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術文摘]尋找洲仔尾的鄭成功墓[1]
本文摘錄自石萬壽教授,〈洲仔尾鄭墓遺址勘考報告〉,收錄於《臺灣文獻》29卷4期,民國67年12月。
--
緣起
作者係於民國65年春,在永康鹽行天后宮邀請撰寫該廟廟碑的機緣下,著手調查在明鄭相關研究裡相當重要的洲仔尾一帶(例如,此地為明鄭台江沿岸四重鎮之一,又是鄭延平祖孫三代陵寢所在);然而也正是在鄭氏陵寢遺址何在的問題上遭遇困難,在碑文完稿的同時依然尋無蹤跡。為解決此未盡的課題,作者在郭德鈴先生(申請考古事宜)、周泰宏先生(考古探勘工作)的幫助下,於民國66年2月開始了探勘鄭墓的工作。
文獻探討
論及遷葬南安之前鄭墓遺址的文獻,僅有高拱乾《臺灣府志》所載「鄭成功墓在臺南縣武定里洲仔尾,男經附葬焉」數語。墓址雖經遷葬,然而依舊時習慣,墓碑、頂柩、墓誌之外的物品通常棄置原地,而鄭克塽〈先王父墓誌〉所提及的歸葬物也僅包括墓誌銘、靈柩;換言之,仍然可能發堀其他遺留以確認墓地原址。惟依文獻記載,洲仔尾一帶的鄭氏大墓尚包括未遷葬的鄭克臧夫婦墓,以及乾隆年間今台南市一帶的望族鄭其仁墓。由與文獻不足徵,上述墓址若要分別定位避免混淆,須進一步求證於考古採訪。
實地採訪
為推測確切的墓地遺址,作者轉而求助於地圖,即查考清代洲仔尾所隸屬的武定里所在位置。由於清代文獻所記載的里程數在精確性上的不足,在標出武定里的範圍時主要是靠廣泛收集各文獻中隸屬該里的地標來劃定,再輔以日治時期以後較精確的地圖(主要是《台灣堡圖集》)。由此再確立寺廟、聚落等可能能在耆老口中發掘相關資訊的採訪地點。
實地採訪始於民國65年夏;在探訪洲仔尾本庄庄廟保寧宮的原址時調查到墓碑及石華表各一,碑刻「誥封恭人鄭門黃氏長生壽域」,而此兩件遺物原址在鄉人口語所謂的「白馬墓」上。從遺物來看該墓主應為鄭其仁,然而鄉人間則相傳其本為鄭成功墓。墓前並有石馬一對,只是如今一隻已移至赤崁樓,另一隻則埋入不知何處的土中。(待續)
移置於赤崁樓的石馬。圖片來源
本文摘錄自石萬壽教授,〈洲仔尾鄭墓遺址勘考報告〉,收錄於《臺灣文獻》29卷4期,民國67年12月。
--
緣起
作者係於民國65年春,在永康鹽行天后宮邀請撰寫該廟廟碑的機緣下,著手調查在明鄭相關研究裡相當重要的洲仔尾一帶(例如,此地為明鄭台江沿岸四重鎮之一,又是鄭延平祖孫三代陵寢所在);然而也正是在鄭氏陵寢遺址何在的問題上遭遇困難,在碑文完稿的同時依然尋無蹤跡。為解決此未盡的課題,作者在郭德鈴先生(申請考古事宜)、周泰宏先生(考古探勘工作)的幫助下,於民國66年2月開始了探勘鄭墓的工作。
文獻探討
論及遷葬南安之前鄭墓遺址的文獻,僅有高拱乾《臺灣府志》所載「鄭成功墓在臺南縣武定里洲仔尾,男經附葬焉」數語。墓址雖經遷葬,然而依舊時習慣,墓碑、頂柩、墓誌之外的物品通常棄置原地,而鄭克塽〈先王父墓誌〉所提及的歸葬物也僅包括墓誌銘、靈柩;換言之,仍然可能發堀其他遺留以確認墓地原址。惟依文獻記載,洲仔尾一帶的鄭氏大墓尚包括未遷葬的鄭克臧夫婦墓,以及乾隆年間今台南市一帶的望族鄭其仁墓。由與文獻不足徵,上述墓址若要分別定位避免混淆,須進一步求證於考古採訪。
實地採訪
為推測確切的墓地遺址,作者轉而求助於地圖,即查考清代洲仔尾所隸屬的武定里所在位置。由於清代文獻所記載的里程數在精確性上的不足,在標出武定里的範圍時主要是靠廣泛收集各文獻中隸屬該里的地標來劃定,再輔以日治時期以後較精確的地圖(主要是《台灣堡圖集》)。由此再確立寺廟、聚落等可能能在耆老口中發掘相關資訊的採訪地點。
實地採訪始於民國65年夏;在探訪洲仔尾本庄庄廟保寧宮的原址時調查到墓碑及石華表各一,碑刻「誥封恭人鄭門黃氏長生壽域」,而此兩件遺物原址在鄉人口語所謂的「白馬墓」上。從遺物來看該墓主應為鄭其仁,然而鄉人間則相傳其本為鄭成功墓。墓前並有石馬一對,只是如今一隻已移至赤崁樓,另一隻則埋入不知何處的土中。(待續)
移置於赤崁樓的石馬。圖片來源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