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南學》電子報第144期〔學術文摘〕古道-東山區碧軒寺迎佛祖古道
摘自翁程祥、楊明宗、李榮添著,《南瀛古道誌》,南縣府,96年8月,頁244-287。

古道-東山區碧軒寺迎佛祖古道
▲六重溪公廨前的北由火山碧雲寺路碑

歷史與特色
碧軒寺沿革
清宣宗道光28年(1844),關仔嶺山區以迄後大埔(嘉義縣大埔鄉)一帶,盜匪猖獗,四出擄掠,官兵疲於應付,根本無力圍剿。位於關仔嶺枕頭山麓的碧雲寺,在此時卻成為盜匪盤據劫掠之處,多年兵燹火焚使碧雲寺殘破不堪,信徒散逸。職是之故,番社信眾乃卜神以釋群惑,並尊神旨迎碧雲寺「正二媽」(應祥禪師自阿公店迎來)避於番社,最後築一簡陋庵堂以奉之。嘉義縣營參府軍官洪志高獲知後,及發動募捐,興建「東山碧軒寺」,並獻「碧雲傳香」匾額一面,現仍掛於正殿神龕額之上。

東山迎佛祖
碧軒寺落成後仍以碧雲寺為「祖廟」,並議定每年農曆12月23日恭送正二媽回碧雲寺過年,由東山行祥橋進入白河鎮崁頭里,再經2-3小時方至碧雲寺,待到翌年正月初10,方又將正二媽迎回東山碧軒寺。在行祥橋未建成前,信徒必須涉水渡過白水溪,交通十分不便,有鑑於此,行善團於民國85年完成行祥橋,終於解決了此一難題。

2.jpg
▲吉貝耍大公廨神座

古道風情
東山特產
東山區洋香瓜屬於山系洋香瓜,與七股區的海系洋香瓜齊名。產期在每年9月到翌年3、4月。以塑膠布搭蓋而成的隧道式栽培瓜棚稱為隧道式栽培法,在陽光下隧道反光,有如一片汪洋大海,即是有名的「塑膠海洋」農業景觀。

3.jpg
▲六重溪平埔祭活動

六重溪平埔文化
臺南平埔族:
臺灣原住民族,主要源於南島系民族,人類學家依其體質、語言、社會、文化和風俗不同,將原住民分為高山族與平埔族兩大類。高山族在清代稱為生番、山番或平埔番。日治以後才改番為族。
臺灣的高山族有9族,平埔族亦可分6至12種族群,各家之分法不一,不過筆者較贊成10族之說,而平埔族10族以西拉雅族勢力最大,人口最多,活動領域在台南以南至恆春半島,主要有三系:(1)西拉雅本族:新港社、蕭壠社、目加溜灣社。(2)大滿亞族:四社平埔,亦稱四社熟番或大武壠社。(3)馬卡道亞族。
六重溪平埔族:
六重溪在清康熙年間稱九重溪那時當無人煙,在《續修臺灣府志》裡它只是囉嘓社平埔族人的獵場罷了。熙末年囉嘓社族人循河源入山打獵,在玉枕半山腰發現了水火同源奇景,此為《諸羅縣志》記載的發現經過,也是水火同源之最早書面紀錄資料。
六重溪平埔族人是屬四社平埔之大武壠派社,大武壠派社遷徙範圍為臺灣各族社之冠,他們最早居住於曾文溪下游,其後受漢人壓迫,徙居上游楠西、玉井一代。200多年來,留在玉井楠西的族親仍續遷徙至世外桃榞的六重溪,其中以道光年間及大正4年(1915)噍吧哖事件後遷徙最多。

4.jpg
▲平埔文化園區精神牌樓

結語
百餘年來,每年農曆12月23日東山區碧軒寺觀音均回白河區碧雲刈香至翌年正月初10回鑾,由東山經六重溪,形成一條迎佛祖古道。這條香路途經13個庄頭,所有隨行人員全部用步行方式前進,這種情況是相當特殊的,因為山路崎嶇又狹窄,所以才保留下步行的漫漫香路行程。早期,白河區六溪里有段道路,是東山區民眾迎佛必經的香路,路程艱辛,民眾須溯六重溪而上,當時還曾有人立碑於香路起點,寫著「北由火山碧雲寺路」。但因香路被柏油路取代,這座碑直到近幾年才被當地居民挖掘出,也見證當時這段道路扮演香路的歷史意義。

5.jpg
▲碧雲寺

交通路線
(一)國道3號:國道3號下白河交流道接縣道172號公路往關仔嶺風景區就可找到碧雲寺。
(二)縣道165號公路:國道3號下白河交流道,往白河市區接縣道165號公路南下往東山區市區即可到達碧軒寺。

7.jpg
▲碧軒寺迎佛祖古道地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Y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