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33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城鄉風貌專輯臺南巷弄文化》,作者:曹婷婷,第三章第二節:鹽水老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7月初版,頁38-54

 

第二節 鹽水老街

清道光20年(1840)的鹽水市街,已闢建東西南北四道城門,造就鹽水港文化古城。極盛時期的鹽水,是嘉義縣與臺南縣境鄰近地區的農產集散地,河港一帶有商家郊號,包括糖郊、布郊、米郊和水(油)郊及雜貨行,故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之美名,昔與府城相提並論。

昔日欣欣向榮的鹽水,清領時期還發展出三大熱鬧街道:

舊有三條街:一條水手舟夫居住的東安街,一條沿著碼頭最繁華的藏興街,和以產米粉著名的東興街。

舊鹽水港全盛時期有所謂7大街,亦即以今日三福路、朝琴路、中正路交會的三岔路口為中心,交會點則是伽藍廟。東北向的朝琴路是以前的米仔市、竹仔街,原本街道狹窄,後來由當時擔任臺灣省議會議長的黃朝琴爭取經費拆除,拓寬15公尺街道、改建整齊劃一、立面洗石子的店舖,也成為今日鹽水街市的風貌,路名也因感念黃朝琴,隨之改為「朝琴路」。其中,竹仔街的造街,更被視為鹽水港在戰後的一大盛事。

伽藍廟往西的三福路,早年是舊布街,日治時期實施街面改造,原本低矮的街屋都被拆掉,連同當地城門、城牆等均拆光,街道全面拓寬,不過街上仍然保有幾家日式建築的老房子,儘管布街風華已不復見,不過,街上老屋自成一種新舊時空交錯的味道,總會吸引旅人停下腳步取景。

伽藍廟街南邊的中正路,前半段舊稱伽藍廟街,伽藍廟街以南則是半街仔,再往南就是護庇宮,亦稱為媽祖間街,這段路,過往亦曾是鹽水港繁華所在地,但伴隨鹽水港道淤塞,榮景不再。

當多數老街因拓寬、時代變遷等因素而面臨革新,保存至今的老街,也僅剩橋南老街了,這幾年在月津港燈節帶動下,橋南老街每年固定湧入數以萬計觀光客走進來走走逛逛,品評鹽水老街的氣味。

001.png

中正路和月津路交會處往東走,來到鹽水港舊港口邊,是清領時期鹽水通往南部鄉鎮的交通要道,也就是橋南老街所在位置了。早年,這裡就已經是鹽水熱鬧的街區,昔日商家林立,兩側街道皆為早期住店合一的老式建築,店鋪上方是可存放貨物的空間。

橋南老街幾無老店身影,唯獨,傳承超過兩百年的「泉利打鐵店」,屹立不搖且最受矚目,畢竟,街屋歷經時代更迭,人事已非,少有產業屹立不搖,唯有李家打鐵聲響不輟,迄今已傳承至6代,戴著斗笠的第5代李一男,至今仍守著老店舖打鐵,每每吸引遊客駐足、拍照,成為老街獨特的風景。

 

連成巷

連成巷就位於鹽水最知名的景點「八角樓」後方,敘述連成巷之前,自然不能不先提到八角樓。八角樓是鹽水的歷史建築,建於清道光27年(1847),二層樓木造建築,因屋頂造形呈八角狀,故稱八角樓,建造者是當地大糖商葉開鴻及他的兒子葉瑞西(同治時代五品官)、葉百畝、葉春庭、葉澄波,前後耗時10年才完工,堪稱建築巨作。

八角樓原是葉家大厝的第三進。葉家大厝的第一進在日治昭和10年(1935)拆除部分,其餘被美軍炸毀;第二進於日昭和17年,因日本為建立伏見宮貞愛親王廣場而拆除,原建材由翁鐘五醫師購買,重建於武廟路旁;第三進則被日本人保留下來,紀念伏見宮貞愛親王下榻此處,第三進便是現存的八角樓。也由於葉家是大糖商,家族企業龐大,因此開設葉連成商號,位於八角樓後方的巷道,顧名思義,便被稱為「連成巷」,意即葉家商號「連」接而「成」之巷。

002.png

連成巷迄今仍是與八角樓相依偎的巷子,可惜空有巷弄,繁華盡褪。巷弄目前重新鋪設

地磚,與王爺巷連成一線,特色之一是,巷弄之間的屋子隨處可見閩南式屋瓦建築工法「哭笑瓦」,也就是屋瓦朝上與下堆疊,看起來,彷彿是哭與笑的表情。

 

王爺巷

王爺巷連接著連成巷,是護庇宮後方一條通往中山路的小巷,這一條小巷內有上百年歷史的廣濟宮,因主祀池府千歲,故俗稱王爺廟,王爺巷也因此而得名。王爺廟巷弄之間,雖已無太多歷史遺跡可供遙想,不過,該處巷弄卻也是鹽水市區內除橋南里以外,保留最多臺灣早期聚落建築型式,沿途可見不少特有建築工法,紅磚山牆、鐵剪刀、竹節窗、斗砌磚牆、土墼牆板等,別有一番風味。此外,王爺巷亦是早期酒家雲集的位置。

 

一銀巷

一銀巷,顧名思義和第一銀行鹽水分行有關。

設立於日大正 6 年(1917)的一銀鹽水分行,僅次於大正元年所設立的萬華分行,內部建築採羅馬式挑高設計,是鹽水著名的當代建築,具有時代意義,也是鹽水文化發展的重要軌跡之一。一銀巷就位於一銀後方,又稱古看西街,因其所在位置,昔在鹽水港尚未淤積前,從該處街道即可目睹鹽水港風光,黃朝琴因而提名為「古看西街」。早年,該處巷道多為為從事金紙製作店鋪商家的後巷,但凡走過此巷,隨處可見金箔、銀箔飄於巷弄,故,又被當地人稱為「金銀巷」。

003.png

 

魚鱗巷

位於中正路111號旁小巷子的魚鱗巷,舊稱「媽祖宮街」,此外,又有「銀帶巷」的稱呼。早年,許多從月津港上岸的漁夫,就是循著這條巷子,通往媽祖宮,將漁獲擔到市場上叫賣,由於雙手總是沾滿一片片的魚鱗,漁夫順手將手中的魚鱗,抹在巷子牆上兩側,因而得名;也有一說是指,因為漁夫們隨身帶著漁獲,路上常見魚鱗掉落,而有此稱呼。

 

永成戲院

緊鄰鹽水著名點心城的「永成戲院」,是一座擁有超過70年歷史老戲院,前身是經歷戰爭無情烽火的碾米廠,經歷砲彈襲擊、浴火重生後,業者黃直選擇將剩下的3分之2空間闢為戲院。

永成戲院甫開張,立即造成轟動,當地耆老遙想,當年戲院除了一般播映影片,也會邀請劇團來此演出,不少政商均為座上賓,此外,戲院的崛起,也帶動周邊繁榮,酒家、餐館林立,夜夜笙歌。

隨著娛樂選項增加、錄影帶問世、電視普及等多重因素,上戲院看電影的人越來越少,戲院自然而然趨於式微,永成戲院於1991年結束營業。

004.png

戲院仍然保留有戲院當時播放的布簾、檜木長座椅及古老電影放映機、票櫃、舊電影膠捲及昔日知名影歌星簽名等珍貴文物,偶爾,也會播放一些老影片,見證當年老戲院走過的一頁風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