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文摘]關於新港文書
摘自翁佳音,《西拉雅族羅馬字的成立與衰亡》,發表於2007年7月28、29日,台南縣政府文化局所主辦「西拉雅平埔會親-再現西拉雅」平埔文化研習活動。
--
現行所謂「新港文書」,指的其實是源於荷治時期,由荷蘭的新教牧師傳入今天台南、高雄、屏東一帶原住民的羅馬字書寫系統,後來多半以民間所謂「番仔契」的形式保留下來,且多半與新港社有關,因而1933年由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教授村上直次郎出版其蒐集的「番仔契」、「番仔字」文書時,便題名為《新港文書》。
「番仔契」。圖片來源
19世紀以來,基督教傳教士在亞洲積極傳教,荷蘭人在17世紀的傳教活動也引起了注意,此時歐洲所出版〈主祈禱文Pater noster〉的世界各國語版本中就包括台灣的西拉雅語和虎尾語;1840年代雲彰地區的〈虎尾族語典〉(Woordboek der Favorlansche taal)手稿發現於印尼雅加達,其後在荷蘭Utrecht學院圖書館又發現了〈台語語彙〉(Woordenlijst der Formosaansche taal,「台語」為西拉雅語)。1870年代,為傳教與調查研究來台的外國人絡繹不絕,「新港文書」因而也在蒐集之列:這些人包括美國駐台領事李先得(C. W. Le Gendre)、生物學家J. B. Steere、蘇格蘭宣教師馬雅各(J. Maxwell),以及將西拉雅語泛稱為「新港腔」的甘為霖牧師等。戰後,經王世慶、蔡承微等學者的整理,所蒐集的文書粗估約有160件以上;而近年來則有李壬癸、土田茲、澳洲的A. Adelaar等語言學家的研究,在新港語的字彙、發音和語法結構上都有突破性的進展。
荷蘭時期羅馬字的傳入,與東印度公司的傳教活動相關,傳教士藉著羅馬字拼寫原住民語言並宣講基督教教義。公司的第一位牧師G. Candidus於1627年便來到新港社學習西拉雅語、編輯字彙集以傳授給以後的牧師;隔年並開始在新港社教學。其繼任者R. Junius則於1635設立了學校。1643年,荷蘭已培養出50名原住民教師,分派到蕭壠、麻豆等地的六間學校中;其後,教堂、學校漸次增多,及於南路的放索、北路諸羅山、虎尾、半線,甚至淡水、雞籠等地。雖然1658年的學生住宿規定中有值日生糾舉「在學校內不講荷蘭語」的學生的制度,但一般說來,教會大多是以原住民語言來教育、宣道、主持禮拜。即便到了17、18世紀,荷蘭人也不是很熱心推動荷蘭語教育,與英國恰成對比;甚至在印尼獨立前荷蘭語都不是公用語。(待續)
- Sep 28 Fri 2007 09:22
[學術文摘]關於新港文書[1]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