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38期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城鄉風貌專輯─文學步道》,作者:黃文博,第三章臺南文學步道:安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年7月初版,頁78-93。

 

 

 

第三章 安南-鹿耳門溪口傳統詩路

     鹿耳門溪原為古曾文溪的出海口,溪口原先僅是一片沙洲,1980年河道截彎取直後,地貌形態丕變。由於「鹿耳門」曾是荷鄭、清領時期的重要港口,許多軍民、官商、旅行家、冒險家⋯都是由此進入臺江內海,並因而開啟臺灣歷史新頁,歷來文武官員、文人雅士多曾為這裡的自然景觀、沙汕潮汐、風雨雲浪、夕照晚霞⋯,留下不少感懷詩作,亦為鹿耳門留下頗多歷史場景記憶;2010年12月臺南縣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後,觀光旅遊局為彰顯鹿耳門的臺灣歷史源頭地位,與開闢另類觀光資源,特選錄13首有關鹿耳門的古詩,邀請13位在地書法家書寫,鐫刻於圓石上,然後佈置於鹿耳門溪出海口南畔鎮門宮廟西地面,形如文學步道,因未設主題(詩頭),所以筆者暫稱為「鹿耳門溪口傳統詩路」。

1.jpg

一、 環境與沿革
    鹿耳門溪原為清道光3年(1823)至日明治37年(1904)古曾文溪的主河道下游及出海口,日明治37年(1904)曾文溪北流之後,鹿耳門溪與主流分離,逐漸萎縮成一斷源小河,溪水得仰賴海水漲潮與雨水挹注。目前鹿耳門溪流源頭約在臺17線東側的學甲寮及西側的土城仔一帶,在流經安南區中西部後,向西南往媽祖宮仔西側出海,溪流長度約7公里,河幅最寬處達300公尺、但流速僅每秒鐘一公尺。1鹿耳門、鹿耳門溪走過漫漫歷史長路,如今滄海桑田,環境大變,為彰顯其歷史氛圍,臺南縣市甫一合併,觀光旅遊局(首任局長陳俊安)即在鹿耳門溪出海口南畔建置傳統詩路,藉以連結觀光旅遊,所選錄的13首詩作皆與「鹿耳門」有關,尤以〈鹿耳春潮〉為題者最多(6首),主因〈鹿耳春潮〉為方志「臺灣八景」2之一,其中多會提到「天險」地形。
  鹿耳門溪出海口除了溪口景觀、傳統詩路、鎮門宮之外,周邊還有國姓爺鄭成功雕像(2014)、海堤仿作陶板古圖與「海魂」6紀念碑等等,傳統詩路正好位居其中,成為醒目主景。
 

3.jpg

二、 內容與作品
  「鹿耳門溪口傳統詩路」計有13首,皆選自鹿耳門天后宮文教公益基金會於2000年所出版的《鹿耳門詩選》(龔顯宗編著、黃勁連臺註),部分詩作與〈鹿耳門詩牆步道〉重複,由觀光旅遊局邀請居住於大臺南的13位書法家書寫,每人一首,字體自行決定,之後陰刻於圓石上,再黏著於鎮門宮廟西彩磚地面,其中10石(首)以兩兩相對形式擺設,另3石(首)則獨立置於「臺灣地圖」東西兩面。
 

4.jpg

三、 現況
  「鹿耳門溪口傳統詩路」為臺南縣市合併(2010年12月)後的第一處文化觀光景點設施,雖於2011年才建置完成,但邀請書法家書寫的時間,歲次仍在「庚寅」(2010),因此13位書法家的落款多是「庚寅」或「庚寅仲(之)冬」,正好為甫升格的直轄市留下些許時間紀念意義。
  「鹿耳門溪口傳統詩路」選錄與「鹿耳門」有關的古典詩為內容,多少已呈顯此地歷史氛圍與文學意趣,搭配周邊的溪口、大海、仿作陶板古圖、鄭成功雕像,甚至鎮門宮等等,清楚的呈現「鹿耳門」意象,近400年的滄海桑田,或能稍稍帶領後人進入「鹿耳門」的歷史現場,與歷史對話,與大自然對話。

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