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48

節錄自《府城漢藥店》,主撰:鄭佩雯、協撰:劉婉君,第二章漢醫藥起源與發展概述,第一節漢醫藥發展歷程及重要本草典籍簡介,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88月初版,頁12-17

第一節 漢醫藥發展歷程及重要本草典籍簡

        日本受漢醫藥影響深遠,並因應風土民情,形成富有在地特色之皇漢醫學或稱「漢方醫學」(kampo medicine),有7成醫師會使用「漢方」(漢醫之方藥)來改善病患體質與治療疾病,除處方藥品也擴及一般醫藥品、保健食品及美容化妝品。

()藥王信仰

          漢藥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在採集的過程中,逐步學習辨別和選擇食物,並發現可以治病的藥物,形成最初的藥物知識,即所謂的「藥食同源」。遠古神話裡,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有「天、地、人」三皇,也就是「燧人、伏羲、神農」,相傳神農氏人身牛首,肚如水晶,五臟六腑清晰可見,服下毒物後受影響的器官立即變黑。古籍記述他為使人民免於疾病之苦,親嘗百草,分辨藥性,一日遇 70 毒,始有醫藥。神農氏也發明耒耜,教民種植五榖的方法,使人民糧食充足,引領百姓從漁獵生活進入農業生活。故被後人尊稱為「藥王」、「五穀王」、「神農大帝」等,是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的神祇,也是藥行、醫館、糧商和農民的守護神。神農大帝的神像有 3 種,分別是文面(綠面或白面):指神農氏未發現五穀前不得飽食,面有菜色;赤面則是指他以火得王位,教民用火吃熟食、燒山開墾,種植五穀;黑面則指他最後因誤食斷腸草,全身泛黑而亡。不論臉部顏色為何,其造型大多頭角崢嶸、袒胸露臂、腰圍樹葉、赤腳踞然而坐,以示天地混沌之始;手持稻穗或是口嘗藥草,象徵其司掌稼禾及醫藥。全臺開基藥王廟位於臺南市著名的神農街街首,昔為府城 7 8 廟之一,主祀神農大帝(亦有一說是古代名醫扁鵲),是清代五條港區藥材商人信仰中心。臺灣祭祀神農大帝的廟宇約有 170 多座,香火鼎盛,如臺北市士林區神農宮、新北市中和區福和宮等。

      漢藥店1.JPG

()歷代重要本草典籍

        現存中國最古之醫書為《黃帝內經》,約成書於戰國時期,假託黃帝所著,並經歷代醫家增訂,初步總結治療疾病的法則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及「君、臣、佐、使」的組方理論,建立起今日中醫理念框架。其中還有醫方 12 首,記述湯、丸、散、膏、丹等各種劑型之製法用法與適應症,開創中藥藥劑學之先河。早期藥物知識散見於《周禮》、《詩經》、《山海經》以及漢墓馬王堆出土帛書《五十二病方》等古籍,秦漢時期出現第一本藥物典籍《神農本草經》,集結了西元 2 世紀以前的民間用藥經驗,將藥物功效分為上、中、下 3 品,簡要說明藥性的基本理論、用藥原則,並介紹 365 種藥材之性味、主治功能、生長環境,首創功能分類方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梁代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約成書於西元 500 年)改以自然屬性(玉石、草木、蟲獸等)分類,並且訂正藥性,詳列藥物配伍宜忌,重視藥物來源(種類與產地)的鑑別和採集加工炮製,日後本草多沿襲其體例。唐代醫藥大家孫思邈著《千金翼方》,首先按當時行政區劃的「道」來歸納藥材產地,強調「用藥必依土地」,注重藥物特定產地的表現,也是後世「地道藥材」(臺灣稱道地)術語之濫觴。

       地道藥材.JPG

   中國第一部藥典,於唐高宗顯慶 4 年(659)頒行,由李勳、蘇敬等主持編纂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是中國甚至世界上首次以政府力量修訂及頒布的藥典,比西元 1542 年歐洲紐倫堡藥典早了 800 餘年。《新修本草》並首創《藥圖》繪製,輔以文字說明,圖文對照,為世界藥學著作先例,除影響後世藥學發展,也在日本廣為流傳。

    宋代政府重視醫藥發展,建立官辦藥局,由國家控制藥品貿易並使藥劑規範化,《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則是中國第一部政府編製的成藥典,此時成方製劑大量生產,私人藥鋪也很多,促進民間醫藥業進步。北宋名醫唐慎微廣搜民間驗方、各家醫學名著、經史傳說,及佛、道、藏各書中有關本草學知識,整理編寫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1082),開啟本草附列醫方的編寫體例,圖方並重、「以方證藥」,擴大藥書應用範圍,又可印證藥物的功效。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歷時 27 年編成舉世聞名之《本草綱目》(1596 年出版),全書 52 卷,約 200 萬字,收藥 1,892 種,附圖1,100 多幅,附方 11,000 餘首),集中國 16 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詁、語言、文字、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清代政府實行高壓統治,藥學研究以《本草》注釋、改編為主,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為此時期之代表作。

    辛亥革命以後,西方文化及西方醫藥學在中國進一步傳播,中醫藥學發展開始出現危機,被視為傳統文化需要改造的一環,甚至是醫事衛生上的障礙。1913 年北洋政府教育總長汪大爕疾呼須廢除中醫、中藥,至 1929 年行政院長汪精衛下令廢止,中醫界為謀生存也尋求政治力量反撲。基本上,20 世紀後醫政體系及人才培育已轉由西醫掌握,漢醫藥受到制約貶抑,逐漸落入民俗醫療範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