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瀛學》電子報第95期[學術文摘] 南瀛老街誌(八)
摘自張溪南著,《南瀛老街誌》,南瀛文化研究叢書第11輯,南瀛地景文化專輯53,台南:台南縣政府,2007
‧佳里老街
佳里鎮在荷治前是西拉雅族蕭壠社居住之地,故舊稱「蕭壠」,意為「契約之地」。明鄭時期有位叫林可棟的鎮兵來此開墾,並在康熙37年(1698)建造金堂殿,蕭壠街便是以金堂殿為中心,慢慢由+原本的屯墾區轉變為漢番交易的街市。到了雍正年間,蕭壠街愈漸繁盛,且位居城北路西線的要衝,地位重要,因此獨立成蕭壠堡,後在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後,因平亂有功而更名為「旌義里」。
到了日治時期,原蕭壠地區改稱「佳里街」,且和其它五個街庄隸屬於北門郡之下,且因濱臨海邊,空氣中帶有鹹味,故有「鹽分地帶」之美稱,而當地文人郭水潭、吳新榮等發起的「鹽分地帶文學」不但形成台南縣獨特的文學風潮,並自1979年至2005年所開辦的「鹽分地帶文學營」,對台灣文學的推動與傳承貢獻良多。
金唐殿:台灣老街的形成大多都是起於廟口,佳里老街也不例外,形成之初約是在康雍年間,並以金唐殿為中心。金唐殿最初的名字可能為「代天府」,是在康熙37年(1698)由明鄭部將林可棟所建,後在乾隆年間因鄉民平林爽文事變有功,而敕封為「金唐殿」。到了咸豐5年(1818),禮聘交趾陶大師葉王規劃、重建,現今金唐殿之面貌即為當時所建的,後在民國17年,再度重修,聘剪黏名師何金龍主其事;民國45年又請王石發、潘春源、施天福等大師重修,金唐殿也因保有許多大師的作品剪影,因此在民國74年列為縣定古蹟。而在民國51年由陳昌言在金唐殿所成立的「鯤瀛詩社」,鼓吹古典詩學,顯見金唐殿不僅對保存先人作品有極大貢獻,對本地學風的影響也相當深遠。
蕭壠香:蕭壠香起源於清朝中葉,是以金唐殿為中心,邀集附近村落、廟宇共同繞境,以祈福求取平安的一種活動,其規模頗盛,但到了日治時期因故中斷,光復後,在民國76正式舉辦「佳里玉敕皇敕金唐殿十七角頭、廿四村庄丁卯香科五朝王醮」,所謂五朝王醮就是作醮活動連續五天五夜,從農曆正月16日直到22日午夜,並規定每三年舉辦一次,迄今已舉辦過六次的蕭壠香王醮,因此下次的蕭壠香便需等到2011年才復得見。而也因歷次舉辦的蕭壠香吸引許多人來參觀,使得蕭壠香已成為南台灣最負盛名的文化廟會活動。
蕭壠文化園區:蕭壠文化園區的前身是佳里糖廠,位置在延平路往中山公園直行的不遠處。佳里糖廠原名蕭壠糖廠,是明治39年(1906)在台所興建的第一座糖廠,民國63年改稱佳里糖廠,後因國際砂糖市場不景氣,直接衝擊到台灣的糖業,佳里糖廠也因此在民國84年關廠,並成為閒置空間。後台南縣政府為了將閒置空間再利用,因此於2005年1月,將糖廠規劃為「蕭壠文化園區」並重新開放,園區內目前有許多主題館:文物展示館、動畫及展示館、西拉雅文化館、南瀛藝陣館…等多個館室,週末時也不定時有活動舉辦,再加上園區內環境清幽、綠意盎然,非常適合全家一同來這從事休閒活動,也是閒置空間在利用一個成功的範例。
佳里興:佳里興在清朝時是一個堡名,是天興縣的縣治所在,而現今「佳里鎮」的「佳里」便是由佳里興所轉化而來的。但佳里興並不在佳里市區,而是在蕭壠文化園區往學甲路上的中途,現於震興宮前立有「古天興縣治紀念碑」作為紀念。
待續…。
- Jul 23 Thu 2009 14:50
《南瀛學》電子報第95期[學術文摘] 南瀛老街誌(八)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