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南學》電子報 第164期(學術文摘)-臺南延平郡王祠沿革考及祭祀源由
摘自《臺南文獻創刊號-臺南地景文化專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2年1月,頁109-116。


前言
臺灣各地的百姓為感念延平王鄭成功開疆闢土的功勳,以及反清復明的民族思想,而將其鄭王隱含入王爺信仰的系統之中予以祭祀,因此以王公、大人稱者甚夥⋯⋯神像俱雄而毅,或黝或赭,或白而晳。詰其姓名莫有知者。」而且崇祀對象涵蓋鄭成功及其子、孫與相關人物。

清領時期的延平郡王祠及祭祀
臺灣鄭成功信仰始於鄭王薨後,雖無文獻具體記載立廟奉祀,然施琅入臺時曾「奉牲幣祭告成功之廟」,此廟即今臺南鄭氏家廟,鄭經所建之鄭成功廟至清朝入臺時,由官建的廟宇改為鄭姓祠堂,鄭王之祭祀僅為鄭姓族人祭祖之列,民間則散於各鄭王史蹟及傳說之地,各地百姓以王爺為崇祀對象,建廟暗祀。從清康熙至清光緒年間可謂是臺灣地區鄭王信仰的民間暗祀時期。此一時期臺灣民眾或藉宗族、家神之名,或藉移墾守護神之名,或藉靈異、傳說,共有 22 間廟宇分建各地,臺南地區則以開山王廟為最盛名。
至清同治 13 年(1874),福建船政大臣沈葆禎以欽差使者辦理海防,因牡丹社事件來臺巡視,臺灣府進士楊士芳等上稟為鄭成功追謚建祠,復得臺灣道夏献綸、臺灣府周懋琦等之議,乃奏請朝廷,准在臺灣府城為鄭成功賜謚建祠。祠為三進九楹,正殿前有東西兩廡及儀仗所、祭器所,再前為櫺星門,正門上石額橫書為:明延平郡王祠,其上復有直書「奉旨祀典」石刻 4 字,左右兩偏門,左門上有石刻「擎天」兩字,右門上有石刻「闢地」兩字,正門及左右門額上題字俱為沈葆禎手筆。前庭有照牆及東西轅門,東門木刻額為「聖朝褒祀」,西門木刻額為「明室遺臣」,均知府周懋琦所題。祠貌宏壯,畫棟雕樑,金碧輝煌,允稱美侖美奐。
正殿祀延平郡王像,為福州匠師所塑,前有神位曰:予謚忠節明賜姓延平郡王神位。左右配祀崇明伯甘輝、建安伯張萬禮兩將。東西廡配祀明末海疆諸臣及殉難諸將,與鄭成功殉難世子等共 140 人,後殿中為太妃祠,祀成功母翁太妃本姓田川氏之神位,左為寧靖郡王祠,祀明寧靖郡王諱術桂神位,及寧靖郡王五妃之神位。右為監國祠,祀監國王孫諱克神位,及監國夫人陳氏之神位。

《臺南學》電子報 第164期
▲(左) 延平郡王祠擴建於清光緒元年(1874),畫棟雕樑,祠貌宏壯。
(右) 正殿所祀延平郡王像,為福州匠師所塑。

2
▲(左) 崇明伯甘輝因造形持印,故以「印官」稱之。
(右) 建安伯張萬禮因造形持劍,故以「劍官」稱之。

日治時期的延平郡王祭祀
鄭成功實際統治臺灣僅 1 年有餘,然而 19 年之說應肇始於鄭成功在福建從起兵反清復明至開闢臺灣的前後 19 年,再加上其子與孫後來經營臺灣 21年,總迄40餘年,因此臺灣人民以「開山王」之名為其建廟奉祀。延平郡王祠增建開山神社,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日本從江戶時期以後,持續發展的華夷變態思想,從日清甲午戰爭之後的日本社會,隨之而來的領有臺灣,對鄭成功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由於日本臺灣總督府將開山神社列為臺南縣治下的縣社,使鄭成功的信仰在南臺灣成為顯著的主流;至日大正 5 年(1916)後,臺南地區舉辦臺灣最大規範的迎媽祖活動,則是以開山王出轎為前導,開山神社亦以日本神轎出巡,盛況空前,引領風潮,即至日本戰敗退出臺灣,神社拆除,但民間習俗已成慣例,至今臺南市每次辦理媽祖遶境活動,延平郡王祠出巡的神轎仍居前導地位。


戰後的延平郡王祭祀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於隔年農曆元月 16 日舉行春祭,由臺南市政府主祭,另於農曆 8 月 16 日舉行秋祭,而民間仍於元月 16 日恭祭。之後春秋兩季祭典日期,頗不一致。至 1948 年臺灣省參議會第5次大會始建議定每年 4 月 30 日鄭成功登陸臺灣之日為興臺紀念日。臺南市遂於 1949 年 4 月 30 日上午 9 時在延平郡王祠舉行各界慶祝興臺紀念日並春祭延平郡王,1950 年 8 月 15 日臺灣省政府復代電臺南市政府,以據省文獻委員會以鄭成功誕辰為農曆 7 月 17 日,換算國曆 8 月 27 日請為紀念日。臺南市各界乃於是年 8 月 27日舉行延平郡王秋祭典禮。此為延平郡王祠由臺南市府主祭的階段。


3
▲延平郡王祠北方廡殿今貌,為1963年所改建。



更多詳細內容,可參閱《臺南文獻創刊號-臺南地景文化專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nYing 的頭像
    NanYing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學部落格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