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31

節錄自《臺南基督教信仰研究》,作者:段洪坤、史悌夫,第三章:清領時期臺南地區基督教長老教會的發展,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5月初版,頁76-91

 

 

 

 

第一節 基度教再進入台南

目前臺灣基督教的宗派可分為新、舊教;舊派就是所謂的天主教;新教就是宗教改革後出現的諸多派系,如:長老會、浸信會、真耶穌會、聖教會及公理會等。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占領臺灣,將荷蘭新興的喀爾文教派傳入西拉雅部落,啟開基督教在南臺灣的宣教史,而同時期北臺灣隨著在西班牙的占領下,舊教派的天主教也正式在臺灣落腳。但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及西班牙政權的垮臺,這兩個基督教系統,也跟隨著他們的船艦離開。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並對屬於基督教新教的荷蘭牧師濫殺,一般研究認為可能是跟鄭成功父親鄭芝龍曾受洗為天主教徒有關,而且鄭成功在廈門時,特別禮遇天主教李科羅(Victorio Riccio)神父,甚至還派他為招諭呂宋(菲律賓) 特使。

 

但是,鄭成功據臺後染病驟逝,天主教在臺灣發展的機會也隨之消失,更遑論基督新教了。荷蘭人離開到基督教再入臺灣,宣教中斷了兩百餘年(1662-1865),要不是清朝政府因為英法聯軍之役戰敗(1858年,咸豐8年),簽定「天津條約」及「北京條約」,被迫讓臺灣各港口開埠通商, 基督教再次在福爾摩沙島傳福音,遙遙無期!雖然文獻記載1830年(清道光 10年)曾經有一位德籍荷蘭宣道會傳教士郭實獵(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曾經在前往中國宣教時取道澎湖進入臺灣,但他停留時間極短,而且只是在停留地發放傳教相關文宣,所以臺灣基督教的再傳入年代,應該分別是1859年自菲律賓馬尼拉傳入的是西班牙天主教道明會(Dominican),以及 1865 年自英國傳入臺灣南部的新教基督長老教會(Presbyterian)。至於臺灣北部的基督長老教會,則是晚了7年(1872)由加拿大傳入。

 

 

 

第二節 基督教長老教會在臺南地區的拓展期(1865-1871)

1858年起臺灣的滬尾(淡水)、雞籠(基隆)、安平、打狗(高雄)陸續開港,不但開放了英國等國家商行前來設洋行貿易,也開放了基督教前來宣教。1860年9月24日,駐地中國廈門的英國基督教長老教會牧師杜嘉德(Rev. Carstairs Douglas)來到淡水及艋舺探訪宣傳福音,發現這裡的民眾為數不少,而且也跟廈門地區說同樣的方言,是可以開拓的一處宣教地,於是多次寫信給英國母會的海外宣教會,建議派員前來臺灣,開展廈門教區外的另一片新天地。

1864年初英國海外宣道會終於派出具有醫療背景,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醫學院的馬雅各(James L.Maxwell)先到廈門與杜嘉德學習閩南語,同年10月5日,杜嘉德牧師帶著馬雅各醫師及3位廈門僕人,搭船來到打狗,他們先後到打狗、埤頭(今鳳山)考察,選擇何處適合作為臺灣宣教中心。本來杜嘉德牧師建議馬雅各醫生先以打狗為臺灣宣教中心,因為英國領事館就設在打狗港,在此駐點宣教,彼此有個照應,而且萬一宣教過程有何危險事情發生,可以馬上找領事館官員協助排解,但是馬雅各醫生探訪三地後,認為臺灣府(臺南府城)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宣教中心,那裡人口遠比打狗稠密、眾多,而且又是臺灣當時的政經中心,宣傳福音的效果應該會遠比其他地方來得快又有成績。

1865年5月28日馬雅各醫師在杜嘉德牧師、英國聖經公會負責視察新教區的Alexander Wylie牧師及廈門助手、信徒等共8人,正式搭船來到臺灣的打狗港,展開在臺的宣教工作。6月16日馬醫生一行人來到府城,暫住在府城北勢街打狗天利洋行老闆Neil Macphail的房子,租屋幾經波折,最後在打狗海關處長馬威廉(Willian Maxwell)禮讓協助下,租下馬處長位於看西街的租屋(今臺南市中西區仁愛街43號),展開在臺灣府城的醫療傳教工作。但是,懷抱著滿腹理想及熱情的馬雅各,怎樣也沒想到,他只短短的在臺南停留24天,就因為生命受威脅,求官無門之下,退出臺灣府城回到打狗。因為當地排洋嚴重,又有人惡言中傷免費幫貧困臺南人看病的馬醫師挖人眼珠、殺病人埋屍、挖屍體製藥等不實謠言,暴民包圍位於看西街的醫館不去,馬醫生暗中派人前去官府報案,官府卻雙手一攤,說他們也沒辦法,只能諭告民眾不得滋事,勸馬雅各一行人趕快離開臺灣府。1865年7月13日,馬雅各只好帶著吳文水、高長等人回到旗後重整旗鼓,再啟在臺灣的宣教工作。

雖然在看西街的宣教可以說是遭遇挫敗,但是在這短短24天中,馬雅各醫師高超的醫療技術治療了許多病人投醫罔效的病症,奠定了日後藉由醫療宣教重回臺南的良好口碑,而且這段時間的佈道,也留下了幾位信仰堅定,如叫「鐵仔」的信徒等人留在府城,還得到像高長這樣的信徒留在身旁當助手,日後進一步培養成臺灣的第一位本土傳道者,算是馬雅各宣道的第一粒果實,也值得安慰了!

回到旗後的馬醫師在有英國打狗領事館的保護下,得以安心傳教,1865年11月在覓得土地後,在旗後建了禮拜堂和臺灣第一座西方醫館,專心的展開醫療傳教的工作。雖然期間,遭遇了杜嘉德牧師返回廈門、老僕吳文水生病告假回唐山養病,沒有牧師、助手陪伴的孤單期,以及自己受瘧疾波及病倒、英國海外宣道會派來臺灣正式駐點的馬森牧師(David Masson)於南中國海發生船難溺斃的打擊,因此灰心喪志,積極以打狗為南部宣教中心展開「遠心」宣教,往鄰近的區域去傳福音。

1865年秋天馬雅各知道他的朋友英國冒險家必麒麟(W.A.Pickering)有探訪原住民部落的計劃,也想一起前往看看向原住民宣教的可能性,於是同年11月在必麒麟的帶領下探訪了位於臺灣府東方山區的西拉雅族部落:新港(今臺南新市)、崗仔林(今臺南左鎮岡林里)、芎蕉腳、荖濃(以上位於高雄山區),甚至到達當時的生番部落排剪社及美壠社(位於今高雄桃源區,屬於拉阿魯哇族),也因為此趟之行,讓馬雅各醫師發現這群位於山區的西拉雅族原住民,存留著荷蘭時期祖先的基督信仰記憶,並且有別於他在漢人世界被笑為「外國番」的不友善遭遇,甚至攻擊排擠,西拉雅的平埔原住民相當,視他們為「紅毛親戚」而熱情款待,後來西拉雅族的部落在這個時期成為臺南、高雄地區宣教的主力,以及成為宣教最成功的地區,1866年12月他們兩個人在崗仔林部落頭目的幫助下再次一同前往更山區冒險,來到了六龜、茂林拜訪原住民部落,只可惜這些位於高雄山區的平埔原住民及高山原住民部落離打狗或臺灣府太過於遙遠,宣教不易,所以後來在高雄的甲仙、荖濃、六龜、桃源、茂林等地並未建立教會,只在鄰近府城的高雄木柵(現今高雄內門區木柵,設教於1868年12月16日)、柑仔林(現今高雄內門區溝坪,設教於1871年1月1日)及臺南的拔馬(今臺南左鎮,設教於1870年4月1日)、崗仔林(設教於1867年1月1日),建立臺灣首批的教會。這段時間,相較於1866年6月旗後宣教約有40名信徒,8月4位信徒受洗,這幾個西拉雅部落的宣教成果是相當不錯的:1870年4月木柵建立教堂就有120名左右木柵新港社民參加禮拜,8月李庥牧師(當年第一位正式駐臺牧師,馬雅各未按立為牧師,不是神職人員不能為信徒洗禮)替當地的43名信徒施洗(其中3名來自拔馬)、1871年1月開設柑仔林教會時就有100名信徒出席。

在旗後這段時間,有一些來自埤頭(今高雄市鳳山)的人來讓馬醫生看病,而成了信徒,於是 1867年4月分設了埤頭教會(今鳳山教會)。特別要提到這段埤頭教會歷史,是因為在這裡所發生的基督教受迫害事件,間接促成了馬雅各再度回到府城宣教的機會。1868年4月左右埤頭地區開始謠傳教會在水井中下毒迷惑民眾入教,接下來高長被指控以藥迷毒婦女被捕入獄、馬雅各醫生殺人埋於教會地底,馬醫生因此被官府傳喚等事發生後,暴徒包圍教會、毆打信徒,導致莊清風被毆打致死。馬醫生見地方政府偏袒暴民,不處理迫害基督徒的衝突事件,於是請求英國駐中國公使上書清朝恭親王,盼清政府能秉公處理此一事件,但鳳山知縣及臺灣府道憲還是拖延不處理,同年7月新任英國領事吉必勳(John Gibson)採取強硬態度,命令在臺南安平的軍艦砲擊安平砲臺,臺灣府道憲梁元桂才低頭妥協,12 月清政府派出福州道臺來臺與英國領事館談判簽訂議約,除了賠償教會損失外,還要進一步「告示民眾嚴禁毀謗基督教」及「承認傳教師在臺灣各地有傳教居住之權」。史稱的「埤頭事件」及「安平砲擊事件」促使清朝政府讓步,並進一步保障了基督教在臺灣發展的基本權利及傳教人員的人身安全,也因為這樣的保障,讓馬雅各醫生萌生回到臺南府城宣教的念頭。

馬雅各醫生將旗後的宣教工作交給李庥牧師,醫療工作託付給當地洋行的萬森醫師(Patrick Manson),1868年12月25日帶著老幫手吳文水、高長等人搭船回到臺南安平,展開在府城的第二波宣教,正式以府城為傳教中心,積極拓展宣教業務。重回到臺南的馬雅各,在吉必勳的幫忙下找到了棲身宣教及醫治群眾的處所,1869年1月來到位於二老口街府東巷尾的許厝(現今臺南市中西區衛民街26-30號,南大附屬啟聰學校附近)做為醫館、禮拜堂及住所。該處有三大庭院組成,正門當醫館,中庭正廳做為禮拜堂,空間遠比以前所租賃的地方來得寬敞,也讓馬醫師更有發揮空間,醫館可以容納下 5-60 名病患,可以服務更多信徒及一般民眾。而且,4年前馬醫生的醫術早就在臺灣府留下名聲,而今重返臺南醫療宣教不再被外力干擾下,求醫者紛至沓來,許多因為在其他地方看漢醫無效,生命危急的人送來醫館被馬醫生救活了,得到醫治痊癒的病人到處宣揚,臺南附近的安平、大灣、永康,遠至高雄木柵、拔馬、崗仔林、官田番仔田、東山吉貝耍、白河岩前、關子嶺等地,甚至連嘉義、大社、烏牛欄、牛眠山的人也都不遠千里來找馬醫生治病順便聽道理,就這樣邊醫療、邊傳教下,被馬醫生治癒的病人,把福音帶回居住地,成為基督教福音種子,也促成了宣教的一股拓展力量,成為日後各地建立教會的基礎。

馬雅各醫生在二老口宣教順利,但他覺得這個地方相對於熱鬧的府城中心比較偏遠,還是會影響傳教的效益,於是在1869年7月左右,找到當時臺灣府最熱鬧的城隍廟附近「亭仔腳」房子( 臺南市中西區青年路),設立了亭仔腳禮拜堂,信徒轉到這裡做禮拜,而原來的二老口禮拜堂成為病患專用,亭仔腳漸漸成為基督教長老教會南部宣教中心附設府城禮拜堂的角色。

在臺南府城站穩腳步的馬雅各,慢慢把宣教觸角往外擴散,除了上述的高雄、臺南山區的西拉雅族部落外,他的腳步也往北走特別拜訪了幾個平埔原住民部落,包括來到了臺南最北邊的白河區的洪雅族哆囉嘓社白水溪部落(1870年設教)、東山區的西拉雅族蕭壠社吉貝耍部落(1871年設教)、官田區的西拉雅族麻豆社番仔田部落(1876年設教)、大內區西拉雅族的目加溜灣社頭社部落(1870年設教),這幾處跟木柵、崗仔林同屬於平埔村社,泛靈信仰的平埔原住民部落在宣教上比其他漢人村落來得容易,所以順利的在幾年內建立起福音據點。另外,馬雅各醫師也因在府城醫治了因為槍傷而來的巴宰族開山武干(潘開山),促使福音傳到了中部山區,創立了苗栗巴宰族內社的鯉魚潭教會(1872年設教)、埔里巴宰族烏牛欄教會(愛蘭教會,設教於1871年)、埔里噶哈巫族牛眠山教會(牛眠教會,設教於1872年)埔里噶哈巫族大湳教會(設教於1870年)。馬雅各醫師在 1871 年返回英國治療脊椎病前,最後來到了嘉義鹿草的竹仔腳分設一拜堂,於是馬醫生所開拓的基督教長老教會傳道據點從府城快速擴散到府城東部山崗、嘉南平原及中部山區,這也是基督教長老教會的最初拓展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