閣(上),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5月初版,頁98-162。

 

「臺南五大香」是大臺南最具指標性的民俗活動,也是大臺南所有民俗節慶、神明進香、刈香遶境中,出現藝閣最多的迎神賽會,尤以五大香必備的蜈蚣陣最為突出,也最具特色。藝閣向來是「學甲香」(含「上白礁」)香陣的一大特色,這些藝閣有的是庄頭或角頭自組,有的則係外聘職業藝閣。

 

第一節 學甲香(上白礁)的蜈蚣陣與裝臺閣

「學甲香」(含「上白礁」)由學甲慈濟宮所主辦,香境「學甲13庄」各自出陣出轎共襄盛舉,或裝藝閣或組陣頭,早期每個庄頭幾乎都有自己所屬的藝陣,久之形成庄頭特色,有的還成為該庄或該角頭的標幟,如後社蜈蚣陣、中角羅姓八仙棚等等。

 

一、學甲香(上白礁)的歷史

「上白礁」原指「前往白礁鄉祖廟謁祖」之意。學甲慈濟宮建廟後,傳說,初期每年13庄民多於保生大帝誕辰日(農曆3月15日)之前,組團渡海返回中國福建泉州白礁祖廟進香請火,後因擔心海上風險,以及海禁、戰事等等諸種因素,致臺海兩隔,無法再回祖居地,始改採遙祭,訂於當年先民平安登陸日的農曆3月11日,在登陸地點的中洲南郊謝厝寮(頭前寮)將軍溪畔舉行「請水火香」儀式,最晚在日治時期已形成一地風尚,;日大正15年(1926)日人土持武雄、親川孫太郎、末永猛等人合著的《學甲庄鄉土誌》第6章〈人情風俗第六:地方祭典與娛樂〉便有此記載:

…大祭日乃舊曆之三月十一日,…由此十三村提供甚多金額,浪費於遊行隊伍。當日之行列如下:路牌、提燈、大鼓吹、獅陣、宋工(江)陣、閣臺、鼓吹、大牌、旌旗、北館(管)、南館(管)、吃(乞)食歌、打(拍)手響、大轎、棟(涼)傘、掛枷擔、馬革(草)等。

至於「學甲香」,指的是學甲慈濟宮所主辦的刈香遶境活動,係由一天的「上白礁」謁祖祭典擴大為3天的香境遶巡之舉。起因於「上白礁」所經過的香路,僅學甲和中洲兩大地區而已,對年年參與「上白礁」謁祖祭典及遶境的「學甲13庄」其他11庄不盡公平,為彌補此一缺陷及能讓大道公神恩澤被全境,始有刈香遶境的產生。

「學甲香」的舉辦,由最早期的「跋桮」決定,再變更為信徒代表大會開會討論議決,後期始依董事長4年一任任期而明定為年一科(子、辰、申年),即今制度;不過,不論哪種制度,凡舉行刈香必擇於農曆3月初9日至11日一連3天,之所以「定日」舉行,乃因3月11日為傳統的「上白礁」謁祖祭典日,最後儀程仍是齊聚香陣於頭前寮將軍溪畔的「大道公埔」,舉行謁祖祭典及「請水火香」。

「學甲香」的3天香路,向來頗為固定,遶經庄頭早已超過「學甲13庄」的原有聚落。而近年來參加的宮廟更已破百,香路全長總計約100公里,算係龐大的出巡活動;又因有全程步行的蜈蚣陣和羅姓角「八仙棚」,所以移動速度不快。此俗於2008年經原臺南縣政府登錄公告為「縣定民俗及有關文物」,2010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後易稱為「直轄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

 

二、學甲香(上白礁)的蜈蚣陣

不論1天的「上白礁」還是3天的「學甲香」,蜈蚣陣都是香陣的領路或開路者,原由下社角白礁宮組閣,約在清領末期(19世紀末)因「人力、經費等資源不足,才由後社角一戶有錢的黃姓人家接回辦理」,而延續迄今。

與其他地方蜈蚣造形的蜈蚣陣不同的是,後社蜈蚣陣為「龍頭鳳尾」,1991年之後神示為「蜈蚣公」,係「青龍神」之化身,「因輔佐保生大帝有功,奉旨冊封為大帝護衛,有鎮煞驅邪之能力」,歲時以農曆6月25日為千秋日,平時奉祀於廟內大爿神房,上白礁或刈香時始迎出裝閣,上裝18塊木板連接而成,長逾50米,裝閣人數(神童)36位,皆由10歲以下孩童裝扮故事人物,由152位扛工分2班肩扛;此地有「肩扛步行為陣頭,裝輪推動為藝閣」之說,故堅持肩扛方式。

01.png

後社蜈蚣陣的裝閣題材,皆為中國歷史故事或小說戲曲,原有13齣:唐朝〈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白虎戰青龍〉、宋朝〈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狄青押(送)軍衣〉、唐朝〈隋唐演義〉、〈薛剛鬧花燈〉、〈郭子儀大戰安南國〉、宋朝〈狄青大戰八寶公主〉、〈水滸傳〉、〈岳飛傳〉等,後以後者6齣的結局不佳而放棄,保留前面7齣迄今,每年皆約於過年後將7齣戲碼置於內殿奉香,再擇期由主委於神前「跋桮」桮選其中一齣為裝閣故事。說係7齣戲,其實只有兩齣:唐太宗與宋仁宗,反映民間對明君盛世的憧憬。

2009年原臺南縣政府以「深具傳統藝術傳承價值與歷史地位,具備特殊藝能表現;為學甲刈香必備之陣頭,完全人工扛抬,全臺唯一,而龍頭鳳尾之蜈蚣陣,與其他地方之蜈蚣陣不同,具在地性與特殊性;保存者因家傳承襲淵源,精通和能體現該項傳統藝術,並在學甲慈濟宮上白礁祭典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理由,將後社蜈蚣陣登錄為「縣定傳統藝術」(2011年縣市合併後易稱為「直轄市定傳統藝術」),這是全國首例,也是迄今(2015年)唯一具有文資身分的「蜈蚣陣」。

 

三、學甲香(上白礁)的裝臺閣

持續出現於學甲「上白礁」或刈香的裝臺閣,有:學甲中角羅姓〈八仙棚〉、三角仔清保宮〈八仙過海〉、宅口興太宮〈太子伏龍〉及〈五虎平西〉、下社角白礁宮〈哪吒鬧東海〉及〈董漢尋母〉等。

02.png

第二節 蕭壠香的蜈蚣陣與裝臺閣

「蕭壠香」由佳里金唐殿所主辦,香境「17角頭24村庄」17各自出陣出轎共襄盛舉,19世紀中葉前後即已有活動紀錄,其後「斷香」近百年,一直到1987年「丁卯香科」始全面恢復舉行,分成刈香遶境和王醮科儀兩大部分,故以「香醮」沿稱。焦點在於3日刈香遶境與送王(燒王船)儀程。前者每天動員都約有5000人、50頂神轎和以108人蜈蚣陣為主的近60團藝陣,走遍佳里、西港、七股和將軍等4區的廣大區域,總長度超過100公里,每天巡遶的方向,都由市區、市郊而往鄉間;後者則係信眾縴船恭送王船啟航「遊天河」,為整個「蕭壠香」完成所有儀程。此俗於2009年經原臺南縣政府登錄公告為「縣定民俗及有關文物」,2010年12月25日縣市合併後易稱為「直轄市定民俗及有關文物」。

佳里金唐殿「蕭壠香」的藝閣,以108人蜈蚣陣最具特色,裝臺閣則不甚發達,1987年「復香」初期尚見角頭或庄頭自組與由孩童妝扮戲齣人物的藝閣,其後愈來愈少,即便出現裝臺閣也都是職業屬性者,而且數量不多;倒是七股區頂山仔代天府的「王船」,與第17角溪仔底鎮濟宮的〈八美圖〉等兩團不像藝閣的藝閣,反而穩定的支撐著「蕭壠香」香陣的藝閣陣容。

 

一、蕭壠香的歷史

「蕭壠」是佳里舊稱,發生於此地的刈香活動,即俗稱「蕭壠香」。此香的興起年代,傳說清乾隆初期(18世紀中葉前)即已出現,但因缺乏史料,確切年代不詳,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蕭壠香」在1895年「乙未之役」日軍「9月初3入(破)蕭壠」大屠殺後完全停止,除了政治環境大變的因素之外,主要係人口驟減所致,直至1987年始再恢復香科。

儘管如此,日治以後以迄近代,佳里地區及金唐殿也並非完全沒有遶境或醮祭的信仰活動,「暗香」(迎暗藝)、「鯤鯓王南巡」和清醮即是其較顯著者,凡有遶境,必備文武陣頭與各式藝閣參與其事。

「暗香」係於夜間所舉行的遶境活動,以各種藝陣為主,應係興起於20世紀初期前後,舉行的時間都從每年的農曆8月初2開始,直到8月底才各自鳴金收兵。「鯤鯓王南巡」發生於日大正12年(1923),「北門郡佳里人民,自前月迎請南鯤身代天府五王遶境,祈閤境平安,每日進香之人絡繹不絕。」此次出巡將佳里30多處有應公祠逐一拆除,將所挖出的骨骸集中埋地,再於現今廣安宮前大樹下鳩工草創「樹王廟」,平息自「乙未之役」(1895)亡靈作祟之事。至於清醮,直至1987年「復香」前至少舉行過6科,凡有醮祭皆有遶境之舉。

當初決議至少連辦4科,即1987年的「丁卯香科」、1990年的「庚午香科」、1993年的「癸酉香科」和1996年的「丙子香科」,以符合「12瘟王全部請齊」的禮數,4科辦完之後再檢討是否續辦;不過,1990年「庚午香科」舉行過後,金唐殿已決定3年一科定制化,也就是今後每隔3年,逢子、卯、午、酉年舉行一次刈香。

「蕭壠香」的內容,主要分成「刈香」遶境和「王醮」祭典兩大部分。前者前後3天,每天採「出香─遶境─入廟」的模式進行,也就是所有神轎和藝陣分別先至金唐殿領令或參禮,然後依路線循路關圖遶巡轄境,最後返回金唐殿行「入廟禮」而結束。後者為五朝王醮,由請王開始、送王終結,送王是整個「蕭壠香」的最後完成式,全部儀程包括「宴王」、「點艙」、「拍船醮」、「千歲爺登舟」和「送王」(燒王船)等。

 

二、蕭壠香的蜈蚣陣

佳里金唐殿「蕭壠香」的蜈蚣陣,自古裝閣即為108座,號稱臺灣最長的蜈蚣陣。

03.png

為讓如此龐大綿長的108人蜈蚣陣得以行動自如,第4角寧安宮改採裝設輪架推動,蜈蚣頭再以「鐵牛仔」牽引拉動。

至於108位蜈蚣神童,寧安宮自始即採報名制,除生肖屬雞(蜈蚣天敵)者外,其餘並無特別禁忌;惟蜈蚣頭尾人選須「跋桮」決定。出香時,蜈蚣神童皆得先喝佛祖符水,並隨身攜帶蜈蚣符及溫王符,以保一路平安。蜈蚣陣每日出香時,必先入王府領令,然後在「箍廟」(khoo-biō;圈廟)後再出發遶境,位置通常在香陣之前,即歸屬「前鋒陣」,有開路或領路之意。

蜈蚣陣通常於請王當日千歲爺安座前舉行開館(架棚);刈香結束後,蜈蚣頭及蜈蚣尾則予以火化(返天述職)。

 

三、蕭壠香的裝臺閣

裝臺閣並非「蕭壠香」的香陣特色,除了1987年「復香」後數科尚見小型藝閣之外,其後愈來愈少,到2005年「乙酉香科」時已是個位數了,而且都是委外製作者。

1987年「丁卯香科」之後,裝臺閣便每況愈下了,裝閣者愈來愈少,而且多以人偶妝扮;不過,仍有角頭或庄頭自組者,一直穩定的參與「蕭壠香」,七股頂山仔代天府「王船」與第17角溪仔底鎮濟宮〈八美圖〉等即是。

04.pn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