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194期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信仰文化專輯-阿立祖信仰研究》作者:段洪坤;第一章:阿立祖與西拉雅族-前言-第一節:以西拉雅為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12月初版,P.12-19頁。

第一 章 阿立祖與西拉雅族
阿立祖信仰的研究始於日人國分直一,他一直認為只要把阿立祖信仰的祀壺好好做調查,就可以釐清楚西拉雅族的遷徙、聚落分佈,但是後來的研究證明,拜阿立祖的人群不一定是西拉雅人,西拉雅人也有許多改宗信基督教不拜阿立祖。但是,阿立祖信仰卻跟西拉雅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基於許多民眾對於阿立祖與平埔族群或阿立祖與平埔族,老是分不清,常有全部的平埔族群都拜阿立祖,的錯誤認知,就像2004年北部某宗教團體辦理一個名為「全台平埔洗佛祭」活動,幹部到全台各地的平埔原住民部落邀請族群團體參加,到了噶瑪蘭新社部落還提到要邀請他們的「阿立祖」到台北共襄盛舉,令人啼笑皆非!基於社會大眾常常把平埔族當成是一個「族」,進而把西拉雅族的「阿立祖」當成是全台性的平埔原住民膜拜的神祉,所以本書有必要在一開始,就讓讀者能清楚認識西拉雅族的歷史背景,這樣在往後章節要來了解阿立祖的信仰才不會又產生錯誤的瞭解。本書最主要探討的阿立祖信仰是以台南地區為主,臺南地區四大社及大武壟社群是西拉雅信仰的發源地,也是集中地區,有必要先了解西拉雅族的歷史,才能在歷史脈絡中瞭解這個信仰的演變。
西拉雅人 《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作者巴斯.史馬卡爾頓手繪西拉雅人獵鹿圖。
第 一節 以西拉雅為名
台灣的原住民族早期是屬於原始的部族型態,大都是氏族自成的一個原始聚落,只有「社」沒有「族」的概念,荷蘭時期還保持這樣的獨立「社」形式,彼此相互合作也相互爭戰,荷蘭是第一個統治台灣的外來殖民政權,當初稱台灣的原住民為「土著(natives、aboriges)」,後來清朝政府管理台灣時,將原住民分成「生番」、「野番」、「化番」、「熟番」等,如果不受清朝政府管理,不用繳稅、擔任公家勞役工作的番社人歸類為「生番」、「野番」;受政府管控,但不用「輸賦納徭」的番社人歸類為「化番」;完全受政府差遣的叫做「熟番」。也因為這些熟番大多居住於「平地的草埔」,故民間稱之為「平埔仔」或「埔仔人」。
平埔之名,文獻最早見於清雍正年間 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約1724), 大部分的平埔族群,分布於南自屏東平原、嘉南平原、臺中台地、臺北盆地以迄蘭陽平原、花東縱谷間。
日本政府接收台灣後,找來許多受過西洋科學訓練的學者,進行台灣本島的許多基礎調查及建設,其中粟野傳之承、伊能嘉矩兩人負責原住民族的調查,經過多年親身走訪全台許多原住民部落,於1900年《台灣蕃人事情》一書中,先以「地理環境」因素,將台灣原住民族分成「高山族」及「平埔族」;再以文化、語言、傳統領域等標準,將高山族分成九族、平埔分成十族。依照伊能嘉矩的分類,將台灣的平埔族群分為:Tao, Siraya, Lloa, Poavosa, Arikun, Vupuran, Pazzehe, Taokas, Ketaganan, Kuvarawan等十族。
台灣原住民族有所謂的族名不過也才100年左右的歷史,這樣族群的分類,基本上是「殖民統治者、主流社會的觀點出發,無視於原民的族群特性(enthnicity),亦未曾顧及被認定族群的自我認同(enthnic identity)」, 所以自2004年起太魯閣、撒奇萊雅及賽德克的族名運動,分別從官方的泰雅族、阿美族獨立出來,是統治政權還給族群自我認同權利的開始。當然平埔族群也應如此被對待,所以近年來平埔族群的「自稱」又有不同以往學就的分類,像從巴宰族獨立出來的噶哈巫、從西拉雅族獨立出來的馬卡道,甚至有些原歸類在西拉雅族的大武壠社群(四社熟番)認為他們祖先是Taivoan人,所以要以「大滿族」自稱。
番社采風圖-守隘 《番社采風圖》守隘,清領期熟番在官方派撥下屯守,防生番出沒。
台南地區的平埔族群以「洪雅族」、「西拉雅族」兩大族群為主,洪雅族社主要是分布於今東山區、白河區,位於台南區的北邊沿山地區;西拉雅族社早期則廣布在台南沿海地區、平原地區、丘陵地區;沿海、平原地區以新港、麻豆、蕭壟、目加溜灣等四大社為主,丘陵地區以大武壟社群為主。
而這群人為何被伊能嘉矩歸類成為Siraya族,相信是跟當年所有原住民遇到了為殖民統治服務的人類學家的「自稱」有關。當人類學家向接受調查訪問的原住民介紹完自己的名字後,透過翻譯問原住民:「請問你是誰?」,在文化語言的差異下,原住民的回答是:「我是Bunun /Siraya......」,也就是「我是人」的答案,所以事實上台灣原住民族的族名大多是「人」的稱呼,於是「人族」成了現今台灣各原住民族的族名。而西拉雅人的自稱我們也可以從伊能嘉矩在1907年於《東京人類學雜誌》所發表的一篇〈菲律賓群島的BISARA和台灣的SIRAYA之近似〉的文章得到印證:
根據SINKAN(新港)社番的傳說,則據說自小琉球島一遷移至台灣本島,就登陸在台南西南的喜樹庄的海岸,在此處形成一支,以後分住到附近各地,而這群土蕃自稱做SIRAIYA 或SIRAYA。
西拉雅族這個族名,除了早期學術研究文獻上出現外,幾乎在2000年前,我們很少聽見台灣社會用這個族名來稱呼這群人,大都以「平埔族」的模糊化名字稱之,戰後台灣學術文章及文史研究更是推波助瀾的讓台灣民眾誤以為台灣西部平原「漢化嚴重、固有文化喪失殆盡」的一個族叫做「平埔族」,再加上政府長期對於台灣族群教育的忽略與不做為,讓這一大群歷史、文化、語言截然不同的西部平原原住民後裔,陷入族群認同的誤謬之中。好不容易從同化政策中「我們都是炎黃子孫」有了「非漢」認同的這一群人,卻以為大家都屬於同一族—平埔族。 當然我們無可否認的族群的認同會隨著政治、經濟的情境因素而變動調整,也可能因為族群菁英為了競爭資源而刻意建構出來的,但我們更相信在主觀的認知上,我們西拉雅族人跟其他原住民族較願意被稱為西拉雅,而不願被稱為「平埔族」或「西拉雅平埔族」甚至是「平埔族西拉雅系」,這樣的訴求就如同阿美族、鄒族、賽德克族等不希望、也不要別人稱呼他們為「高山族」一樣的道理。1990年代起的平埔族群文化復振運動,台南地區的西拉雅人逐漸認識到族群主體性的重要,「西拉雅」這個族名漸漸被大家所認識、認同,也進而影響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稱法;如:1998年東山吉貝耍部落舉辦「走訪西拉雅-阿立母夜祭與孝海」文化活動、新化口埤部落成立「台南縣平埔西拉雅文化協會」,已經出現「西拉雅」族名為主體的訴求;2001年台南縣政府將台南科學園區「南科東西路」改命名為「西拉雅大道」、2005年交通部觀光局成立「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及2006年台南縣政府成立「台南縣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並宣布西拉雅族為縣認定之原住民族等,更在官方公文書上紛紛出現西拉雅族的名字。

臺南縣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揭牌 2006年9月20日臺南縣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揭牌,當時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 (左一) 親自參加揭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