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 第152期(學術文摘)南瀛佛雕匠師誌-神像雕塑材料與工法(上)
摘自魏稚恩著,《南瀛佛雕匠師誌》,臺南:臺南縣政府,2010年6月,頁39-57。
神像的雕與塑
所謂 「雕」即是雕刻,雕刻是將比硬質材料,利用雕、刻、切割、研磨或鑿的方法去除不要的部分,留下的部分就是創作者要呈現出來的形象。「塑」是塑造,和雕刻不同之處在於塑造乃是利用加入的材料的方式來創作。作法是以穩固的心棒做骨架,再用陶土、黏土、或蠟等可塑性高的軟質材料,經過堆土、捏形、飾或光磨、翻模再來上色,來完成作品。隨創作者自由增減材料,在修改上較不受限制,所以創作者可以更容易地掌握材料與作品的造型。但因塑造的材質多容易變形或保存不易,因此也會採取石膏、玻璃纖維樹脂、青銅 … 等材料再翻鑄,以延長作品保存時間。而組合造型則是將異質或同質材料的形體,加以組成造型。此技法中具多元、自由的創作性。
神像雕塑的材質
(一)紙製神像:
目前紙製的神像有兩類,較常見的是以竹片為骨架,覆上棉紙後再加以彩繪而成。這一類的神像通常見於建醮或七月普渡且保存期限不長;當建醮或普渡科儀進入尾聲,神像亦隨之火化。農曆七月普渡的大士爺,準備搭乘王船遊天河的王爺與兵將們都屬於這一類。
另一種紙塑神像則較為罕見,價格也較高昂。先以厚紙打底做成雛形,再以特製薄棉紙,一次三層地貼上二十層,而後塗上礦物粉料、水膠調成的水漆,再進行類同木雕泥塑一樣的程序,塗上黃粉土做底層後,進行漆線、安金、上漆,做法十分繁複。這種紙塑神像可經百年無損,然而因工時較長且價格高昂,接受度並不高,自清朝以後已少有人訂製,技藝近乎失傳。
▲在建醮場合中常見的大型六騎紙糊神像,這類神像隨著醮典儀式而焚毀。
(二)木雕神像:
木雕神像是台灣可見度最高的神像。樟木、檀香木、紅豆杉、肖楠、黃楊木、櫻花木都是可採用的材料。其中以樟木(牛樟、香樟)較適合雕刻。檀香木紋理細密,但體型不若樟木粗壯,適合用於體積小而精細的雕刻。台灣紅豆杉與台灣檜木則屬國寶級的木材,價格高昂。
一般的木雕神像又可分為硬身及軟身兩種。利用一塊完整的木材雕刻而成的神像屬硬身神像。軟身神像是以木材分別雕刻神尊的頭、身、手、足等部位,透過活動關節式榫接方式組合成可站可坐的神尊,然後再將神尊穿戴衣、冠、鞋飾品。硬身神像製作程序較複雜,但也較普遍。
木材雕製神像有以下幾個程序步驟,包括:開斧、粗胚、修光、開臉、磨光、打底、浮雕、上漆、安金、彩繪、入神、開光點眼,其中值得一提的部份為:
打底:在磨光後的雕像上採取塗刷黃土漆(福州派)或黏貼裱紙(泉州派)的方式,讓雕像表面摸起來有如皮膚般的觸感。
浮雕:常見的浮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以刀具在雕像本身刻出進行龍 紋、戰甲等立體飾紋,是漳州派特有的手法。另一種浮雕的方式是泉州派與福州派採用的漆線雕。漆線是由天然植物漆加上紅磚瓦粉製成,使用前需反覆垂打使其軟化成為具可塑性的雕塑材料。利用盤、結、繞、堆,雕、鏤等多種手法將漆線黏貼在雕像上並塑造出龍袍戰甲各種裝飾造型。
安金:神像之所以稱為金身,是因為雕像多了安金這道手續。進行安金工作時最好選擇一處乾淨、無風無塵的地方。首先把雕像上的粉塵吹除乾淨,然後均勻的塗上按金漆,然後細心的將金箔貼在雕像上,然後用具彈性的兔毛筆將金箔按壓平整。完成安金的雕像彷彿就像是用黃金打造一樣。
▲完成黃土底漆加工的雕像。
▲這尊神像係利用漆線進行浮雕裝飾。
(三)泥塑神像
泥塑神像,顧名思義就是以泥土為素材雕塑而成的神像。體積龐大不易以木材進行雕刻的神像常以泥塑工法進行製作。如台南縣佳里震興宮鎮殿的李府千歲,白河鎮大仙寺的阿彌陀佛、台南市大天后宮的鎮殿媽祖均為泥塑。泥塑神像製作步驟,包括:立支柱、主結構、繞麻繩、塑輪廓、修形貌、裱紙布、磨砂、牽粉線、內裡漆色、貼金上彩等8步驟(詳細可參閱本書)。
由於泥塑神像使用大量的黏土,重量通常不輕,完成後極少搬動以避免損壞。另外泥塑神像要特別注意的是溫溼度與蟲蟻所造成的影響。近年來,台南縣市數起泥塑神像「掉頭」或金身嚴重剝落,大多係因泥塑作品年久風化或白蟻蛀蝕所致。與木雕神像相較,泥塑神像不易保存,維修更為困難,但卻也增添其歷史與藝術價值。
▲台南大天后宮的媽祖神像是泥塑而成,頭部曾因內部木架構腐蝕而斷落,圖中是經杜牧河修復後的媽祖。
▲大觀音亭內的亨將軍塑像,一旁的婦人正手工編製法索。
- Jul 09 Mon 2012 14:00
《臺南學》電子報 第152期(學術文摘)南瀛佛雕匠師誌-神像雕塑材料與工法(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