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明鄭時期的萬年縣

摘錄自戴文鋒教授,《萬年縣治所考辨》,發表於2007年8月16日,台南縣政府主辦之「萬年縣治座談會」上。

--

明鄭時所設立的萬年縣(後升為州)位於今日何地,學界目前有三種說法:一說為高雄市左營區,二說為高雄縣湖內鄉太爺村,又一說為台南縣仁德鄉二行村;三說當中,湖內鄉太爺村與仁德鄉二行村之間僅有二層行溪相區隔,其實都不出史料所言「萬年廢州:在臺灣縣東南二十里二贊行」的範圍,爭議只在於此處所言「二贊行」,究竟地屬明鄭時期的「文賢里」(即今仁德鄉二行村),抑或「長治里」(今湖內鄉太爺村)。另一爭議較大之處,則在於就史料所見,萬年縣治所在地的兩種主要說法:二行村,抑或興隆里(今高雄市左營區)?現將此二說的史料基礎分別表列如下:

「二贊行」說:



「興隆里」說:




《永曆十八年臺灣軍備圖》。圖片來源

綜觀上述史料可以發現,支持縣治在「二贊行」的史料多在清代,而主張在「興隆里」地區的史料則出現於日治時期。為何清代史料中的萬年縣治所二贊行,到了日治時期會一變為興隆里呢?再檢視日治時期的史料,可發現如此主張的主要為連橫與伊能嘉矩二人,而二人的巨著《臺灣通史》、《臺灣文化志》為歷來台灣史研究者必定參考的書籍,流風所及,萬年縣治在今天左營的說法也就不脛而走──然而此種說法在清代文獻中卻沒有支持的證據。伊能嘉矩的說法可能承襲自連橫,這可以從連橫將萬年縣知縣「莊文烈」誤寫為「莊之列 」(見《臺灣通史》卷二〈建國紀〉) ,而伊能嘉矩整個繼承了這個筆誤而看出。而連橫此說之所以會與清代文獻大相逕庭,究其原因,可能與連橫誤以為萬年縣即後來的鳳山縣,將兩縣的縣治與轄域混為一談有關──如《臺灣通史》〈鄭氏田園徵賦表〉記萬年縣的徵收額為「29,018,122合」,與〈清代田園徵賦表〉所記鳳山縣田園徵賦額相同;又如關於烈婦鄭月娘的記載,凡是清代文獻中的鳳山縣,皆被改為萬年縣。換言之,連橫誤以為清初諸羅、臺灣、鳳山縣的劃分,係將天興縣劃分為諸羅、臺灣,而僅僅將萬年縣易名為鳳山而已,然後又進一步推論萬年縣(即鳳山縣)的縣治並未改易,得出萬年縣治位於今天左營的結論。實際上,明鄭時期現今可考的24個里當中,並無「興隆里」或「興隆莊」等地名,此種狀況一直維持到康熙33年(1694),「興隆莊」之名才首見於高拱乾所纂修的《臺灣府志》。

那麼究竟萬年縣是否即鳳山縣呢?答案是否定的。據石萬壽教授的研究(氏著〈二層行溪流域行政區劃的變遷〉),明鄭時期的24個里,萬年縣轄其中的11個里;但清代縣區重劃,鳳山縣只有7里,在二贊行溪以北的七個里只保留了三個。此種變化也可以解釋另一件事:為何二贊行一地會有「文賢里」、「長治里」二說呢?此二說的史料基礎可表列如下,可見屬長治里之說僅有一孤證,且如陳文達的記載,可能有自相矛盾處,應以文賢里為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