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學》電子報第201期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信仰文化專輯─王爺信仰與儀式》,作者:吳明勳、洪瑩發,第十三章:內海區域的代天巡狩儀式,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3年12月初版,頁260-279。
第三節 曾文溪流域地區
曾文溪流域舉辦迎送代天巡狩儀式是臺江內海地區中最隆重盛大,除佳里金唐殿為子、卯、午、酉年舉行之外,蘇厝長興宮、蘇厝真護宮、西港慶安宮、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等都是在丑、辰、未、戌年舉行祭典。這種「香」、「醮」合一與「王府行儀」是曾文溪流域舉辦迎送代天巡狩儀式的特色。
這一地區的王醮除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無新造王船外,其餘廟宇都會在王醮舉行前建造王船,於王醮結束後的送王大典將代天巡狩迎奉於王船上,焚燒王船恭送代天巡狩遊天河昇天繳旨。
一、蘇厝長興宮-瘟王祭
蘇厝長興宮位於臺南市安定區蘇厝里,是蘇厝聚落的大廟,轄境包括蘇、林兩庄八個角頭。相傳清康熙18年(1679)3月間,於曾文溪畔拾得由中國大陸飄流而來的王船,船上奉有十二支綢製令旗,上書「玉勅代天巡狩十二行瘟王」及「總趕公」與全套紙糊水手、班役,庄民即迎請入庄並建茅庵奉祀,同治6年(1867)重建為磚瓦廟宇;另一說法,長興宮最初的王令是由蘇姓先祖自大陸攜奉而來,原本屬蘇姓家族私祀,建廟後成為蘇、王兩姓所共祀,為使王姓家族無異議才有了拾得王船之傳說。乾隆37年(1772)歲次壬辰,長興宮首次啟建三朝王醮,並造王船放入溪中,隨波西流,之後每逢丑、辰、未、戌年,相隔三年即建醮一次,原本的放流王船的「遊地河」,後來也改為燒王船的「遊天河」方式。長興宮是一間主神只奉祀三枝十二瘟王王令而無主神金身的廟宇,但每逢丑、辰、未、戌年農曆3月間啟建七朝王醮之時會請糊紙師父塑造值年千歲爺神像祭祀,醮後再隨王船焚化。因長興宮主祀十二瘟王,而王醮期間所迎請的也是十二瘟王,故將祭典名稱定為「瘟王祭」。
蘇厝長興宮的請王儀式相當特別,由於相傳於曾文溪畔拾得王船之故,所以每科年當千歲爺王身塑造完成後,便會擇日將千歲爺王身與所有紙糊兵將等,裝置於箱子之中,並迎奉於曾文溪畔的竹筏上,稱之為「置王箱」,此後日夜派人焚香看顧,直到請王之日。長興宮的請王時間,都是在七朝王醮「發表」儀式之後的半夜舉行,長興宮「房科」人員打開「王箱」,將千歲爺神像、王令與所有隨從兵馬迎請上岸,這正是三百多年前王船靠岸,庄民迎請千歲爺上岸的意象重現。長興宮的千歲爺神像從塑造到送王大典,始終保持神秘色彩,不讓人輕睹聖顏,千歲爺神像迎請上岸後的開光儀式,更是在娘傘藏護下,由道長於娘傘內完成。
長興宮的七朝王醮,是曾文溪流域定期王醮中醮期最長,也是醮典儀式中較為豐富完整的,醮典結束後仍於請王的曾文溪畔舉行送王科儀。古時候王船大都是竹編紙糊或較輕小型的木造王船,送王之時常以人力扛抬至王船地,雖然現在長興宮王船是屬大型王船,卻還是保留傳統於王船兩側繫上木樁讓人扛抬,船下也有裝置板車方便王船行進,不但解決扛抬王船體力的負荷,也保留扛抬王船的傳統意象。
二、蘇厝第一代天府真護宮-王船祭
安定區蘇厝除長興宮外,另一廟宇「第一代天府真護宮」(以下簡稱為真護宮),也會於丑、辰、未、戌年定期舉長興宮保留扛抬王船的傳統意象辦五朝王醮。真護宮主祀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原是蘇厝庄南「社尾角」郭姓人家私祀,為求千年香火乃獻給長興宮合祀,民國50年代中期,因祭祀產生的問題,五府千歲信徒於是將五府千歲迎出長興宮,並以「三姓十八甲,五聖建大廟」的神示預言積極籌建廟宇,今廟貌為民國82年(1993)竣工落成,蘇厝人稱為「新廟」,稱長興宮為「舊廟」。
真護宮建廟之後,同樣在蘇厝曾文溪畔拾得王船的傳說下,於民國56年(1967)首次舉行了五朝王醮,之後每三年一科的五朝王醮,大都選在農曆2月份,也就是在長興宮王醮之前。雖然真護宮也承襲了蘇厝於曾文溪畔拾得王船的傳說,但傳說有了變化,其記載如下:
同治三年歲次甲子年西元一八六四年,也就是一百三十五年前柳營鄉(早期稱呼查畝營),柳營代天院建醮王船由曾文溪(早期稱呼漚汪溪)流出靠岸在林厝庄頭,神威顯赫,林厝北極玄天上帝降壇聖示,王船神駕是代天巡狩遊王公,遊府吃府,遊縣吃縣,不可怠慢,理應虔誠膜拜,林厝、蘇厝信徒共同建廟奉祀一尊王令玉勅代天巡狩,總趕公與四大將軍護駕,每年農曆四月二六日演戲,演戲犒賞兵馬,恭祝聖誕千秋。
同治十年, 歲次辛未年, 西元一八七一年也就是一百二十八年前舉行第一科醮,此後三年一科辦理建醮一直延續至今。
真護宮這樣的拾獲王船傳說,在時間與空間上,有別於原來蘇厝舊廟長興宮的拾船建廟傳說,也挑戰了長期以來曾文溪流域舉辦迎送代天巡狩儀式的大眾認知。由於這樣的傳說,真護宮於民國98年(2009)己丑科遶境時有了「查畝營謁祖」謁祖之行,而請王地點在民國101年(2012)壬辰科時,也從原本在蘇厝西北方的曾文溪畔改在蘇厝東北方的曾文溪畔,請王前又特別往林厝北玄宮迎請玄天上帝一同前往請王。
天巡狩也由三尊值科十二瘟王改成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這幾年來其送王燒王船地點還是在變動,大都是在廟附近的空地,民國101年壬辰科是在廟前馬路對面的農地舉行。真護宮的科年出巡遶境也沒有固定的區域,但一定都會去巡遶當科「轅門官」所居之庄頭,而遶境隊伍中最特別的就是「動力王船」,這是真護宮的永祀王船,因底座裝有引擎發電機和輪子,故可像汽車一樣,駕駛著到處參加遶境活動。
三、西港慶安宮-西港香醮
曾文溪流域的王醮祭典中,以西港慶安宮主辦的香醮活動最為盛大,其醮典期間的代天巡狩出巡刈香遶境,更因自組陣頭數量旁大、種類多元而名聞全臺,也是臺南地區舉行迎送王祭典的活動中,唯一列入國家重要民俗的活動。
西港慶安宮每逢丑、辰、未、戌年,三年舉行一次的香醮俗稱「西港香」,是包含「五朝王醮」與「刈香遶境」在內的香醮活動。「西港香」是緣於西港八份姑媽宮的「請水」遶境活動,相傳位於曾文溪旁的「八份」,於清乾隆49年(1784)時,拾得對岸「蘇厝」所流放的王船,因而產生鄰近十三庄共同參與的三年一科「請水」遶境。八份的「請水」遶境活動,舉行「請水」儀式的地點是在拾獲王船的「十八欉榕凹湖仔」處,隨著時間的發展,參與的村庄聚落越來越多,成為了三十六庄的遶境活動。清道光3年(1823)7月,曾文溪大水沖毀了姑媽宮書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下馬樟牌」,致使姑媽宮香火中落,無法再舉辦「請水」遶境活動,故由西港慶安宮接辦了三十六庄的請水遶境活動。
八份姑媽宮主辦了十三科請水遶境後,西港慶安宮從第十四科開始接辦,一直維持著原有的請水遶境模式,直到道光27 年(1847)慶安宮重修落成,特啟建了慶成王醮,從此西港慶安宮主辦的請水遶境活動,成為了「香醮」合一的祭典,也有了迎、送代天巡狩與燒王船的儀式。
清咸豐6年(1856),西港慶安宮因王醮祭典中已有迎請代天巡狩的儀式,故不再前往當初八份姑媽宮拾獲王船的「十八欉榕凹湖仔」處請水,改往其祖廟北汕尾媽祖廟請水;同治10年(1871),北汕尾媽祖廟遭大水沖毀後,慶安宮則改在原廟址處的鹿耳門溪請水。日治昭和15年(1940)慶安宮不再舉行請水儀式,改往土城仔保安宮迎請媽祖參與香醮活動,從此西港香醮有了「請媽祖」的儀式;民國47年(1958)的西港香,土城仔因與北港媽之間的媽祖位階爭議退出了西港香,自民國50年(1961)後西港香改往鹿耳門天后宮「請媽祖」直至今日。
西港慶安宮自清道光 27 年(1847)舉行首科王醮以來,每逢丑、辰、未、戌年都舉辦三年一科的王醮,而所迎請的代天巡狩,就是臺南地區王醮中最常迎請的十二瘟王。每逢科年所請的代天巡狩,包括了當年值年的大千歲、下一年值年的二千歲與後年值年的三千歲,並塑造三位千歲爺神像與王令。王醮期間三位千歲爺神像安奉於王府內,由王府組人員進行相關祀王的王府行儀,而「請媽祖」與三天的刈香遶境則是由三位城隍境主與千歲爺令輪流乘王轎出巡。
在醮典上西港慶安宮啟建之王醮名為「五朝王醮」,實際上配合千歲爺的出巡刈香遶境天數,進行醮典的日子扣除火醮不算實則只有三天;但就科儀內容而言其確實是將臺南地區常見的五朝王醮科儀與經典於三天之內「趕工」做完,顧其王醮有著「五朝醮三日做」之名。
其實除了丑、辰、未、戌年舉辦的三年一科香醮外,每年西港慶安宮也會舉行迎王祭典來恭祝十二瘟王千歲爺公聖誕,只是並沒有盛大的刈香遶境與五朝王醮。其請王方式就是將玉皇大帝座前的三支王令迎奉於三頂王轎之內,前往南海埔王船地進行請王。在為十二瘟王祝壽祭典後,王府組人員會再將三支王令,請回玉皇大帝座前象徵送王返天述職,這算是西港慶安宮特有的迎王模式。
四、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土城香醮
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原為土城保安宮,大正 2 年(1913)拾得一載有五府千歲之王船,因而建廟保安宮奉祀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聖母廟五王殿內,對於此艘王船的由來,立有「五府王爺船由來簡介」告示牌,其記載如下:
一、本府五府王爺船,係於民國二年天運癸丑年秋七月,正颱風暴雨期,由大陸福建省莆田縣湄洲島送出來的。
二、船內裝有五府千歲李、池、吳、朱、范五尊,湄洲聖母三尊,純銅製成的統兵元帥一尊,和水手爺等四十餘尊,由大陸漂至澎湖馬公港海靈殿附近停泊,該殿境眾却迎進奉祀,因神意不准,且說:「受鹿耳門聖母邀請來臺保境安民」,該境家明知無法挽留,只做十天清醮恭接,後並添載香花果品滿載,再送之出港,期時正強風暴雨,竟能順利越過最風險的澎湖溝,駛入鹿耳門港支流土城附近(稱西平湖仔),始由土城人將迎進奉祀至現在。
雖然「五府王爺船由來簡介」告示牌上,記載著該王船是由福建省莆田湄洲島送出,然而聖母廟民國102年(2013)的農民曆「創建沿革簡介」一文中,卻有另一種王船由福建泉州富美宮放送出來的說法,但不管何種說法是正確的,土城保安宮因拾得王船而建廟確是無誤的。大正5年(1916)土城保安宮又往臺南市迎請寄祀於海安宮內,因清末時被大水沖毀的鹿耳門天后宮媽祖等神像回來奉祀,民國49年(1960)變更廟名為「鹿耳門聖母廟」。
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因拾得王船而建廟,故本身即有了舉辦王醮的因素,但其真正舉辦王醮的原因確是與西港香的「斷香」事件。民國29年(1940)西港慶安宮舉辦的「西港香」,將往鹿耳門天后宮舊址的請水,改至土城保安宮請媽祖鑑醮,於是土城仔聚落的角頭也開始參與了「西港香」;民國47年(1958),慶安宮另請了「北港媽祖」前來「主壇」引發了土城人的不悅,於是退出了「西港香」,並於民國 48年(1959)起,連續兩年的農曆3月,土城仔信眾自組香陣迎請鹿耳門媽開始出香遶境,民國50年(1961)更舉辦了辛丑科「香醮」,這也是首科「土城香」。
目前的「土城香」也是香醮合一的慶典活動,標榜的是「鹿耳門媽香、五府千歲醮」,慶典期間的鹿耳門媽刈香出巡遶境為期三天,第一日出巡遶境以七股區為主,第二日出巡遶境以安南區為主,第三日則為土城本境。雖然五府千歲不是媽祖香的主角,但在這三天遶境中,也分別以第一天池府千歲出巡,第二天吳府千歲出巡、三天李府千歲出巡方式,伴隨鹿耳門媽刈香遶境。
鹿耳門聖母廟啟建的五府千歲醮,為一天的火醮外加三朝王醮,而醮典舉行前,會擇日往鹿耳門媽祖廟遺址取水,來為五府王爺船出塢開水路,王船出塢後則會停駐在廟前,讓醮典期間前來的香客可以祭拜,因為醮典期間五王殿將成為王府,而廟埕上也會搭起木柵衙門,閒雜人等是不得進入的。
五府千歲醮於火醮當晚送火王後稍事休息,隔日子時一到,即前往廟宇西南方聚落外的西平湖仔遺址,進行請王儀式。聖母廟的王醮請王並未塑造新的王爺神像,而是將開基的五尊五府千歲迎至請王地進行祭典,頗有溯源的意味,儀式中並為紙糊六騎官將進行開光,儀式完成後五府千歲迎回五王殿安座,此刻起五王殿成為醮典期間的王府,門禁深嚴,而王府內房科人員也會開始進行著隆重的祀王儀式。
相較於在臺江內海區域其它廟宇舉行的王醮,大都會塑造紙糊王爺與建造新王船,但聖母廟的五府千歲王醮,並無塑造紙糊王爺也無建造新王船,不過聖母廟還是會設醮壇聘請道士團進行王醮的科儀,而王府內也會有房科人員,進行相關的王府行儀。醮典結束後,擇日將暫祀於廟外,讓信徒參拜的王船遷移回五王殿內,並無燒王船的送王大典,算是臺江內海區域內較特殊的王醮型式。
五、佳里金唐殿-蕭壠香醮
佳里昔時為平埔族之蕭壠社,金唐殿是該地區的大廟,據傳說明末時有一艘渡海來臺的船隻,因遇船難,船上的難民幸被蕭壠人救起,於是定居於蕭壠,並建一小廟奉祀隨身的守護神金府元帥(現已奉旨升格為金府千歲)與方府娘娘,後廟內又增祀了蕭府千歲與佛祖媽。 21 而今廟中主祀之朱、雷、殷三府千歲,據傳為清初時,蕭壠庄民前往保大西里大人廟(今歸仁保西代天府)迎請三老爺香火而來,因「語音」之誤或避「偷香」之嫌,原本大人廟的朱、池、李三老爺,來到唐殿後成了朱、雷、殷三府千歲。
佳里清初時曾是灣裡溪(今曾文溪)流經的聚落,也曾有拾得王船的記錄傳說。在《蕭壠香-佳里玉勅皇勅金唐殿乙酉香科五朝王醮記實》一書中,有著這樣的記載:
古早時候,曾文溪就流過佳里的第六角。後來有人發現兩艘疑為中國建醮所施放的王船,飄越臺江內海,先徘徊在北門急水溪口附近,再隨著潮水進入曾文溪,其中一艘便擱淺在蕭壠,被庄人撿起,自此開始有了王醮祭典;另一艘則飄流到蘇厝,被當地居民所拾獲。
同樣的在日治時期前島信次所著〈臺灣の瘟疫神、王爺と送瘟の風習に就いて〉的文章中,也記錄了佳里拾獲的王船的傳說。佳里金唐殿因有著這樣拾獲王船的傳說,也有了舉行王醮的傳統,目前推論最慢於清中葉時已有香醮的舉行,刈香範圍為金唐殿所轄的十七角頭與鄰近的廿四村庄。
清光緒21年(1895),佳里發生了抗日事件,一位日本要員遭到殺害,引發了日軍於佳里展開屠殺行動,致使佳里地區人口大減,也使得蕭壠香醮無法穩定如期舉行,甚至後來就停止舉辦了。民國71年(1982)與民國73年(1984)這兩年,金唐殿號召了十七角頭廿四村庄的廟宇,分別舉行了「大遶境」與「按察出巡」,這兩次成功的遶境活動,促成了民國76年(1987)丁卯香科王醮的復辦,也使得中斷的蕭壠香得以延續至今。
目前的蕭壠香每逢子、卯、午、酉年舉行,也是屬三年一科的香醮,所迎請的代天巡狩是十二瘟王,每科所迎請的三位瘟王千歲,以當年值科為大千歲,前一年的為二千歲,後一年的為三千歲。王醮舉行前亦會建造木做王船,並於王船地舉行請王儀式,醮典期間金唐殿正殿內所有神像,會移祀於臨時搭建的醮場內,並聘請道士團啟建五朝王醮,而正殿則做為「王府」使用,並有王府組人員進行相關的王府行儀。
佳里金唐殿的蕭壠香是香醮合一的慶典,在這三天的刈香遶境中,香境包括了佳里、七股、西港三區,十七角頭廿四村庄的聚落。香陣中百足真人蜈蚣陣可說是萬眾矚目,這是臺南地區刈香遶境中最長的蜈蚣陣,由一百零八位小朋友裝扮成星宿神將,乘坐在蜈蚣陣上,所到之處總圍著拍照、撿糖果與躦蜈蚣腳的信眾。醮典期間,三位值科千歲爺坐鎮王府,故出巡遶境時的大王轎轎內為大千歲爺王令與朱府千歲,二王轎轎內為二千歲爺王令與雷府千歲,三王轎轎內則為三千歲爺王令與殷府千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