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36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城鄉風貌專輯臺南巷弄文化》,作者:曹婷婷,

第三章第七節:麻豆老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年7月初版,頁79-87

 

 

第七節麻豆老街

          麻豆區中山路、興中路上的「麻豆老街」,至今仍是麻豆市區最熱鬧的地段,老街歷史超過 90 年,新舊房舍錯落、並肩而立,巴洛克式建築的老屋也成了街上美麗的風景,見證歷史殘存與現代商家混合的一種美感。麻豆開發歷史悠久,麻豆的水堀頭碼頭,是臺灣目前已知清領時期內海河港的唯一遺跡。早在荷蘭人之前,已有漢人來到麻豆港與麻豆社人交易;明朝時期,船隻由外海航行至麻豆港,商務繁榮,在周遭地區形成了新店街;清乾隆中葉末,麻豆港最為鼎盛,此時期,麻豆街寺廟和各項公共建築陸續興建。隨著麻豆港航道淤積,街市乃向西南角發展,日大正 9 年(1920)以後,麻豆街區發展,逐漸由S 形變為 I 形,即由頂街的興中路,向西延伸到下街的中山路,店鋪也沿此路面相繼興建,至昭和年間,形成熱鬧的麻豆街,現存老街屋便集中於此一路段,全長 1 公里多,是臺灣第 2長老街,兩旁仿巴洛克式風格的建築,距今已有超過 90 年歷史。

      1.jpg

一、電姬戲院

提及麻豆老街,不可不提到歇業已久的「電姬戲院」。一座戲院,背後必須是城市的繁榮,由此可知麻豆早年的風華榮景,畢竟,生活富裕才會講求生活的娛樂。

    2.jpg

由麻豆望族陳臣興建,日昭和 12 年(1937)落成的電姬戲院,當時是臺南縣曾文區與北門區 11 個鄉鎮中最早興建的戲院,風光時期,更曾是臺南縣境內有名的戲園。戲院初始經營,主要放映黑白默劇片,不過,由於看戲費用偏高,顧客多為日本人,二次大戰期間一度歇業,戰後,電姬館改由陳臣 3 子陳福德接手,並於1949 年終戰後,改名電姬戲院,不過,老一輩仍是習慣稱其電姬館。早年,戲院主要搬演默片與黑白電影,後來,隨著電影業趨於沒落,也曾轉型作為布袋戲、歌仔戲及歌舞團的演出場所,戲院約於 1987 年歇業,即使戲院歇業將近 3 分之 1 個世紀,不過,整座戲院的屋況外觀仍然保存相當完好,被譽為是老街最具代表性建築之一。

 

二、鹹菜巷

尋覓麻豆老巷弄的同時,發現曾經有一條鹹菜巷,饒富興味,可惜,專程去訪,已杳無蹤跡;老一輩尚且說得出來鹹菜巷所在位置,但年輕一輩則幾乎不諳鹹菜巷,有些人可能兒時見過,堆得高高的大甕、裝滿鹹菜巷,至於細節則不知所悉。鹹菜巷之所以耐人尋味,是因為一整條巷弄的人家都靠鹹菜鑽營維生,想一想,挺有意思的。按照當地老一輩的指示,鹹菜巷所在位置,位於仁愛路 29 巷弄之間,目前,已經是一片空地,現在已成為當地住戶就近停放車輛的停車場從老一輩口中得知,現在大家說到麻豆,都只知文旦,其實,麻豆早期也是製鹹菜的重鎮,打從日治時期,當的就有「鹹菜巷」稱號,當地人以大木桶醃製鹹菜,每個大木桶約 2 公尺高,直徑約 2 5 公尺,約等同於可醃製1 萬公斤的鹹菜,「產能」十分可觀。

3.jpg

晚近幾 10 年,幾乎已乏人繼續製作鹹菜,倒是醃製鹹菜之用的大木桶,成為鹹菜巷的特殊景觀,如今,早已移至一旁的培文國小,校方也費心闢了一座鹹菜文化園區,提供想要追尋麻豆鹹菜巷的人們,走訪校園,認識鹹菜巷的典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