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66期[學術文摘] 台南縣糖業鐵道史(三)

摘自 周俊霖、許永河著,--初版--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政府,民96(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第11輯)(南瀛地景文化專輯;57)

岸內糖廠和新營總廠簡史

岸內和新營兩糖廠在日治時期均屬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轄下之製糖所。該製糖會社最初是由台南富商王雪農與鹽水廳下的地方仕紳劉神嶽、翁煌南、黃錦興、葉瑞西、郭升如等人於明治36年(1903)合資創建,資本額為30萬日圓,並於鹽水港的岸內庄(現鹽水鎮岸內里)設立新式工場,最初每日壓榨量350公噸。明治40年(1907),日資大舉溢入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日人持股達81%,鹽水港製糖遂成了日資會社,資本額由30萬日圓增資為500萬日圓。

日人收購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後,將原岸內工場的壓榨能力提高,明治42年(1909),岸內工場試製「耕地白糖」成功,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成為臺灣製作「耕地白糖」之嚆矢,同年並於新營庄(現新營市)新設新營第一工場,本社總部也由岸內庄搬至新營。明治44年(1911),岸內增建第二工場,主要專製白糖。

水源取得是製糖工場設立之優位考量之一,因此幾乎所有製糖工場均設於溪畔,當每年開工前夕,工場即用竹籬、沙包築成攔水壩以擷取溪水,待製糖期結束方才拆壩。岸內工場地近八掌溪,而之後設立的新營工場則位於急水溪畔,築壩取水均十分便利,昭和11年(1936),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在急水溪上修築了尖山埤(柳營鄉),以提供新營製糖所冷卻用水與農場蔗園灌溉,同年新營製糖所即又設置了新營第二工場,新營、岸內兩地之四座工場的原料採取區則彼此互通。昭和12年(1937)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收購了位於番社(東山)境內的一個小糖廍,將其改造為壓榨能力300英噸的新式紅糖工場,並取名為新興產業株式會社前大埔製糖工場。該場於接收時隸屬第四區分會並改稱前大埔赤糖廠,之後歸屬新營糖廠,稱前大埔紅糖工場,39年(1950)因原料推廣困難而停閉,隔年(1951)租予當地陳澄沂經營,47年(1958)以租金太少,乃將廠房併同機器、車輛等設備出售。

二次大戰末期,新營及岸內四座工場均遭受盟軍飛機慘烈轟炸,岸內第一工場尤其嚴重,因此在光復後新營及岸內兩廠分別進行第一、第二工場的合併。民國39年(1950)7月,臺糖撤銷分公司制,實施總廠制,設立台中、虎尾、屏東、總爺、新營五總廠,新營總廠下轄新營、岸內、烏樹林、南靖、蒜頭五廠,之後組織時有更迭,但岸內及烏樹林糖廠均一直隸屬新營總廠轄下。民國81年(1992)岸內糖廠組織裁撤併入新營總廠,改稱岸內工場,總廠的製糖工場則改稱新營工場,兩年後(1994年)岸內工場停壓,原有人員約70%留新營總廠服務,其餘則抽籤分發附近糖廠服務。

關廠後的岸內廠區因不再利用而逐漸荒蕪,雖然台南縣文化中心曾於86年(1997)3月29日至4月2日在這裡舉辦為期5天的全國文藝季「鹽水製糖一百年」,但一如其他大拜拜式的活動一般,活動過後人潮隨即散去,岸內糖廠的風華又回歸於歷史的記憶中。而位列總廠級的新營總廠也終抵擋不了糖業的寒冬,先於民國89年(2000)5月1日改為新營糖廠,農務、工務、運輸三處也併同改制為農業、糖業、物流暨油品處。隔年(2001)製糖季結束後,新營糖廠就於7月停壓關廠,改稱新營廠,91年(2002)4月,工場煙囪終於倒下。

岸內糖廠最特別的是廠址位在八掌溪南,可是其農場和原料區卻大多分布在八掌溪北,在岸內糖廠停壓之前計有新庄、溪洲、東後寮、西後寮四座農場,均位在溪北嘉義境內,另有光榮(東後寮)、景山(前港東)、埤前(埤子頭)、頂洲(溪洲寮)、過路(過路子)、岸內、義竹、下潭等原料區。有趣的是,對岸的南靖糖廠在63年(1974)接收烏樹林糖廠的菁寮農場、原料區後,亦在八掌溪南岸擁有農場和原料區,形成八掌溪南北岸兩糖廠在對岸各擁有農場和原料區的現象,南靖糖廠走周行橋至南岸採收原料,岸內糖廠則渡厚生橋至北岸採收甘蔗。岸內糖廠停壓後,原料區和農場就由新營和南靖糖廠分別接收,自營農場全歸給南靖糖廠成立農場課(二),約耕原料區則在新營總廠另設農務課(二) 。

新營總廠在光復初期擁有太康、林鳳營、新厝三農場,(1979年林鳳營和新厝合併為新鳳農場,1984年新鳳和太康再合併改名柳營農場),此外尚有太子宮、新營、柳營、學甲、下營等諸多原料區。烏樹林糖廠關閉後,所屬農場和原料區歸併於新營總廠,總廠所轄農場和約耕原料區面積大增,在民國83年(1994)以前,新營總廠計有柳營、樹安(樹林、安溪合併)、白河(崁子頭農場)三農場,另轄有太子宮、新林(新營和烏樹林合併)、鹽水、柳營、下營(學甲、六甲併入)、重溪、官田、大內、東山、白河等原料區。83年(1994)岸內工場停壓,新營總廠又接收岸內糖廠各原料區,原料區勢力擴散至八掌溪北岸。一年後(1995年),臺糖將八掌溪南北的農場、原料區重新劃分,溪南的菁寮農場和菁寮原料區改歸南岸的新營總廠所管,溪北的埤前(含景山) 、光榮(含下潭)原料區則改納南靖糖廠所轄。84年(1995),佳里糖廠停閉,部分原料區和農場又轉撥新營總廠,原料經學甲線運至新營壓榨,至此曾文溪以北地區原料區幾為其所屬。

新營總廠及岸內糖廠鐵道路線

岸內糖廠的原料區和農場大多位於八掌溪北岸,因此糖廠的鐵道線路基本上是往北四射分叉,類似樹枝狀分布,各專用線除新岸線、白沙屯線、土庫線、渡子頭線(66/67年期拆除,改為道路運輸)外,其餘專用線都在八掌溪北岸。至於新營總廠原有的農場和原料區則分布於糖廠南邊,因此線路分布方向恰與岸內糖廠相反,以南向為主,其中從大內旗站分出的大內線是最長的一條專用線,主線長達27公里餘,在糖業鐵道中稱得上是超長程線路,而日治時期的內庒線更長達31公里。
台灣糖業鐵道敷設肇始於橋仔頭工場,構築鐵道最初之目的是便於原料運送,到了明治42年(1909)5月20日,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開辦新營至鹽水港間的客運業務,這是台灣第一條營業用的糖業鐵道,營業之初僅有5.3哩2個車站,大正2年(1913)再延長至布袋,之後各會社也陸續興辦營業線,從此糖業鐵道又肩負了廣大鄉間的客貨運任務。除這條歷史悠久的布袋線外,新營總廠還有一條行經柳營、下營、學甲的載客營業路線柳營線和學甲線,此外還有新岸三線、小學校線、土庫線等貨運營業線。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