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128期〔學術文摘〕宗祠—白河張鑑公宗祠
摘自王念湘、沈識鶴、郭百超、李麗菁、潘豐富等著,《南瀛宗祠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75-78。
前言
白河區為臺南市著名的觀光勝地,以盛產蓮花聞名臺南。白河區主要大姓張氏家族,於客庄內(今庄內里)為根據地,世代在白河區辛勤開墾,雖張氏家族為客家聚落,但隨時間流逝,社區發展意識逐漸興起,早已不分族系共同為自己的家園盡心力,民族融合的精神難能可貴。
▲張鑑公宗祠的「三門」牌樓,具有佛教「三解脫門」之寓意,及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創建年代和沿革與張姓家族簡史
張鑑公血緣屬張念三郎系,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永豐里梅隴德三傳社竹插甲石橋鄉,於七世祖法通公遷居來臺後,便定居臺灣府嘉義縣下茄苳南堡客庄內,至第八世祖長子永珠公才分居於現今大排竹,而次子永裕公分居於外角仔,三子永緒公則居住於客庄內(今庄內里),隨後,第十二世祖高猶公再從客庄內遷移蓮潭里三角潭為開基祖公。
現有公祠建築宏偉,內設張公法通祖先靈位,並於柑仔園設公墓地葬第十五世祖智春公及後代祖先於清明時受後代子孫共同祭拜。而嘉義縣三層村是由第十五世祖長子本立公及恆終公於三層崎開墾現有宗祠。
張鑑公祭祀公業管理委員會成立於民國87年(1998),當時族人分別居住在白河、庄內里、三角潭、三層崎、及大排竹與外角里等。為了公平起見管理委員會的委員由白河、庄內里、三角潭、三層崎、及大排竹與外角里各聚落自行推選一人擔任,管理員則是由派下員選舉產生,任期是1任4年連選得連任。故每天皆有族人負責打掃清潔及早晚祭拜祖先。
建築特徵
張鑑公宗祠採單殿式傳統建築型態的三間起設計;屋簷下「步口廊」以斗栱出挑的思古幽情的廊道。在山牆外面有以磚牆凸出水平線條的「鳥踏」,約略是土石造與木造屋架之分界線遺留下來的手法。
▲張鑑公宗祠的斜側面外觀
在步口廊上支撐簷口的「步口柱」柱子畫滿了花鳥的彩繪,以及置於柱與樑交角處,題材花草,繁密之木雕;用來強化節點、使之不變形的「托木」木塊,每一細節都精雕細琢、栩栩如生。
▲宗祠主體的「步口柱」及「托木 」
▲獅子造型的「斗抱」
而樑上的獅子造形「斗抱」,為樑枋上穩定斗的一個構建,因「斗」與通樑、壽樑或大楣之接觸面小,橫向力不夠,故產生以斗抱來傳達上部的重量,多雕有花草紋、獅象等圖樣以添加建築特色。
宗祠屋舍因年代久遠處處可見歲月斑駁的痕跡,但整體外觀仍保有古色古香的風貌,宗祠前偌大的庭院也提供了孩子嬉戲玩耍的安全空間,為清幽的宗祠帶來一絲歡愉。
▲宗祠內供俸張始祖歷代宗親蓮長之座神主牌的「公媽廳」
結語
張氏家族昔日每年的4、5月因是桂竹筍採收的季節,親族內會烹煮竹筍宴請子孫俗稱為「吃竹筍公」,雖這些具有人情味的習俗,隨著人口的外移…等因素影響今日已不復見。但每逢冬至祭祖時,各房子孫仍集聚一堂,待開完祭祀公業派下會員大會,便席開10多桌,一同聚餐,可見其不同一般的凝聚力及向心力。
- Apr 08 Fri 2011 16:31
《臺南學》電子報第128期〔學術文摘〕宗祠—白河張鑑公宗祠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