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南瀛學》電子報第113 期〔學術文摘〕戲院—鹽水永成戲院

摘自陳桂蘭、王朝賜著,《南瀛戲院誌》,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年3月,頁130-137。

前言

鹽水是台南縣著名的文化城鎮,著名的蜂炮、意麵、八角樓等,都使得小鎮充滿了活潑的文化氣息。鹽水鎮前後出現了三家戲院,永成、東文與大榮。永成戲院是其中經營得最具規模的戲院,其位於鹽水鎮著名的點心城附近的康樂路上,前身為碾米廠的倉庫,連棟屋身加上挑高閣樓,顯現出了它的氣勢。永成戲院可說是鹽水人共同的回憶。

創建年代及沿革

永成戲院的前身是碾米廠的倉庫,為黃直所有。黃直的父親黃紅是日治時期的保正,從事碾米的事業,於是黃直也就子承父業,從事碾米事業。日昭和17年(1942),黃家興建「臺南州米穀納入組合,廣內義久調製工場收容倉庫」竣工,廣內義久即為黃直在日治時代的名字。

A2-01a.jpg

▲永成戲院的創始者黃直

A2-01c.jpg

▲黃家所興建的碾米廠工廠

1943年,約87坪的「永成合名會社調製工廠」亦興建完成,從此黃直的碾米事業逐漸成熟。日治時代,黃家的碾米工廠生意興隆,雲嘉南各鄉鎮的農收都到此碾製,繳交稻穀的牛車大排長龍,當時黃家的事業可說是如日中天。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台灣不斷遭受美軍的空襲,碾米廠的工廠被大火吞噬了三分之一。碾米廠在重創之後,黃直重新思考出路,毅然而然地將剩下的三分之二改建為戲院,命名為「永成戲院」。

戰後,戲院正式開張,在當地吸引了許多觀眾,每當鑼鼓聲響,好戲上演,街坊鄰居扶老攜幼的來看戲,人聲鼎沸,相當熱鬧。而由於戲院的繁榮,許多酒家和餐館皆設立於此,來往的人群遊走於酒家、餐館、戲院,燈紅酒綠,車水馬龍,十分熱鬧。然而,由於觀眾的視聽習慣改變,戲院放映的片子越來越少,就連歌舞團的表演也難以維持戲院生意,最後在不得已之下,永成戲院只好於1991年結束營業。

A2-01b.jpg

▲碾米廠的倉庫,右側三分之一毀於戰火,戲院則是在倉庫左側。

戲院特色

由於戲院的創建人黃直從事碾米事業,累積了許多人脈,因此永成戲院也成為了鹽水鎮政商名流的聚集之地。也正因如此,除了一般的電影之外,有時戲院也會為了這些來賓請戲團加場演出,特地娛樂這些來賓。由此也可看出永成戲院在鹽水的地位。

永成戲院所放映的片子十分多元有西洋片、日本片、華語片,甚至是菲律賓片。其中也有很大一部份向新營戲院的周天素租臺語片,其中如文夏的「流浪三姊妹」最為轟動,另外陳芬蘭也很受歡迎。此外,還有許多劇團會在戲院演出。

戲院和戲團的關係可說是相符相成,戲團所演出的票房優劣,往往會影響戲院的營收情形。若戲團的收入太少,會向戲院老闆借錢以供生活,若無法還債,就可能會扣留戲服或道具,而且由於戲團是外來的過客,當地有許多地痞流氓可能會欺負演員,戲院的老闆就要負責派人保護戲團,由此可看出戲院與戲團的共生關係,十分有趣。雖然永成戲院現在早已結束了營業,然而,她過往的繁華,已永遠留在鹽水人的心中。

A2-01e.jpg

▲永成戲院的台南縣電影戲劇商業同業公會會員證

A2-01g.jpg

▲永成戲院的售票口,其實就在一道門面上

建築特徵及現狀

鹽水永成戲院在日治時期,本為碾米廠的米倉,共約198坪,屋頂採用日本黑瓦,內部結構以紅檜木構建。雖然在戰爭時被空襲摧毀了三分之一,但仍保住了剩下三分之二,後來進行門面加高的工程後,改建成為戲院。

到了今天,戲院建築的完整性仍被保留著,日本黑瓦整齊排列,檜木結構也逐漸穩固,不因年華老去而傾頹,戲院邊的放映室和舞臺都毫無改變,甚至連戲院旁的防空壕也並未損壞。此外,連戲院後側戲團生活的空間都還存在。可以說永成戲院的建築內部格局一如往昔,外部也並沒有太大的損壞,彷彿戲院當年的風貌都還存在著。

A2-01d屋頂.jpg
▲永成戲院的檜木結構與黑瓦屋頂,經歷歲月依然穩固

結語

由於鹽水永成戲院的放映機目前還能正常運作放映電影,若是能擺放一張張充滿古早味的木條椅子,並打開塵封已久的放映機,播放膾炙人口的經典老臺語片,讓時光倒轉回50年代,若是真能如此,則永成戲院的重新開張指日可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nYing 的頭像
    NanYing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學部落格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