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南學》電子報第243

節錄自《大臺南文化叢書─城鄉風貌專輯─臺南府城古井誌》,作者:曾國棟,第二章第四節 古井的類型與造型,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7月初版,頁32-42

第四節 古井的類型與造型

壹、古井的類型

人類早期開鑿的水井多為土井,由於泥土井壁經水後極易坍塌,致使井水混濁,泥沙淤積導致井水變淺,先民為保持井水清澈,築井的技術也日趨完善,而發展出土井、竹井、木井、陶井、 石井與磚井,及至現代更有水泥井。 北區自強街的烏鬼井,荷蘭時期即是以菻荼(即林投)為砌築材料的木井,因此也稱作「菻荼井」,清乾隆初期才改築為磚井。 又據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下林仔井,在小西門外西南一里 許,制寬大而水淺,四方築以木板,凡二十餘口。」可見早期井壁的砌築材料也使用木料。 臺南府城現存 80 口古井,依據井壁的建材,可分為石頭井、 磚井與水泥井三種類型,其中石頭井 1 口、磚井 76 口、水泥井 3 口(參見表 2-2),以磚井最為常見。

古井類型.JPG

一、石頭井

  現存 80 口古井,石頭井只有 1 口,石頭井的井壁主要建材為石頭,但井欄仍以紅磚砌築居多。石頭的形狀以不規則的橢圓形和方形為主,依據石頭是否經過人為加工,可分為無加工的原石與琢磨修整過的塊石。中西區施姓大宗祠古井為石頭井,用以砌築井壁的石頭皆是經過琢磨修整的塊石,是清領時期番薯港施姓族人開鑿的古井。其井欄仍為磚砌,表面塗粉一層水泥。

二、磚井

    臺南府城現存古井以磚井的數量最多,計有 76 口。磚井以使用磚塊作為井壁的主要建材,黏合物質的使用也很重要,早期以三合土作為黏合物,近代則多用水泥,磚塊的形狀有方形磚與弧形磚。

磚井.JPG

三、水泥井

   現存 80 口古井,水泥井只有 3 口,其中 2 口位於北區,另 1 口為南區四鯤鯓曾宅水井,皆為民國時期砌築的水井。水泥井的建材為水泥,其結構為井圈的串聯,係用水泥混合砂石加工製成的井圈,水泥井圈的特點是使用鋼筋混凝土的技術,因此結構極為堅固,使鑿井工程更為便利,也是現代鑿井最常使用的方式。水泥井井壁的特色就是整齊, 呈中空直筒狀,有如一節一節連結的大水管。

 

貳、古井的形式與名稱

   井為圓形壁體最常見,呈現最穩固的結構設計,承受水的壓力。井可以私有,也可以公用,因應不同需要而有不同圓形組合的形式。單孔井最為常見,必須輪流取水;雙孔井左右相對,方便同時取水;三孔井呈品字狀排列,可以三人取水。澎湖縣馬公四眼井極為罕見,形作四孔,可供多人同時下桶汲水;而井口較小,用以避免意外落井。如此既安全而且提供人與人來往的古井,極具人性化的設計。

   臺南府城之古井多為單孔圓井,唯鑿井之時,或基於風水布局的考量而同時開鑿二口相對的古井。中西區二府口沈宅與安平陳保正厝皆有半邊井,二家共用一井,中間以一堵牆分隔,雖分家確屬同源。 中西區神農街許藏春街屋與吳園藝文中心 B1 展覽室的半邊井,井壁與井欄皆為半圓形,頗具特色。南區喜樹薛家半邊井,其井壁仍為圓井,因先有古厝再有井,為保留通路行走,所以將井欄及井口改為半圓形。南區竹溪寺的八卦古井,雖以「八卦」為名,其井口構造實圓井,井壁則是以紅磚交錯砌疊;相傳以石投井中,水波紋外散成八卦形,故名「八卦古井」。安平盧經堂厝古井,為方形水井,造形頗為特別。 古井水質甜美則稱甘泉井;但多喜冠上「龍」字,表示水源不竭。因為龍是中華文化的祥獸,又屬水畜,並主管雨水,所以單孔井稱「龍口井」或「龍泉井」,雙孔井則稱「龍目井」,如中西區大天后宮「龍目井」、廣慈院「龍目井」、南區四鯤鯓「龍目井」東區東門路原有「龍泉井」;海安宮兩側的古井,一口在左,井口圓形者象徵「日」,一口在右,井口半圓形者象徵「月」,古稱「日月井」。

    龍目井.JPG

   相傳荷蘭人所建者,就稱為「荷蘭井」,或以其人紅髮而稱「紅毛井」,如安平「荷蘭井」、赤嵌樓東北隅「荷蘭井」等遺蹟。荷蘭人使喚黑奴所建者,就以其人體黑而稱「烏鬼井」。或因特殊事物而命名,例如臺南安平延平街古井以井水孵育豆芽販賣,故稱「豆菜芽井」;馬兵營的古井就稱「馬兵營井」,北區開元寺古井,以鄭經建造「北園別館」時所開鑿,故稱「鄭經井」。南區喜樹大井俗稱「番仔井」,其由來已不可考。

烏鬼井.JPG

     中西區開山路 122 36 弄曾宅水井,井壁與井欄皆為圓形, 因前院圍牆嵌置陶甕,故稱為「甕仔井」,該巷道遂稱為甕仔井巷;民國 104 年(2015)宅院重新整修,甕仔井也進行清濬整理, 原磚造井欄外表重新敷設水泥而成甕狀,並塗粉棕色油漆,外觀有如甕狀的「甕仔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