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瀛學》電子報第70期[學術文摘] 善化神明會與敬聖會

摘自 李百勳 著,〈善化神明會與敬聖會〉,《南瀛文獻》第五輯,新營:台南縣政府,2006年9月,80-92。

前言
善化鎮耆老洪景星指出,善化慶安宮主神是媽祖,媽祖又分大媽、二媽、三媽,大媽有大媽會、二媽有二媽會…中壇會,這些會設有基金、有入會會員。因為神明生日熱鬧廟會,要花很多錢,不能沒有經費和人力。就他所知,善化慶安宮的大媽會最有錢,中山路舊台電公司變電所到現在的南津飯店大片土地,都是大媽會所有。
神明會坐收出租土地的租金,當作迎神賽會的費用開銷。神明出巡或請水請火,隨行神轎、陣頭、藝閣一長串,綿延一兩公里長場面盛大熱鬧。扛轎由轎班負責,也要有備胎接替的人手,一個轎班起碼要有五、六人才勝任愉快,清朝和日治時期,扛轎人員都是自動自發,也是義務性,頂多享受吃吃點心飲料的待遇罷了。
時代變了,現在的迎神賽會,已趨商業化、職業化,請人扛轎一天的工資兩千元,由早到晚,由出門到入廟,扛了一整天,累得要死,轎班工也大喊錢不好賺。

千歲爺會

善化鎮六分寮還保留有千歲爺會,及新港文書、古代土地買賣的契約書,相當罕見彌足珍貴,從善化鎮公所退休的里幹事楊燦然指出,神明會是古早民間的宗教團體,可以從中不難窺知那個時代的經濟活動、民間社團、風俗習慣等。
清朝時神明會盛行於台灣,未興建廟宇的神明金身,由年年卜得筊杯的爐主輪流迎奉。善化鎮六分寮的千歲爺會,成立於清嘉慶二十一年,當時的管理人是尤水和,每位信徒一人出一圓到兩圓作為資金。
楊燦然說千歲爺是六分寮楊、尤兩姓,共同信仰的神明,所成立的千歲爺會,也以兩姓人家為主,原始會員有二十一人,農曆的二月十八日是神明誕辰,後來也有其他姓氏人士加入。千歲爺會也有祭祀公業,由值年的爐主盡管理之責,收取租金並辦理神明誕辰的祭拜事宜。祭祀公業所屬土地或耕地,也有買賣、出租情事,因此保存有兩張新港文書、和十張的買賣契約書,其中的契尾也就是現今的所有權狀,由於時代的變遷,六分寮千歲爺會的祭祀公業已解散。
兩張新港文書中,其中一張的年代為乾隆三十年,一邊是漢文,另一邊是羅馬拼音的新港文書,兩文並陳,由於年代久遠,部分內容缺損殊為可惜;另一張為嘉慶十七年的文物,古買賣契約書的年代,有光緒、嘉慶、道光、同治、及日治時代的明治年間。
過去,各地都有神明會的組織,除千歲爺會外,還有媽祖婆會、觀音佛祖會等,到今天,有的已解散,有的雖還維繫下來,卻遭逢資金短缺的難題。從前,生活貧苦,人往生後,缺乏以葬儀為職業者,父母會也應運而生,楊燦然指出,參加父母會的成員,出錢出力出人,一旦有人過世會員就手拿鋤頭、幫忙扛棺,處理殮葬善後,為互助會性質的一種組織。

善化敬聖會

善化慶安宮是縣定古蹟,它的前身是文昌閣,文昌閣建有東西廂房,作為教授漢文之所,是當年灣裡街(善化古名)的文教中心,荷據時期變身為荷語教習所。
清同治元年六月六日(西元一八六二年),發生嘉南大地震,文昌閣倒塌,地方鄉紳唱議重建廟宇,主祀媽祖名為慶安宮。後來增建後殿供奉五文昌帝君。每年仲秋之時,舉辦盛大的五文昌祭典,是地方一大盛事。
五王昌帝君分別是梓橦帝君、朱衣神君、魁斗星君、純陽神君、關聖帝君。梓橦帝君又名文昌帝君,俗名張亞子,居四川七曲山,仕晉戰歿,廟在保寧府梓橦,故稱梓橦帝君,唐宋時帝命主文昌及人間祿籍,加封為文昌帝君;朱衣神君就是紫陽夫子,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士子無不希望朱衣神君賞識點頭,被主考官錄取;魁星是北斗第一星,相貌古怪,右手臥筆,左手執墨斗,一腳踢鱷魚,一腳踢星斗,高中奪魁取狀元之義,稱為天下士;純陽神君又叫孚佑帝君,是八仙中的呂洞濱仙祖,生而全形木質、鶴頂、龜背、鳳眼蠺眉極聰明,日記萬言,出口成章,是士子崇拜的對象;關聖帝君也就是文衡帝君,忠心耿耿,義薄雲天,允文允武,乃聖乃賢,翊讚文運,受到民間崇拜,列為文昌之一。
五文昌祭遵古進行,由聚奎社主其事。退休的前龍潭國小校長歐陽清表示,聚奎社會員有四十三人,都是地方聞人,如前國大代表、台南縣議會議長王鼎勳、前縣議員林耿彬、前大成國小國小校長鄭金宗、詩人林清春、蘇建琳、蘇東岳、眼科醫師洪調水、鄭清章、胡麒麟、代書孫江淮、善化鎮首任官派鎮長陳油、商界聞人鄭瑞鐘等人。
歐陽校長指出,清朝中期,新市鄉三舍村林天恩考中舉人,當上文官,自己捐出田地三、四甲,給文昌閣當作教授義學用途,由教學秀才掌管財務。對地方文史很有研究的洪景星指出,古時候的有錢人,總希望買個官做過過官癮,聽說林天恩捐錢買官,時人稱之為税進士。清朝末期,善化鎮北仔店陳博舍,曾聘請台南市專門演奏祭典音樂的樂師,到文昌閣來演奏,一時之間文風鼎盛。
後來義學中輟,田產在秀才林慶猶等人手中。日治時期,區長蘇試接收五文昌帝君田產,自行管理,一直到庄長蘇添壽繼承創設聚奎社,財務才正式獨立。原始社員僅十三人,民國十二年增募漢學家、老師、保正等共四十多人。不久,台南市孔廟指定鎮內聞人蘇建琳為觀禮官,祭奠習儀、禮樂始備,並建立了古禮祭典的基礎。
每年農曆八月十日舉行五文昌帝君祭典,由社員輪流作東宴客,並選舉理事管理田產,後來改名為聖人會,眼科醫師洪調水,認為孔子、孟子才能稱聖,五王昌帝君是星宿,改稱聖人會名稱不妥,後來改為敬聖會迄今,所餘基金無多。善化祭拜五王昌帝君的習俗,從民國九年開始,到二十四年止共計十六年;民國二十五年到三十八年,因為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慶安宮被拆除。三十四年終戰,慶安宮經過五年的整修,三十九年起祭典又恢復。
三十七年起,政府實施三七五減租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聚奎舍的財務狀況,一年不如一年,七十四年以後因為經費難繼,五文昌祭遭停辦的命運,八十六年委託慶安宮管理委員會接辦,慶安宮於中秋節上午十時舉行秋祭,也同時祭拜台灣文獻初祖沈光文。
五文昌帝君的釋奠大典的過程,依照古禮進行,有行上香禮、初獻禮、跪唸祝文、亞獻禮、終獻禮等,並以大通唱、引賛唱反覆進行,陪祭生、主祭生先後獻香、獻花、獻爵、獻果等。慶安宮管理委員會會發請帖,邀請民代、縣議員、鎮長、學校校長參加,備辦的祭品有鹿肉、大魚、雞、羊頭、祭聖糕等,典禮簡單隆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nYing 的頭像
    NanYing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學部落格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