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109期〔學術文摘〕歷史建築-歸仁潁川家廟

摘自涂順從﹑涂叔君﹑黃明雅﹑鄭秀梅著,《南瀛歷史建築志》,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152-171。

前言

「唐山流寓話巢痕,潮惠漳泉齒最繁。二百年來蕃衍後,寄生小草已深根。」這是丘逢甲的「臺灣竹枝詞」,述說先民從唐山渡海來台,以福建、廣東人居多。而經過200多年的繁衍、開發,當時的舊移民現在已根留台灣,與台灣這片土地再也切割不斷。明鄭時期,大量漢人隨軍隊來台開墾,達到了閩粵移民來台的第一波高潮。而歸仁潁川家廟的開基祖—陳世傳等4兄弟,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隨著鄭成功部隊渡海來台,並於今歸仁鄉大廟村落地生根。

照片 184.jpg
▲歸仁潁川家廟的正面

陳氏家族源由

「潁川」這個堂號的來源,來自於東漢人陳實。陳實,字仲弓,東漢人,於104年生於河南省潁川,187年歿於故鄉,享年83歲。東漢桓帝時,為太丘長(河南省永城縣縣長),為政清明,百姓安居樂業,至南朝時陳宣帝太建元年(569)追封為「穎川侯」,世稱「穎川始祖」。

然而,一樣源自於潁川的陳姓子孫,卻來自於2個不同的系統。這2個系統分別為漳湖派的陳元光和南院派的陳邕。陳元光(657-711),字廷炬,號龍湖,潁川光州人。他隨父親陳政領引兵入閩開拓漳州,並平定少數民族動亂,並在明朝時晉封為「開漳聖王」。而南院派的陳邕(665-760),字崇福,號南山,其興建漳州南院,並施行教化,使漢人與當地少數民族和睦,因此他被後人尊稱為「南院始祖」。陳元光被陳氏後人稱為「陳聖王」,陳邕則被稱為「陳聖祖」,可說這兩位在陳氏家族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歸仁潁川家廟的開基祖—陳世傳等4兄弟,根據考據,是從澎湖來的。而澎湖的開基祖則來自於金門,金門的開基祖則來自於漳州,即漳州南院派的開基祖陳邕。如果繼續往上推,則漳州的開基祖來自於京城(今山西省萬年縣),而京城的開基祖則來自於潁川。歷經了1800年的大遷徙,陳家子孫最終在台灣這片土地上逐漸成長茁壯,而家廟上的匾額上寫的「潁川家廟」,則彷彿提醒陳家子孫勿忘記祖先的「根」。

照片 177.jpg
▲潁川家廟的匾額

創建年代與沿革

歸仁潁川家廟俗稱「大學陳家祖厝」,創建於清嘉慶年間(約1820),供奉天上聖母及陳邕的神像。陳家祖先於1661年隨鄭成功部隊來台,並到此地定居。

穎川家廟於初建時,是一座茅屋。前殿安放陳邕的神像,後殿則奉祀歷代祖先神位,中庭則設館收徒傳授漢學。清朝末期,則改為半堵磚造的土角厝。日治時代,則翻修為全部磚造的磚仔厝。當時已無陳氏親族住在裡面,只剩下一個私塾先生在裡面教漢文,並兼任管理員而已。穎川家廟經過二戰的轟炸,受損不輕,並於1955年重新修繕。修繕過後,迄今又過了許久,房屋逐漸殘破,故於1998年潁川家廟管理委員會又再度進行了整修,最後也就形成了今日我們所看到的潁川家廟的面貌。

建築特徵及現狀

穎川家廟全屋為兩進三開間,座東朝西,屬閩南式的口字型建築。每一進皆有一個大門、兩個後門及兩個廂房,前進為家廟,一進大門即為廳堂,並安奉天上聖母及土地公等二神。入口處則有泥塑門匾「潁川家廟」的紅底金字。後進則為宗祠,入口處亦有「潁川衍派」的紅底金字。宗祠奉祀歷代祖先的神位,牌位前的八仙桌上面有一隻龍的浮雕,而祖先牌位目前則放置於頂桌的一個木屋中。

穎川家廟的屋架為木造穿斗式結構,屋頂則為紅色仰合瓦,屋脊為燕尾脊,除了有彩繪以外另外還貼有菱形花磚,這些花磚是清朝時從中國運送過來的。屋身則為混泥土製,牆壁腰身以上是清水紅磚,腰身以下是洗石子做岩石狀修飾,外牆則為洗石子山牆,上面有彩繪。室內牆壁最近則將外部表面刨除整修,才發現原來牆壁內部都是堆石頭和薄磚塊,磚塊則是以橫排的方式排列。

照片 189.jpg
▲潁川家廟的屋頂

照片 192.jpg
▲潁川家廟的竹製椽條

通常南方傳統建築的椽木(屋頂上承受瓦片的木條)所使用的是板形扁平狀的椽條。而由於一般農村的民宅經濟並不富庶,因此使用竹子當椽木的並不在少數。而歸仁潁川家廟的椽條卻兼具兩者,前進整體和後進正廳的屋頂椽條是使用木板做支撐,而後進廂房及中庭兩側伸手的椽條則是使用竹子,這在南瀛的歷史建築之中可說是絕無僅有的。

除此之外,潁川家廟的地板也是相當特殊。在一般的建築中,地板通常是貼磁磚的,可能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各種圖形。但歸仁潁川家廟的地板卻是先鋪水泥,再裁印出圖案,像家廟就是以長條印成人字形,有人丁興旺之意﹔而宗祠的六角像龜殼紋形,則象徵了吉祥長壽之意。

照片 186.jpg
▲潁川家廟的內部廳堂
照片 187.jpg
▲奉祀歷代祖先牌位的宗祠

而在宗祠門口的簷下,可發現一塊長條形的花崗石,與旁邊地板的材質不同。這是由於宗祠門口的地方較多人走動,如果不用較為堅硬的材質,經過時間的洗禮,可能會有風化崩塌的危險。因此這個地方才會特地用花崗石,以延長使用年限。
而這整個建築物的窗戶造型也頗具特色。前進正面廂房的每一口都是由5支窗櫺所組成,而這些窗櫺則是由磚頭堆疊起來的,看上去有點類似現代建築的鐵窗,但卻沒有鐵窗死板的感覺。而後進正面則有4口窗戶,最左右兩邊的廂房為書卷窗,裡面則有5支綠色竹子建築,頗具古典之美。而中間廳堂則為玻璃窗,亦十分特別。

照片 179.jpg
▲穎川家廟的宗祠門口
照片 180.jpg
▲每一個窗口都是由5支磚製的窗櫺所組成

除了這些建築物本身的特徵外,家廟裡裡外外有許多有關家族的對聯,以期勉後代子孫慎終追遠,例如宗祠右後門對聯,「臺省建家騰蛟起鳳」、「澎湖移宅馥桂芬蘭」、「星聚知賢十太丘」等等。而原本門板上貼門神的地方,也充滿了對後代子孫的訓勉。如家廟前門大門門神旁的穎敦孝悌、川裕信忠等等。由這些對聯之中,可看出歸仁潁川陳家對子孫的諄諄告誡與家風。

照片 181.jpg
▲家廟裡有許多對聯,以使後代慎終追遠

歷史見證及更易

歸仁潁川陳氏從中國的潁川、漳州、金門、澎湖,一路遷到台灣,其家廟中奉祀天上聖母與土地公等二神,以及南院派的開基祖陳邕。但到了日本統治末期(1941),台灣總督府為推行皇民化運動,逼迫台灣人民放棄民間信仰和祖先牌位,在此社會背景之下,歸仁潁川家廟後殿的祖先牌位,也大部分到失落不見了,也正因為如此,至今仍還無法編造出歸仁陳家一族的族譜。現在家廟中所供奉的祖先牌位,是皇民化政策下碩果僅存的。

結語

歸仁潁川家廟今日已成為了社區的精神核心,也是南部地區大專院校教授們學術研究的踏察之地。除了潁川家廟以外,歸仁地區還有許多頗具歷史意義的景點。如郭光侯古厝、龍目井、陳家宗祠等等。歸仁是一個極早開發的地區,如果能藉著社區營造的力量,活化文化資產,連結鄉內各個文物及遺址,形成一個文化網絡,並發展在地的文化特色,再加上高鐵台南站的設置,相信交通的方便,必能帶動文化觀光,並成為南部文化的資產保存重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